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对话中,如果说谁是唯心主义,暗含了“呆子”的含义,潜台词是你怎么会这么想。

拜高中学习所赐,很多人认为唯心主义是荒谬的,不合道理的。因为唯心主义认为先有观念后有物质,甚至精神能支配物质,这明显是屁话,谁都知道先有物质,物质运动不以精神为转移。

唯心主义是错误的吗 大多数人误解的(1)

例如一张桌子,谁都知道是先有桌子啊,大家也都知道“桌子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好像只有疯子才会认为没有某种观念、思想,就没有某种事物,也没有人有特异功能,心里想着桌子怎样桌子就怎样了。

唯心主义是错误的吗 大多数人误解的(2)

丑化唯心主义的漫画

所以人们认为那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是疯子,例如说出“闭上眼睛就没有悬崖”的贝克莱,还有我国的王阳明,似乎人看不见花的时候,花就不存在了。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传习录》

问题是,人类思想史上有那么多大哲学家大思想家都是唯心主义的,常人用常识都能想明白的问题,他们为什么会不明白呢?

如果唯心主义这么肤浅,为什么马克思等一票唯物主义者要与之进行那么费力的争论呢?

正如我们拍抗日神剧,打败了矮化的智障的敌人,对我们来说似乎赢的意义也不大。同理,既然唯心主义这么智障,那唯物主义与之辩论得这么辛苦,好像也有点问题。

那么,唯心主义到底说的是什么呢?

认识的过程

唯心和唯物,争论的都是认识层面的问题,双方的关注点都不是常识层面,而是关于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到底是先有观念还是先有物质。

一张桌子在那里,我们知道那个物体的名字是“桌子”,我们也知道桌子的用途,吃饭啊学习啊读书啊种种。

唯心主义是错误的吗 大多数人误解的(3)

桌子还是椅子?

假如一个外星人,来到地球,它没见过这个四方型的有四个腿的东西,那么它怎么知道那个东西叫桌子呢?

外星人的确看见了这个物体,但它没有“桌子”这个概念名称,它就不知道这个物体叫桌子。

在认识层面上,唯心主义坚持认为,人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要先知道一个“观念”,然后才能认识。这也是我们通常说的,唯心主义认为先有意识(观念),后有物体(物质)。

再比如一个婴儿,在刚认识世界的时候,婴儿看见了那个四方形的物体,但婴儿没有桌子的概念,对婴儿来说,桌子也好,床也好,可能跟厕所没什么区别,都有同样的用途。

唯心主义是错误的吗 大多数人误解的(4)

在婴儿认识的过程中,要认识这个东西的名称,观念,用途,然后再归纳、抽象出来,知道四方的或者圆形的,有腿的,是桌子,用来吃饭或者学习或者读书其他用途。

在这个认识的过程中,唯心主义主张,必须先有“桌子”的观念、用途,然后人们才能知道这个满足这个概念、用途的东西是“桌子”。

唯心主义是错误的吗 大多数人误解的(5)

更高级一些的认识,还包括什么样的物体称为“桌子”?怎么判断一张“桌子”的质量?美丑?我们为什么会爱护“桌子”而不是毁坏?怎么创造出更高级的“桌子”?等等。

因此“唯心主义”是在探讨人类认识的过程的层面上,坚持的“观念在先”,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中的时间层面上,常识的层面上坚持的先有观念。

认识中的“存在”

明确了这一点,贝克莱的“闭上眼睛就没有悬崖”就不那么可笑了。

其实这个命题说的是,世界上存在很多悬崖,我们也都知道这些悬崖的客观存在,但是,悬崖没有进入到我们的认识中。

唯心主义是错误的吗 大多数人误解的(6)

不曾到过的悬崖

就是说地球上某个角落有个悬崖,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我既没有到这个悬崖这看到它,也没有在书本或者电视上认识它,也就是说,这个不知名的悬崖的存在跟我之间没有丝毫关系。但是,如果我来到了这个悬崖边上,或者我在微博上电视上网络上看到了认识到了这个悬崖的存在,那么这个实物的具体存在的悬崖,才进入了我的认识,也就是说才在我的认识中“存在”。

贝克莱的这个命题,推而广之,非常符合当下的旅行的观念。有一段网络上流传很广的话:

你写PPT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

你看报表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

你挤进地铁时,西藏的山鹰一直盘旋云端;

你在会议中吵架时,尼泊尔的背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

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有一些喷着香水闻不到的空气,有一些在写字楼里永远遇不见的人。

虽然听上去有点矫情,但这段话传递的含义跟贝克莱的那句话是一样的:有些风景你不亲眼目睹,有些地方你不亲自到访,有些遭遇你不亲身经历,那么这些风景、地方、经历,跟每天在办公室的你之间,毫无关系。大千世界不管多么精彩,对你来说都不存在,你的天地也只有办公室与家那方寸之间。

人能认识世界吗?

更多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不仅探讨认识的问题,还有世界存在的基础的问题。这里的存在,跟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些人的存在,又不一样了。

在古希腊,人们探索世界的本源问题,但到了近代,哲学家们发现,认识世界的本源,先要能够认识才行,也就是说先要搞清楚认识的问题,才能去探讨本源。如果人类连认识的能力都没有,还谈什么世界的本源呢?

唯心主义是错误的吗 大多数人误解的(7)

拉斐尔《雅典学园》

就像人眼中的世界,跟鸟眼中的世界,跟猫狗眼中的世界,肯定是不一样,那“认识”一定是人的认识,而不是其他物种的认识。人怎么能进行认识呢?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就人类认识的基础争论不休,不可知论干脆认为,世界本身是不可认识的,人永远无法认识世界,所谓的认识,只是一种感觉,在经验范围内的总结归纳。

很多唯心主义哲学家反对不可知论,认为人是可以认识世界的,只是他们认为,在认识过程中,思维(精神)先于存在(物质)。这个思维,在不同哲学家那里表述不同,例如在黑格尔那里是“绝对精神”,在王阳明那里是“心”。

王阳明,人们更习惯称王守仁,别号阳明先生。无论文治武功都是儒家的佼佼者,其武功方面的建树甚至到了孔子都达不到的程度,真正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是儒家心学一派的集大成者,这样的人当然不会肤浅,他的思想解释起来也更复杂,仅尝试解释一点皮毛。

唯心主义是错误的吗 大多数人误解的(8)

阳明主张“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被课本称为“主观唯心主义”。那段关于花的对话,是一年春天,王阳明跟朋友去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的一朵花对阳明说,既然你觉得天下物都在心中,你看这花,在山间自开自落,能受你的心控制吗?

朋友的责问跟当下很多人理解的唯心主义一样,矮化了阳明的学说,因为阳明的“心外无物”并不是在现实存在的层面说的,不能简单理解成心去“控制”什么。阳明的回答是,花自然是自开自落,但当我没来到这,这花没有在我的心里,花跟我的心同归于寂,只有你来看到这个花,花才在你的心上有了颜色。

唯心主义是错误的吗 大多数人误解的(9)

更深一层的含义是,不管外界如何风雨大作,只要心内安然,就是宁静致远,跟禅宗的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而是心动的境界相似。心内清凉如水,即使炎炎夏日依然宁静;心内热血沸腾,哪怕飞雪冬天也不惧严寒。

用恩格斯的话总结来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唯心主义者认为,是思维(心)决定了存在(外界),唯物主义者则相反。至于唯物主义者如何对唯心主义者进行反驳,那是另外一个更深刻的问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