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皇都安龙
文/胡声亮
一
人文荟萃,历史厚重。十里招堤,百亩荷花!辛亥革命,先烈之家。英才少年,安龙长大!十八先生,天榜山下!南明王朝,一段史话!
安龙县位于黔桂两省区结合部,汉代以来史不绝书,永乐年间,成为黔、桂、滇三省交汇区重镇,明清之际成为贵州西南重镇,是贵州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明永历朝廷播迁安龙,在安龙建都四年,是贵州历史上唯一建过皇都的地方,故有“龙城”之称。晚清四大中兴之臣,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张之洞的少儿时代在安龙度过。
南明故都永载史册,安龙福地藏龙卧虎。十八先生铮铮铁骨,兴义试院享有盛名。塘坊古街江南韵味,五省会馆显赫一时。招堤荷花风光无限,《半山亭记》人文胜迹。
二、文化名城
(一)
清风徐徐荷飘香,
蝉声啾啾闷气张!
招堤堰内莲花艳,
半山亭上有文章!
遥想少年张之洞,
一鸣惊人传四方!
晚清重臣兴洋务,
汉阳兵工铸炮枪!
(二)
安龙有段南明史,
皇宫巍峨耸苗强!
反清复明朱由榔,
功败垂成逃缅邦!
十八先生传千古,
忠烈义士永流芳!
名人史事特厚重,
文化名城自古昌!
三、少年张之洞
(一)
史上安龙府,明清有胜迹。少年张之洞,文记半山亭。虽颁父功绩,却显志才情。一生办洋务,功过后人评!
(二)
祖籍冀南皮,出生在筑城。家族传承久,曾经有贤能。元有张养浩,唐出张九龄。孝达遵祖训,晚清做名臣!
张之洞,一八三七年出生于贵州贵阳六洞桥(现为博爱路)。后来其父张瑛转任安龙知府。张之洞随父到安龙。少儿时代在安龙度过。从小天资聪颖,才思敏捷。苦读诗书,博闻强识。其父张瑛在安龙招堤旁金星山建一半山亭,张之洞写下《半山亭》记,尽显少儿时聪明才智。如今《半山亭记》碑文及亭尚存于金星山上,游人赏之无不赞叹!十一岁时张之洞随父调离。十三岁中秀才,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举人第一名)。二十七岁高中进士第三名探花!后来成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等高等学堂,被人称之为不言革命的大革命家!
四、十八先生
临危不惧堪称志士,处难毋苟不愧先生。舍身取义碧血千秋, 怀忠亮节浩气万年。
位于安龙县城天榜山下的明十八先生墓,是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和最重要的一处南明历史文化遗址。
南明时期,永历帝朱由榔从广东肇庆播迁安龙,调集南方明军并联合大西农民起义军抗清,大西军主要将领孙可望,在张献忠川北战死后带领大西军投奔永历王朝并欲自立,朝臣吴贞毓等奉永历帝命欲召李定国护驾。事情败露之后,孙可望派大臣郑国举兵问罪,最后孙可望以“盗宝矫诏、欺群害良”拟罪,赐吴贞毓自缢并斩吴以下十七朝臣,此即为南明史上的十八先生事件。
把持南明政权的孙可望最终还是投降了满清,最后被李定国所杀。而十八先生的从容就义,慷慨赴死的气节最终千古流芳,为人们所铭记,一度被后人赋予忠君爱国的精神加以传颂!后人为十八先生立碑建祠。国民党一些要人题字刻碑纪念十八先生。蒋介石先生亲笔题字“碧血千秋”。
五、招堤荷香
(一)
安龙存古韵,
招堤好风光。
十米听蝉鸣,
百步闻荷香。
垂柳夹两岸,
曲廊赏两厢。
清爽沁心脾,
暑热自然消。
(二)
世人偏爱荷,
诗画颂其娇。
吾亦爱莲美,
植淤而不妖。
藕可烹佳肴,
籽能熬羹汤。
一身为人用,
谁比其品高。
三百年招堤,三百年荷花,让这里蕴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古老的招堤,见证了安龙故都三百年的历史。安龙县城清代是兴义府治所。招堤位于城东半公里左右。为了保护城垣、防止洪涝,同时也为沟通东西两岸,方便行人,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安龙游击招国遴(番禺人,字寻峰),捐银二千两、率工匠开山采石、挖泥抬土,经一年多时间,筑起长约30米、高3米许、宽两米多的石堤,横亘于田野上。后人为了纪念招国遴,取名“招堤”。
后任知府杨汇在长堤两侧遍植垂柳,并在西端金星山麓造朱楼画廊数幢,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兴义府知府张锳将招堤加高一米许,在堤侧开辟水池数亩,遍植荷花。并在金星山上修建“半山亭”“省耕亭”和“挹秀亭”,十里荷花、漫天碧叶的景观也由此形成。经历届地方官员的不断培修,招堤成为远近闻名的风景胜地。
离招堤十里荷花池附近风景优美的绿海之滨,有一座为纪念辛亥革命先烈,武昌起义副总指挥王宪章将军而修建的豹皮亭(取后梁王彦章“豹死留皮,人死留名”之义)。武昌起义领导人中,唯王宪章是少数民族,牺牲时年仅26岁。
六、闲聊牌坊联
携酒一壶到此间畅谈风月,
极目千里问几辈能挽河山。
这是贵州安龙招堤旁半山亭下的一座古牌坊上的对联,年代久了有些风化。特别是下联“极目千里问几辈能挽河山”中的几字部分严重脱落,很难辨认!2014年暑假几位同窗携游安龙半山亭,走到牌坊前正听到导游讲解对联。导游一再强调说是“我”字。我不同意这种解说!结合上下文字判断认为“几”字较为适宜!游人亦赞同我的看法。导游却坚决否定,但又说不出理由。还强词夺理,最后悻悻而去!后来网上发文求证于安龙县政府,也没得到回复!
你认为是“几”字呢?还是“我”字?或许都不是?
时光回到古代,撰联人或许一介书生,哪怕是地方行政长官,敢用“我”字,哪来的底气?或勇气?或许正值腐朽没落的满清王朝呢?用“几”字岂不恰当一些?你说呢?
八年过去,我也没在百度查过,昨天一朋友游安龙回来,说到《半山亭记》,才又引出话题!百度的信息还是“几”字。是否真实可靠呢!也很难说,闲聊罢了!管他是什么!
【作者简介】胡声亮(男),贵州省清镇市人,1954年8月8日生,退休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