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讯 29日举行的浙江省服务小微企业成长暨2016民企“双对接”活动主论坛上,浙商总会秘书长、浙江省民企发展联合会名誉会长郑宇民在谈到小微企业发展前景时表示,小微企业要对接“新常态”,必须把握三个尺度,其中最首要的,就是发展得慢一些。

新时代民营企业工作经验(郑宇民谈浙江小微企业)(1)

如今,小微企业已经成为了浙江经济的动力来源。据统计,目前浙江民营企业有146.3万户,占比达95.5%,其中小微企业138万户,占民营企业绝大多数。

以小微企业的民营经济为浙江贡献了70%以上的生产总值、80%左右的外贸出口、60%左右的税收、90%以上的社会就业。

然而在郑宇民看来,不少小微企业也面临着沉重的负担。“去年年底我们做过一个调查,某一个地区企业的月工资水平5793.42元。企业实际支付多少呢?8348.13元。发放给企业员工的工资和企业实际付出的比例是1:1.536。我们企业的税负重、用工成本高,这都是因为我们结构性产生了问题。”

郑宇民认为,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很多企业对结构性减税的政策认知不充分,同时企业自身的结构也不足以享有这一政策。当前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对接好新常态。

“新常态是针对于过去发展方式的老旧的这种状态而提出来的,是在过去几十年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过程当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之上的一个新的发展模式。”郑宇民表示,在以往过度依赖低端劳动力成本、粗放的经营和地球环境资源的发展模式都属于“老常态、非常态、反常态”,其结果只会让企业的行政成本越来越重。

“这样的情况是难以为继的。”郑宇民表示,所谓新常态,其前提就是可以持续的;通过民营企业与小微企业的对接,可以帮助小微企业向新常态转型。

郑宇民认为,小微企业要实现新常态,就是要做到精微,这首先要做到放慢脚步。

“我们现在有好多小微企业成片倒掉,倒在一个快字上,赚快钱。互联网的泡沫、影视文化产业的泡沫、创客的泡沫,都是因为快。”郑宇民认为,快不是现在新常态下面的发展方式的要求。

在郑宇民看来,企业发展太快了,不仅浪费了整个行程的资源,还压缩了未来的空间,加剧了存在的变动性,同时还加速了错误的蔓延。“我们的民营企业如果要走得久远,必须要慢下来,要灵活性,要另辟蹊径,要慢走、长寿。这是一个民营企业的长生之道。”

郑宇民认为小微企业除了要跑得慢一些,还要把产品做细做精,不仅要“在相似度上加上一个非相似度”,还要形成一套标准化的体系。“没有A4纸的这个标准化,我们传真是不是一塌糊涂?没有工字螺纹的标化,我们的零配件、紧固件将是怎样的情况?没有集装箱的标化,我们的轮船运输、铁路运输会出现什么情况?……全球化条件下,标准的设置进程会越来越快。浙江在制定标准方面一定要走在前面。”

此外,在谈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时,郑宇民表示,虽然大多数小微企业都是私营的,但他们的社会属性仍然可以奉公,而要界定企业的产权,首要则是界定企业的恒定资产。

“但是,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在恒产得到保护的时候,必须要考虑我们要对接好社会责任,我们要对接好费工企业和奉公的关联性。”郑宇民说。(中国网记者 杨云寒 俞佳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