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历史名人读者推荐(27)

孔子有哪些历史事迹(四川历史名人孔子之师苌弘)(1)

时有苌弘,能招致神异。王乃登台,望云气蓊郁,忽见二人乘云而至,须发皆黄,非世俗之类也。乘游龙飞凤之辇,驾以青螭,其衣皆缝缉毛羽也。王即迎之上席。

—晋·王嘉《拾遗记》

【人物简介】

苌弘,字苌叔,古资州人,现四川省资阳市人,约生于东周简王夷十一年(公元前575年),卒于公元前492年。周朝时期著名政治家,周景王时的王畿大夫和周敬王时的内史大夫,我国古代著名学者、政治家、教育家、表演艺术家、史官,春秋时代音乐大师,东周阴阳家,中国南派天文学巴蜀代表人物,致力于东周的富强统一,终生不渝,深受后世景仰。因保周抗敌,不幸死于国难。传说死后三年,其心化为红玉,其血化为碧玉,故有“苌弘化碧”、“碧血丹心”之说,以喻忠诚正义。

览遍正史,蜀人中,苌弘是最早参与中原政治文化的。

尊崇周王室,向往中庸和平的“大同”社会,苌弘对周室的日渐衰微和礼崩乐坏的局面痛心疾首,想在复兴周室上有所作为。26岁的苌弘进入中原,开始了传奇的政治生涯。

苌弘忠君报国,任命于周王室衰微之时,力挽狂澜,辅佐三朝,前后50余年。

如今的资阳,有为专门纪念苌弘而建的苌弘广场,位于城区南郊,依沱江河,接江南半岛。公元前518年,孔子到成周,拜访年长自己24岁、时任东周内史大夫的苌弘学习音乐理论、沟通政治思想的历史典故制作的雕塑群而得名。

高高矗立的“孔子访苌弘”的巨幅雕像。孔子毕恭毕敬、双手抱拳侧立于旁,苌弘正襟危坐、配以手势,正与孔子亲切交谈,传授乐理知识。雕像底座四周,是文人墨客为孔子访苌弘书写的历史典故、趣谈轶事,地面书有苌弘图文并茂的乐理知识。

走进中原

显露“通神者”的权威

《华阳国志》记载,苌弘是在蜀中家乡度过自己的童年。他天资秉赋,学有所成,年轻时代就走出资阳丘陵去到蜀国都城。当时文化层次最高的职业是术士,而苌弘是蜀都术士的翘楚。

当时周朝王室衰微,苌弘也想在复兴周室上有所作为。于是他进入中原,开始了传奇的政治生涯。

在镐京,苌弘先是贵族首领刘文公的家臣,主持祭祀问卜解梦,表演音乐杂耍娱乐。适逢周天子灵王来访,看过苌弘的“月镜”和“机妍”(木偶)表演后惊为天人奇技,遂将其带回宫廷任职。

时年26岁的苌弘,成为东周灵王的社稷之臣。《史记·封禅书》记:“是时,苌弘以方事周灵王,诸侯莫朝周,周力少,苌弘乃明鬼神事,设射狸首。”意思是,苌弘通过设射《貍首》,借助鬼神之力,要求诸侯国服从周天子,奉行上天的旨意。

东周宫廷变故频发,苌弘在动荡的局面中显露出自己的政治智慧。每有天子驾崩,他操办国殇,扶新主登位,压制叛逆,安抚百姓,稳固江山,由周室第一“术臣”逐渐成为“宠臣”。相似于宰相的“内史大夫”之职,更让他成了握有生杀予夺大权的“权臣”。

苌弘先是观测天象,主持宗教活动,后为周天子出谋划策,从事国务活动。《左传》载景王十四年(公元前531年),时年苌弘44岁,“景王问于苌弘曰,今兹诸侯,何实吉,何实凶。苌弘对曰:蔡凶,此蔡侯般弑其君之岁也,岁在豕书,弗过此也,楚将有之,然壅也,岁及大梁,蔡复楚凶,天之道也。”大意是12年前蔡灵侯弑父自立那年岁星出现在豕韦,今年又在豕韦,所以必遭凶险,蔡国会被楚国灭掉。然而楚王恶贯满盈,等到两年后岁星在大梁时,蔡要复国,楚国就该遭殃了。后来历史果然如此,准确的预言加强了苌弘“通神者”的权威。

辅佐三朝

主持修筑成周城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驾崩,半个月后王子猛继位,是为悼王。但王子朝在一些大臣的支持下自立为王并武装进攻悼王。这时,刘献公已死,继承他的刘文公在苌弘的帮助下,和单子等坚决站在悼王的一边。悼王病死后,刘文公、单子和苌弘等人又拥立姬丐为敬王,继续争战,一直斗了近二十年。后来,敬王取得了胜利。在整个斗争过程中,苌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公元前516年,晋终于拥戴周敬王在成周复位,并以重兵守此陪都。次年,王子朝卷起周室典籍依附楚国去了。劫后东周有如晚秋黄叶,风雨飘摇。苌弘夙夜筹划,修整纲纪,意欲重振朝威,复兴周王室。

公元前510年,苌弘征得刘文公同意,决定奠都成周,并完成了成周筑城总设计及筑城费用和人力概算。晋卿魏献子很赏识他的义举,欣然召集诸侯国大夫共商筹建大计。晋国会同王室大臣刘文公、苌弘等,按照诸侯国大小、实力强弱分配了筑城任务。《国语·周语下》比较明确地记载了筑城的工地总指挥是苌弘。

公元前509年,经过苌弘的积极协调指挥,成周城竣工。苌弘因有卓越贡献,荣升内史大夫,掌管爵、禄、废、置、杀、生、予、夺八大特权,负责编写著作简册,辅佐国君,策命诸侯、卿、大夫,记录和发布国王的命令,并负责收藏四方文献。

公元前506年,苌弘精心策划,联合晋、齐等十余个诸侯国在召陵会盟,商议讨伐楚国。会盟后,以晋国为首的众诸侯,从召陵起兵,联合吴国统帅伍员向楚国发动了进攻。后因刘文公死在军中导致军事行动告一段落,苌弘成为东周王室大臣中的实权人物,和刘文公的继承人刘桓公一起,尽心辅佐周敬王。

至此,苌弘相继辅佐周景王、悼王、敬王三朝,前后50余载。

碧血丹心

中离间计被剖腹掏肠

公元前502年,单武公和刘桓公分别领兵攻占王子朝余党盘踞的谷城、简城、仪栗、孟地后,周王室基本安定下来。但这时,周王室已经极度衰微,经济上不能养活众官和有技艺的百工。

此时,周朝的政治斗争形势复杂多变,苌弘需要谨慎处理与众诸侯的关系,特别是左右东周局势的晋国关系。但是,晋国公室和周王室一样衰微了,大权已完全操纵在六大强宗权臣集团手中,六大集团之间又展开了兼并斗争。

苌弘从周王室利益出发,推行“乱敌安邦”的策略,冒险与晋国叛军结盟,令晋侯怀恨在心。公元前492年,晋国大夫叔向到洛邑实施离间计,造成苌弘与晋国有勾结假象,再故意让周敬王得到叔向伪造的书简。周敬王勃然大怒,为了讨好晋国,竟然下令对苌弘施用剖腹掏肠酷刑。

《左传》哀公三年有这样一条记载:“刘氏、范氏为婚姻,苌弘事刘文公,故周与范氏。赵鞅以为讨,六月祭卯,周人杀苌弘”。苌弘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怯懦的周敬王为了保全自己,竟把大有恩惠于他的功臣苌弘当作替罪羊。

苌弘的去世,彻底摧毁了周室赖以生存的道德根基。自此,周室更加衰弱,最终走向灭亡。

苌弘去世后,成为民间神话传说的主人公。传说乡亲们感于苌弘殉难之惨烈,把他的血藏在匣中,3年以后化作青绿色的美玉,他的心脏化为红色美玉。

晚于苌弘200年的庄周,在《庄子·外物》中写道:“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碧血丹心”的成语即源于此而盛行天下。

学识渊博

我国音乐学开山鼻祖

《史记·天官书》云:“昔之传天数者……周室、史佚、苌弘。”这就是说周朝传天数者就有苌弘。《汉书·艺文志》称“兵阴阳家”载有苌弘十五篇(已失传)。《淮南子·记论训》讲得更多:“昔者苌弘,周室之执数者也,天地之气,日月之行,风雨之变,律历之数,无所不通。”由此可见,精通天数、阴阳、军事、音乐的苌弘应是诸子百家中重要的一家,他不止精于方术。

苌弘参加南派天文学家的研究,并最终形成春秋时代“岁星纪年法”。在漫长的观察实践中,他们测知木星12年围绕太阳公转1周,这与用现代科学方法测出的11.86年的真实值已很接近。

苌弘在学术方面的造诣主要体现在孔子“访弘问乐”上,也因此被称为我国音乐学界的开山鼻祖。《大戴礼记》曰:“孔子适周,访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韩愈《师说》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又称:“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也印证了孔子适周拜访苌弘的史实。

孔子访弘问乐,记载有两次。第一次是公元前518年,孔子到周都成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学习音乐理论、天文知识,深入探讨音乐韵律、曲式结构,充分估价音乐在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苌弘让乐工演习《大武》乐章,请孔子指教。乐舞六出戏,一开始鼓槌山响,快慢高低,轻重抑扬,孔子莫名其妙,苌弘自言自语,巧施点拨,在音乐、表演、颂歌、旁白启迪下,孔子听得如痴如醉,酣畅淋漓,感悟到了西周的强大和武王的英明。

苌弘总结乐理与国家兴衰的关系,津津有味,老子突然飘临:“先生又要兜售乐经了。依我说,最伟大的音乐是听不见的,只有至高无上的道才能浑然天成。”苌弘答:“音乐可以表现具象,只有音律不可造假,最好最美了。”老子反证,像在做诗,苌弘驳斥:“和你讨论乐理,老说不通,真是气煞人了!”他跺脚掉向孔子:“你向他问礼论道,一定白费劲。”孔子说:“二位师长谈乐论道,弟子受益匪浅,觉得你们讲的不是一回事:老聃师借道论乐,头头是道;苌弘师拿乐谈道,满心是乐。说谈的道理相同而事类各异,所以不必相争!”苌弘与老聃相视大笑赞道:“果然机敏,名不虚传。”

孔子六问

乐而“三月不知肉味”

周敬王二年,孔子前往雒邑拜访苌弘,求教韶乐和武乐的神韵精妙之处,也由此留下了著名的“孔子六问”,得出了《武乐》《韶乐》孰为轩轾的重要论断。

一问:“周舞《武乐》演奏前,击鼓警示众乐手,以便各有表情。可为什么准备那么久呢?”

答:“那是武王讨伐纣王,担忧战士不齐心,所以先击鼓激发斗志,待到士气旺盛了才出征。现在表演这首战争舞曲,停顿很久才开演,就是为了体现武王当年的心情。”

二问:“长吟慢叹,表现何意?”

答:“战士们企盼武王早下命令,生怕贻误了战机,所以形诸咏叹调。”

三问:“起舞时挥袖飞扬,踏地顿足,脸色威严,忽生开战模样。这种乐舞怎么解?”

答:“那是姜太公的志趣。他辅佐武王伐纣,惟愿速胜,所以奋发勇猛来助战。”

四问:“舞人一会儿右膝跪地、左膝离地,为什么?”

答:“伐纣时队伍有乱列,周公召公申明法度,让士兵右膝跪地致敬,悬左膝以待纠偏。所以今天的《八佾》舞表现了战斗时乱挨相正的样式,都跪下去又站起来,排列整齐,再现周召二公的故事,并不是《武乐》舞中有跪姿啊!”

五问:“乐声深沉到贪鄙的商音,怎么理解?”答:“武王为天下除暴,哪有贪商之声?乐师传承过程中,曲调走样,才让人有这种感觉吧”。

答:“起舞时武王孟津阅兵,北对朝歌方向;再奏时已消灭殷商;三奏时已诛纣王凯旋南下,班师镐京,创建周朝;四奏时天下太平,南方荆蛮都来归服,为周朝疆界;五奏时东西中三队分为左右二部,体现国家太平岁月,分陕地东西而治,周召职任左右二伯;六奏颂扬国王盛德,象征回朝整顿军队,舞人归位停步,以示尊崇天子。武王和大将军在队伍中摇铃振奋士气,演奏时也两人提铃,夹列按照节拍,讨伐纣王及其四方附逆诸侯,显示中国的盛大威风。分部前进,想早成大业。久驻雄兵,等待诸侯增援。胜利后停战兴利,抚恤功臣,发展生产,振兴文教,减轻赋税,教民孝佛。于是周朝王道四方响应,礼乐交通,那《武乐》迟缓久待,不也对么?”

六问:“《韶乐》《武乐》谁优谁劣?”

答:“《韶乐》是虞舜时歌谣,《武乐》为周武王曲调。如果讲论功勋,舜继尧业天下大治,武王伐纣解救万民,都是功高与日月争光,不分高下。然而就乐论乐,《韶乐》声容宏盛,字义尽美;《武乐》声容虽美,曲调却晦涩隐含,稍为逊色。所以《武乐》尽美而不尽善,惟有《韶乐》可算尽善尽美了!”

此后,孔子前往齐国聆听了《韶乐》的演奏,乐得手舞足蹈,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访弘问乐”,对孔子修订《乐经》帮助很大。

苌弘推崇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认定《韶乐》无可挑剔;他维护奴隶主周天子的统治,又稍嫌暴力革命要流血,不免对《武乐》略有微词,这是苌弘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偏见,并导致“乐以发和”思想,主张温柔敦厚,希望和平、协调,反对狂躁激进。这种保守哲学、中和理论成为儒家思想渊源之一,影响了中国历史几千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田雪皎 绘图罗乐

(感谢张麟、孟基林对本文提供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