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刊号

十堰市郧阳区历史传说(地理十堰一条河)(1)

一条河,一串地名,又有一串故事!官渡河上说“官渡”。

官渡位于十堰市竹山县官渡镇中部偏北处,最初仅是个渡口名称,后来逐渐演化成为许多地名,如官渡口、官渡河、官渡街、官渡堡、5的河津渡口。这里有堵河支流从东往西汇入由南向北而流的堵河。在此堵河往上游至新码头称白河,往下游至上庸镇的两河则称官渡河。

官渡这个地方,早年为简易的渡口。此段河道蜿蜒曲折,滩多水急,两岸多是高山陡岩,落差大,受雨季影响时常发生洪灾。于是简易渡口常被冲毁。为了方便两岸往来交通,官府特地营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渡口,故而渡口得名官渡或官渡口。渡口临街,故所临的街道即称官渡街。明清时期,这里设有“堡”等,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九竹山县》“吉阳关”条下:“县南百二十里有官渡堡。……为成化以后增置,为控驭之所。”清朝置巡司于此。

十堰市郧阳区历史传说(地理十堰一条河)(2)

自古以来,官渡还是兵戎相见之地。荆襄流民起义军、白莲教起义军等均曾在此激战过。

明朝成化七年(1471年)十一月,朝廷调集二十五万人马,分八路进攻转战在竹山一带的荆襄流民起义军。在官军的猛烈攻势下,义军损失惨重。义军领袖李原(源)遂率义军退人深山。当转移到竹山官渡时遇到洪水暴发,此时又与围剿的官军遭遇。官军趁义军“半渡截击”,结果义军遭受沉重打击,李原(源)也被官军所擒,不少义军被淹死,此次荆襄流民起义就在此被镇压下去。

清朝嘉庆四年(1799年)夏,白莲教起义军李淑部也曾经屯兵、激战于竹山的官渡、两河口一带。

清朝嘉庆七年(1802年)五月,白莲教起义军头目樊人杰率领百余人马在一次突围时,被清军追剿至竹山的白河(官渡)一带,当时暴雨大作河水猛涨,不得已义军跳水逃生,但全部被洪水淹没冲走。@秦楚刊号

十堰市郧阳区历史传说(地理十堰一条河)(3)

官渡镇因官渡而得名,隶属十堰市竹山县,在县南部。南、北两面与本县的柳林乡、上庸镇相连,东、西两面则又和同市的房县、竹溪县相邻。

官渡镇属高山地区,地形地貌奇特,峰峦叠嶂,地势高低悬殊,南部高陡,北部则较低缓。最高处在西南部的杨漆(山),海拔1815米,最低处是北部的小堰沟与官渡河交汇处,海拔320米,一般海拔800米左右。主要河流有官渡河(堵河的一段)、瓦桑河、梁家河、百里河、小河等,均为常流河。堵河纵穿镇的南北,而四条河流则汇集堵河,形成一个巨大的水系网络。

官渡镇明朝设置郧阳府之后曾经属县德化社。清朝时期属县南乡等。民国时期属县二区。

1949年为县第八区。1952年改为官渡区。1958年改为跃进公社。1961年复为官渡区。1975年将三吉、小河、新街、百里、梁家、自然6个小公社合并组成官渡公社。1981年蒲溪公社部分划人。1984年改区。1987年改置为官渡镇。

2001年梁家乡并人。镇驻地设于官渡街。

请加关注@秦楚刊号随时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