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字识读」第一辑:与人有关的部首及篆字(22):耳、圣、听

文/图|王万平

在上期《篆字识读21:看、眠、瞬:眠字民冥要分清,舜与寅天差地别 》一文里,我们解读分享了与人有关的篆

字“看”、“眠”、“瞬”,有兴趣的朋友可翻看。

今天我们继续解读分享《与人有关的部首及篆字:耳、圣、听》。

2500个常见小篆(篆字识读22耳圣)(1)

64、耳

64、耳

读音:ér,而止切。

《说文解字》:主听也。象形字。

甲骨文,十分形象地描绘出一只耳朵的形状。

金文,沿袭了甲骨文的形体,都为描摹人耳之形,无异于简笔画。战国文字,基本沿袭了甲骨文的第三种形。

小篆,基本沿袭了战国文字笔画规整,但向下一笔拉长,颇失其形,已经不太像耳朵的样子了。

2500个常见小篆(篆字识读22耳圣)(2)

65、圣(聖)

65、圣(聖)

读音:shèng,式正切。

《说文解字》: 通也,从耳呈声。

本意是指聪明的人。后来指其有最高尚智慧和道德的人。

聖,其字形由“耳”、“口”、“人”构成,表示耳聪口敏。在古文里,“圣”、“听”是同一个字,所谓兼听则明。

甲骨文,“耳”、“口”、“人”构成,“人”上有大耳,强调听觉敏锐。

金文将“耳”、“人”演化为一体,突出了“口”字,强调了声音的来源是人的“口”, 即语言,而非自然界或其他器物发出的声音。

战国文字又将“人”演变为“壬”,且二者结合,构成“呈”字,“呈”为“呈现”, 即“进言”。旁边一只大耳朵听着,表示听的重要性。作为圣人,听别人的忠言很重要。

小篆延续了战国文字的形体。

2500个常见小篆(篆字识读22耳圣)(3)

66,听

66,听

读音:tīng,他定切。

《说文解字》:聆也。

甲骨文字形“听”与“聖”同源,都以从“人”、“耳”、从“口”会意。一只耳朵旁边有一张或两张嘴在说话,表示用耳朵感受声音的意思。后来

从“耳”、“口”为“听”(聼)字。

金文基本沿袭了甲骨文的形体,从“耳”、“口”或加“生”为听符 战国文字演变为从“耳”、“壬”、“悳”(dé)声。“悳”同"德"。小篆沿袭了战国文字的形体,变得更为复杂。

您好!

感谢观赏、点赞、关注、转发!

我是王万平,古琴、书法职业教师。读书、弹琴、写字,略有心得,愿与您分享交流。您有任何批评、意见及建议,欢迎留言,我们共同探讨,共同学习。谢谢!

篆字解读往期图文:

《篆字识读20:众、省、觅,劝人反省位高减省,文字有趣值得玩味 》

《篆字识读19:目、眼、眉,就是先民创作的形象生动的简笔画 》

《篆字识读18:走近衙门或面对官吏,你只能低头或伏地,千古不变 》

《篆字识读17:头痛心烦,登高极目天朗气清;夏是一只多足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