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BOSS直聘(ID:bosszhipin)

作者:@我是小占哥哥啊

看到这个标题,可能有人要开始骂作者了。

其实,我跟大家一样,义愤填膺,毕竟我离35岁也不能说太远。35岁招谁惹谁了要被这样对待,谁不都得经历这个年龄吗?

解放碑某人才市场经过调查发现,不少招聘简章都有年龄限制。在近百家招聘单位中,有81%的公司明确要求应聘者年龄在35岁以下,7%的公司要求应聘者年龄在40岁或45岁以下,仅有12%的公司没有写明年龄限制,但因为是线下招聘会,年龄一看就能看出来。

前段时间,在各种社交平台,我不下五次看到一张叫“互联网普适性职业生涯”的图:

年轻后浪到底该不该高过前浪(对不起不招35岁以上的)(1)

图自网络

虽然只是一个调侃的段子,却也给“35岁以上职场人去哪儿”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些答案。

对于职场人,两条线横竖我们是绕不过去的:

一条是年龄生死线,也就是被社会默认的“35岁”,另一条是职级天花板,你的未来出路在哪里?今天我继续和大家聊聊35岁这个话题。

注明:以下我将35岁及以上的人群统一称之为“35岁人群”。

迫近35岁,身边的世界都不太友善了

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干得不开心了,你还能任性地跳槽换工作,可一旦当你到了三十岁,你就不敢轻易地跳槽了,前途和责任都重重地压在肩上。

就像感情一样,在十八九岁的年纪,你可以谈一场不用考虑结婚的恋爱,到了二十五六岁的时候,就不敢再去尝试一段没有结果的感情了。

我在一篇文章里看到一家创业公司老板对他的HR总监说:“公司需要很多人,但不要那些刚从大厂出来的中年人。”“油、工资太高、不经打,背后的生活担子太重影响工作状态。”这是那位HR总监对中年人的形容。话听起来很扎耳,却是赤果果的现实。

当你越发迫近35岁时,你会越觉得身边的世界正逐渐变得不太友善。35岁就像是洪水猛兽一般,让人不得安宁。人啊,一到35,人生便开始走下坡路,找工作嫌你老,想退休又嫌你小。

前年,有一篇叫《老板告诉我,超过35岁的简历不用看了》的文章在朋友圈流传甚广,引发热议,作者在文中写到,“老板告诉我,超过35岁的简历不用看了。很多公司,对85前的人都瞧不起了,说85前还没有拿到总监的话,就觉得这个人没什么可看的。”

是什么导致35岁人群这么不受人待见

既然人人都会经历35岁,那为什么还要如此残忍地对待35岁人群?我试着总结了几个原因:

01 心有余而力不足,身体跟不上节奏

有研究表明,我们降临人世时,神经细胞有1000亿个左右,到了20岁就开始逐年下降,到了40岁,神经细胞的数量开始以每天1万个的速度递减,从而对记忆力、协调性及大脑功能造成影响。所以,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健康出现状况,这是不可避免的。

英国研究人员经过研究确认了人体一些器官的衰老退化时间,他们发现:肺活量、大脑从20岁起开始缓慢下降,女人到了35岁乳房的组织和脂肪开始丧失,心脏从40岁开始衰老,肾从50岁开始老化,肠从55岁开始老化,肝脏70岁才会变老。

年轻后浪到底该不该高过前浪(对不起不招35岁以上的)(2)

图自:百度百科“人体衰老退化时间表”

在求职市场竞争中,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特别是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

当我自己招人的时候,更加体会到年龄的残酷。比如我要招一个新媒体运营基础岗,收到很多简历,其中不乏有一些二十八九甚至是年过30岁的求职者投来简历。

但这时候我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身上,为什么?很简单,那么多年轻的富有朝气活力的人才等着我选择,我为什么要选一个年龄大的?另外,让一个30多岁的人拿着刚过万的薪资做一个基础岗,我于心不忍,且担心他的稳定性。

02 27岁拐点:工作技能达到巅峰水平

人生有很多拐点,比如大学刚毕业22岁左右,结束学生时代,正式开启职场生涯,如何选对一个行业和一个公司,这是一个拐点;

当你进入职场5年左右的时间,工作技能差不多达到巅峰水平,而之后则在这个水平上不会有显著变化,同时,开始向管理层靠近,27岁是另一个拐点。

年轻后浪到底该不该高过前浪(对不起不招35岁以上的)(3)

图自知乎用户:@九边

此外,据领英的一份《职场人转折点报告》调研发现:职场人的人生转折点在27岁到30岁之间达到小高峰,在30岁到35岁之间达到大高峰,且数据发现:职业转型的高峰期在27-35岁之间,而到了35岁之后迅速下跌,其中晋升经理/经理的平均年龄为27岁。

年轻后浪到底该不该高过前浪(对不起不招35岁以上的)(4)

图自领英《职场人转折点报告》

以上,你会发现,27岁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拐点,而一旦当你过了35岁,无论是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还是在工作中的发展前景,就开始在走下坡路。

03 35岁人群羁绊太多,责任压力更大

“一个男人最难熬的状态是什么?大概就是眼里操心着不在年轻的父母,脑子里装着乱糟糟的事业,心里藏着一个不可能的姑娘,胸膛里还盛着遥远的远方。”这是在微博上看到的一段话。

虽然不是针对35岁人群而说,却也能看到这群人的一个缩影。一般来说,一个人在30来岁的年纪,上有老下有小,孩子还小,需要照料,父母年纪大了,需要赡养。

孩子感个冒,你得抓紧送他去医院,父母高血压犯了,你得赶快带他们看医生。照料父母妻儿,这是人之常情,公司和领导能理解,但工作却不会因为这些就会自动完成或有别人替你完成。

对于中年人来说,他们总被一些生活中的琐事带来这样或那样的麻烦。怪不得常有人感叹,“人到35,活得不如狗。”

这时候,年轻人便再次展现出优势,因为对于年轻员工来说,他们就少了很多羁绊,少了很多责任压力,这是他们最年富力强的年纪,也是最敢拼敢闯的年纪。

35岁人群何去何从?有几个诚恳建议

此前,中央财经大学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19》显示,1985-2017年间,中国劳动力人口(包括学生)的平均年龄从32.2岁上升到了37.8岁。

由此可见,虽然在互联网公司中,35岁算是大龄员工,但就整体而言,35岁人群依然是职场中的主力军。另外,据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与英国华威大学的教授调查发现:55个国家的人在46岁时心态才陷入最低谷。所以,对于35岁的中年危机,没必要过于担心。

01 提升你的核心价值,增强不可替代性

白岩松在他的个人主题年度演讲《对白》中说道:“人的收入是跟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的,你越不可替代,你的收入越高,你越可以替代,你的收入越低。”

白老师在演讲中举了一个例子,他说: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职业很辛苦,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他们的工资很低,只比最低生活保障高不了多少,而比尔盖茨当首富很多年,但他的生活似乎很悠闲。

这是为什么?因为比尔盖茨只有一个,被替代的可能性比较小,而前面说的某些工种,却是可以通过培训半天就能上岗,替代性太强。

想要不轻易被替代,就需要提高你的核心竞争力。

看过一句话,不知道谁是第一个说的:“竞争力是什么?就是:别人不会的,你会;别人会的,你能做的更好;别人做得更好,你能完成时间更短;别人做得更快,你能做得更完美。”

据说,每个人从零开始到成长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7年时间。假如你能活到88岁,在11岁之后,你将有11次机会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所以,活一次还是11次,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年轻后浪到底该不该高过前浪(对不起不招35岁以上的)(5)

图自网络

格鲁夫在他的《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一书中说,“在日益艰难的环境里,就算你'成为市场里的老二'也还不够。“没人会记住第二,大家都只记住了第一。

02 永远有Plan B,随时准备面对“巴拉干”

在以色列,他们的小孩会从小被教导:你的人生会碰到一种叫“巴拉干”的局面。什么意思?也就是:你会精心为一件事儿做好所有的准备,但这件事即将完成时却出现了一个意外,让你所有的计划都被打乱,你可能会面临全面崩盘的危险。这时如何挽救?Plan B可以。

去年,华为遭到美国“封杀”,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将华为列入所谓“实体清单”,也就是说没有美国政府的许可,所有美国企业不得给华为供货。

但华为没有慌乱,因为它有Plan B,一夜之间,华为保密柜里的“备胎”芯片全部转正,即使所有美国的先进芯片和技术将不可获得,而华为仍将继续为客户服务。

对于35岁人群,或者是所有职场人来说,你完全有必要为自己准备一个B计划。

在日常工作中,如果你只有Plan A,虽然你已经尝试过各种努力,但结果还是失败了,这依然是你的责任,因为领导从来只关注你的结果,而非过程。

在未来成长中,副业或许是35岁人群的一个很好的Plan B。赶在35岁之前,为自己想好一个退路,跳出职业舒适区是件很难的事,但你还是要努力去尝试下。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是当你混得很差劲的时候才考虑启动Plan B,而是当你做得很优秀时,才考虑B计划。

03 提前找对上升期公司,避免被迫失业

刚进入职场时,我们可以挑挑拣拣,尽量找到自己适合并感兴趣的行业和岗位,这时候的试错成本比较低。毕业三年内的小朋友跳槽频率比较高,他一年时间换3到4份工作都是有可能的。

但等你工作五年以及更久时,我就不建议你再频繁跳槽了,一者让面试官对你的稳定性产生怀疑,另外这也不利于自身稳定发展。

这时候,我们就要努力在35岁这条生死线到来之前,给自己找到一个处于上升期或已经达到平稳期的公司,只要你业绩能合格甚至优秀,不犯差错,公司不会因为年龄来将你替换掉。

04 错误认知:成为管理层就高枕无忧了

仔细观察下你的领导以及高管们,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职级越高的同事,反而越拼命,越爱加班。

为什么?大家都有危机感啊!职位越高,意味着你担的责任越大,考虑的事情更多。

千万不要以为爬到管理层就以为万事大吉,这绝对是一个错误的认知。凭什么你拿着高薪,却不卖命?你若不拼命,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照样被“优化”掉。

年轻后浪到底该不该高过前浪(对不起不招35岁以上的)(6)

再说,手下的兄弟姐妹们都撒开欢儿地开干,你也不好意思一个人回家享受“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天伦之乐了,否则即使老板不说话,手下同事的唾沫星子也能把你淹个半死。

05 做好理财规划,注重生理和心理健康

存钱理财的观念,最近大家都提的挺多了,此处不赘述,总之就一句话:缸里有米,兜里有钱,心中就不慌。万一到了35岁真的失业了,不至于太窘迫。

此外,健康第一位,无论是生理健康还是心理健康,阎府路上无老少,虽然现代社会逼得我们拿命换钱,但还是要劝你别做那个有命挣钱却没命花钱的冤大头,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少熬一次夜,少点一次外卖,多一点运动,毕竟人生后半程,真正拼的是体力。

“你们用5年做成的事情我用10年去做,你们用10年做成的事情我用20年去做。如果这样还不行,我就保持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到80岁把你们一个个送走以后再来做。”虽是俞敏洪的调侃之言,不过却很有道理。

————

就像北野武在《虚伪的真心话》中所说:

“人生并不像一年四季那样分明,40岁的相扑选手就算老,但50多岁的政客会被称之为菜鸟,很难确切区分多少算是老人,我们必须自己决定自己老了没有。”

重点在于最后那句,你是否已老,由你自己决定。

35岁,对于有些人是焦虑的爆发期,但对于有些人,它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最后,送大家一句富兰克林的名言:

“Some people die at 25 and aren't buried until 75.“

翻译过来就是:死于25岁,葬于75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