生活中的水墨意境(水墨双生造境)(1)

“水墨双生”是树美术馆发起于2013年的展览项目,一直以来以传播当代优秀的水墨艺术作品为要义。2019年再谈水墨,试图呈现新的思考与视角。

生活中的水墨意境(水墨双生造境)(2)

生活中的水墨意境(水墨双生造境)(3)

水墨,熟悉又陌生的概念。中国文化的核心载体,象征了东方精神。水与墨的融合变化,玄妙无穷,正是中国之道的表达。然而,说起水墨,眼前的画面不过是山水与花鸟千篇一律的图像,止步于视觉印象,无走近的路径可寻。

其实,一直在传承与创新中循环往复的中国画走到当代,已经从表现对象到表达方式上都发生了变化,呈现了新鲜有趣的样式。于是,2019“水墨双生”尝试将当代中国画融入日常生活,营造一个用生活方式理解中国艺术的场景,打开一道通往当代东方美学生活的大门。

生活中的水墨意境(水墨双生造境)(4)

“双”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概念。从时间纵向上理解,“一生二,二生三”,“双”不是起始,不是结果,这好像是对当代中国画发展状态的解读;从横向上理解,“双”也是艺术与生活两个层面的交织,在生活中理解艺术,终是为精神的表达找到了一个落点。而与生活融合,正是当代中国画的功能之一,也是获得滋养与再生的动力。

对于非创作者而言,让日常生活中再次出现东方精神的符号,是对自己身份的确认,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推动。我们看到,中国画发展到今日,完全可以有新的精神内涵,新的表现语言,完全可以定义时尚的生活方式。

生活中的水墨意境(水墨双生造境)(5)

向左还是向右,我们的轨迹不是一条单行道,而是不断往复与调整后的平衡。中国画在寻找传统与当代中的平衡,我们的生活在寻找理想与现实中的平衡。

在这个场景中,有真实的样子,也有寻找的方向。

策展人:蔡春婕

【展览时间】

2019年7月20日—2019年9月4日

【参展艺术家】

毕可燕、蔡涵悦、丁丕显、石荣强、

宋秦晋、王晖、王秋人、王霄、姚蓉蓉、张庆

【主办单位】

树美术馆

【出品人】

张航、刘霞

【策展人】

蔡春婕

【联合策展人】

刘宇洁、常胜梅

【合作团队】

山房筑

【品牌支持】

弘舍家具、荷木服装、洵栖堂

【特别鸣谢】

唐丽淑、张建敏、戚晓璐

【项目统筹】

张忠雪、高颖

【项目执行】

熊逸、范唯

【媒体推广】

丁杰

水墨双生艺术家、作品介绍

一、现场音乐

音乐指导:常胜梅

音乐名称:天

音乐作者:岩井俊二

音乐特点:飘逸的曲调,行云流水般的韵律,洁净而从容。与绘画、家居场景呼应,打造有意味的空间体验感。

二、参展家具作品:弘舍家具

这些家具风格以汉唐文化为脉络,仿大漆工艺,黑红色调。家具高度略微降低,符合中国人身材比例和审美观念。黑色色调和直线条造型,也更显示出家具的审美力度、也容易和现代家具相配合协调!

三、参展陶瓷作品:洵栖堂

洵栖堂的创始人为姜志平,1983年出生于湖南邵阳,2006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现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特聘教授。

“天人合一”、“物我同一”是我一直坚守的造器理念。在制陶的过程中,天然的泥土和矿物,数年的技艺锤磨,再加上天成的力量,一个美好的器物才能得以诞生。可以说,制陶是一件既辛苦又快乐的事情。尤其是最后一道窑火的融炼,也是最能考验人心灵的时刻。整个过程,我希望达到一种天、地、人互通的自由。只有这样,寄情于器,借器传情,才使我烧制出天人合一的和谐器物。

“自然幽玄”、“朴素质真”是我对一个美好器物的理想,这也源于我国传统文化,正如庄子所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为了更好的传承与创新,多年来我走遍国内各个窑口,并对古代陶瓷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审美进行深刻的研究。本次展览的陶瓷器物,不管从泥料到釉料都源自传统之法,以天然原矿一元次配方而成。从选泥、采矿、研磨、制坯、施釉到最后的烧成都由自身全力手工完成,这也区别了工业流水线分工的生产模式,让一个美好器物的诞生温暖而可靠。

四、装置作品:树之源

空间中的装置以水墨为根本,融合天时、地利、人和,打造公共空间艺术化。其中,两棵树在展厅上方悬挂,彩墨长绢如一道彩虹从天边而来。随着阳光的透射,变化莫测。

五、参展艺术家

毕可燕,1972年生于山东省文登市。200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师从方骏教授。现任教于山东省日照市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南京市书画院特聘画家。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和日照。

毕可燕所画的这种梦幻山水也展现了女性审美的独特视角和对生活、艺术的评判,从她的朦胧、恬淡的画面中,我们能看到那种独属于女性的柔美。她作品中的物象造型,不管是云烟、山峦还是树木、房舍,都没有过硬的棱角,而是圆润自如,仿佛柔软细滑的丝带。

生活中的水墨意境(水墨双生造境)(6)

蔡涵悦,1986年,出生于北京。200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学士学位。师从姚鸣京、陈平、崔晓东、丘挺等诸位先生。201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山水工作室,获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中国画笔墨语言研究,导师崔晓东先生。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山水工作室讲师,荣宝斋画院特邀讲师,炎黄艺术馆临摹教室专业教师。

蔡涵悦曾说:画画应该是“从于心”的,画自己感触最深的东西。田肥塘碧,竹丛瓦舍美景不尽;植被也十分丰富,品种繁多。这些元素错落掩映,各种绿色在眼前晃动着。我在创作中试图放弃对植物种类的堆砌,只选择两三种元素,努力将其纯化,希望能使画面单纯一些,而强调整体的“大我”。画面中人物的加入是叙述性的点景,也是对细节真实性的表达。这种“记录”式的创作,不时让我回想起当时刹那间的生动。

生活中的水墨意境(水墨双生造境)(7)

丁祯,原名丁丕显,1982年4月生,自幼随父习画。2006年安徽建筑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安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丁丕显的工笔画家紧随时代步伐,用画笔不断挖掘和表现心灵深处的感悟,使中国工笔画这门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和光彩。

生活中的水墨意境(水墨双生造境)(8)

石荣强,1998年毕业于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2008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师从周京新教授。南京市书画院特聘画家。現生活工作于北京和日照。

他笔下的鸟兽虫鱼总会身躯庞大,标本化的正面与侧面形象颇多,同时在造型上还略显夸张,充满怪诞而诡异的假象。虽然它们的形态往往与现实中的物象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所呈现出来的精神状态上的拟人化特征却与现实认知的感受形成反差。

生活中的水墨意境(水墨双生造境)(9)

宋秦晋,西安美术学院毕业。职业艺术家,2012年在北京创建《佰草山房》个人工作室,现居北京、上海。

相较于气势宏大的山水画,花鸟小品显得尤为贴近生活。看似细枝末节的琐碎,其实更靠近生活的本质。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花叶在处理起来需要更为细致的观察和表达功力,精细的落脚点不能靠概括,技巧过多又易显匠气,设色太浓太淡都会影响画面格调,把握好整体的平衡离不开刻苦的练习和过人的天赋,也离不开对生活的热爱和细心观察。读宋秦晋的作品就如同在林间漫步,诗情画意自在其中,不需要无可奈何地感伤落红,也不用等待燕子归来,只消享受时光独自徘徊。

生活中的水墨意境(水墨双生造境)(10)

王晖,1971年,生于大连,现居北京。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先后进修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现为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美学发展基金副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美学发展基金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重彩画研究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女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重彩画会会员、北京女美术家联谊会会员。

王晖曾说:选择兔子作为我的绘画主体,源于我喜爱它的矫健、聪颖、谨慎、不宜驯服且充满野性,甚至爱它的些许邪恶。它的某些特质与我的性格不谋而合,画得时候我常常觉得它就是我的化身,化在纸里,化在笔尖上延续了自由的灵魂和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梦想。

生活中的水墨意境(水墨双生造境)(11)

王秋人,原名王丕,1966年生于上海,职业画家,元社成员,北京乐器协会古琴学术委员会理事,江西省古琴协会顾问,中国国画家协会常务理事。

王秋人敏锐地把握了传统山水画的基本构图模式,这是与晚明“四王”程式化相关的那种有着风水生命观的构图,设色富贵而雅致,并且回返到宋人的丘壑经营,在山水之中总是藏匿着一个佛者,这正是藏心之所在,是个体心性之隐秘的签名。王秋人自觉来回拉动这个程式化的山水,使之富有新的灵韵:一方面向着古拙的魏晋或者敦煌的简洁山水图示还原,而且带入中国色,而不走向水墨的素色,把金色、红色与蓝色等彩墨融入硬边的轮廓之中,似乎带有一种剪纸般的手工感。

生活中的水墨意境(水墨双生造境)(12)

王霄,职业画家,现居北京。

画家王霄采用传统技法,将太湖石“皱、漏、瘦、透”之美描绘的淋漓尽致。湖石上点缀嫩嫩的小草,象征着新的希望。画面中湖石的“枯”与小草的“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人难以忘却。

生活中的水墨意境(水墨双生造境)(13)

姚蓉蓉生于天津,2008年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蒋采苹重彩工作室毕业。中国美术家协会重彩研究会会员,北京市工笔重彩画会理事、副秘书长,北京女美术家联谊会会员,文化部青年联合会美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室内分会会员、高级室内建筑师。

一个专注于蝴蝶创作的艺术家,一个赋予了传统的工笔画艺术以新的语境表达的艺术家,一个善于思考、不断寻求自我突破的艺术家。以“蝶”为主题,寻求其生命根源中更具意义的基因和精神元素,放大重组,深化作品的表现力和内涵,如同一只幼虫层层破茧,化蝶重生,展翅高飞,不断探求自己的艺术梦想。她运用传统工笔画技巧,将蝴蝶绽放的精彩瞬间凝固,放大定格在丝绢之上,精致描绘,色彩斑斓,栩栩如生,让她的“蝴蝶标本”成为了美丽的永恒。

生活中的水墨意境(水墨双生造境)(14)

张庆,1965年,生于北京。1991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1992年,成为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2007年,任北京工笔重彩画理事。

补服系列作品,是画家张庆长期探索的主题之一。补服,即明清两代帝王和文物百官的官服,因其缀有金线和彩丝绣成或织成的图案“补子”,故称为“补服”。其所列不同的图形内容代表了官阶的高低与贵贱。画家张庆之所创造这一类题材,也是有意打破我们的固有思想,更试图还原自然的本来面目。作者有意将补服中的禽鸟形象呼应其自然的真是形象,自然中之禽鸟为主题,在途中占有绝对的位置和比例,以突出自然对画面的主导型。在选择出补服图样中原有的相关要素,如太湖石、彩云、水纹和红日等,还原官服图样的氛围,以非时间及非空间概念组合,打破固有的状态,改变原有模式,转化成一种虚幻状态,创造出一个具有主观审美特征的理想化的神话氛围,使之具有非现实主义意义。

这些水墨画家师古但不泥古。在传统风格的基础上继往开来,开拓创新。王秋人的山水风别具一格。姚蓉蓉的作品体现了当下女性的生存现状。宋秦晋的花草自然淡雅,蔡涵悦笔下的江南水乡,让人久久不能忘怀。毕可燕的梦幻山水,流连忘返。石荣强的作品象征性与哲学性,耐人寻味。王晖的兔子,灵活跳脱。张庆的重彩,于写实手法中添加幻想的意味等等。他们从传统中汲取精华,又摆脱固有的束缚,开创了当代新水墨的先河。

生活中的水墨意境(水墨双生造境)(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