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洛阳博物馆二楼的“河洛遗珍——洛阳都市圈文物联展”三门峡展区,21件(套)文物精巧华美,带领观众触摸千年历史记忆。

这些文物分别来自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三门峡市博物馆,其中1件(套)国家一级文物、11件(套)二级文物、9件(套)三级文物。从映照中华文明曙光的仰韶文化,到被誉为我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的虢国文化,再到唐宋陶瓷风华……一件件颇具三门峡地方特色的代表性文物,共同讲述着绚烂缤纷、悠久绵长的黄河文化。

●西周五璜联珠组玉佩

时夫人800年前(看到2800多年前第一夫人)(1)

这是一件西周晚期贵族的首饰,于1990年出土于三门峡市虢国M2012号墓,现收藏于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它由一件人龙合纹佩、五件形态各异的璜、368颗红色或橘红色玛瑙珠、16颗菱形料珠相间串系而成,全长约64厘米。整组佩饰组合完整、制作精细,串系讲究、色彩瑰丽,是虢国墓地出土文物的代表。

虢国墓地是西周至春秋时期虢国的公墓,埋葬着大量的虢国贵族,M2012号墓是其中等级较高的一座。这是一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室四壁平直,表面涂了一层淡绿色涂料,这是高等级贵族墓壁特有的处理方式。墓葬被发掘时,考古人员发现,墓主人头有发饰、耳挂玉饰、颈戴项饰、身披组佩、腕戴腕饰、手握玉管、足踏玉圭;头下枕玉、口中含玉、腰下垫玉、足下踏玉、身旁散布着许多动物类生肖玉,简直使用了当时所有种类的玉器。

这座墓共出土文物1506件,其中玉器806件。考古专家根据出土文物推断,墓主人是个女性,又因该墓距离此前发现的虢国国君虢季墓很近且等级颇高,判断其就是虢季夫人之墓。

五璜联珠组玉佩,不仅M2012号墓中出土的规格最长、组合件数最多的装饰性玉器,也是最能体现墓主人身份地位的礼仪性玉器。要知道,整个虢国墓地共出土了三组联璜组合玉佩,其他两组均来自国君墓,连虢国太子都没有得到这种待遇,可见这是虢国“第一夫人”才能享有的荣耀。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种大型多璜组玉佩饰华美至极,是真正的贵族奢侈品,尽管戴起来并不轻松,但爱美的贵族夫人仍对其趋之若鹜。不知道2000多年前,在组玉佩的映衬下,虢国“第一夫人”是怎样一位丽人呢?

●仰韶红陶葫芦瓶

时夫人800年前(看到2800多年前第一夫人)(2)

仰韶文化的陶器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像葫芦一样的器形,您见过吗?它高约22.9厘米,于1990年出土于三门峡渑池县仰韶村遗址,现藏于三门峡市博物馆。

100年前,仰韶村因发现距今5000至7000年前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文化遗址而闻名于世。它的首次考古发掘标志着我国考古学的诞生,我国首个考古学文化名称——仰韶文化也因此而得名。

仰韶村遗址出土了一批批令人惊喜的彩陶、石器、骨器、贝器等,这些器物犹如穿越时空的历史碎片,为我们拼凑出一幅鲜活的华夏先民生活画卷:黄河岸边,我们的祖先搭建房屋开始定居,他们用石质的工具耕作、狩猎、捕鱼,用附近的陶土烧制陶器盛装谷物和水,闲暇时还会在上面绘上精美的图案;他们白天劳作,夜晚在星空下、篝火旁载歌载舞……

●汉代彩釉陶鸱鸮壶

时夫人800年前(看到2800多年前第一夫人)(3)

鸱鸮,俗称猫头鹰,古人称之为鸮(枭)、鸱枭等。西汉初年,随葬鸮俑(壶)的风俗在河南地区发端,并传播至山西、内蒙古、宁夏等地区,鸱鸮俑(壶)也成为汉代中小型墓葬中特殊的随葬品。

这件文物就出土于三门峡市开发区的一座汉墓,高约18.5厘米。壶体造型是一只蹲坐的猫头鹰,它双眼睁得圆溜溜的,两只竖起的尖耳朵稍微有些不对称,壶口就开在头顶两耳之间,尖尖的嘴巴看上去挺锋利,两个翅膀用宽大的弧线刻出来,栩栩如生。

考古专家认为,鸱鸮长期以来因声音、形貌、习性而被视为丑恶的不祥之鸟。但是,也恰恰因为其丑陋凶悍又是捕鼠能手,所以被制成俑(壶)随葬墓中,以发挥镇墓避邪、储藏粮食的功能,从而形成汉代独特的随葬习俗。

●宋代珍珠地菊花纹瓷枕

时夫人800年前(看到2800多年前第一夫人)(4)

在古代,瓷枕既是生活实用器物,也是随葬的明器,最早出现于隋,唐至元代各地窑场普遍烧造。瓷枕装饰丰富多彩,以长方形为多,枕体中空。考古表明,瓷枕流行达千余年之久,尤以宋代瓷枕的造型、样式最为丰富精巧,制作细腻。

这方瓷枕品相极好,长约26.7厘米,宽约17.5厘米,高约10.4厘米,采用了珍珠地划花的装饰工艺。这种工艺兴起于晚唐时期,是借鉴唐代金银器錾花工艺而创制的,装饰效果独特,主要特点是在纹饰的空隙处填印大量细密的圆圈装饰,犹如一片片洒落的珍珠,故名“珍珠地”,深受当时的“消费者”喜爱。

在珍珠地装饰间,菊花样的花卉纹饰质朴典雅,夜来枕它入眠,是不是也能清心明目呢?

(洛报融媒记者 智慧 通讯员 黄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