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的太极是谁教的(张三丰真人为何说练武当太极须完整一气)(1)

武當太極養生文化

武当太极拳是一种集武术养身于一体精妙的汉族传统拳法,属于武当武术。有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四两拨千斤,后发先至的武术特点;亦有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刚柔相含,含而不露的武术风格;更有发人潜能,开人智慧,充人精神,壮人体魄,去病健身,益寿延年的独特功效,实为中华武术之晶体,东方文化之瑰宝。

太极拳法并非是指目前所见单纯的太极拳套路,而是由两仪、太极、无极、三种不同层次的拳术,功法组合而成的一套由外至内,由动至静,从初级到高级,动静结合,内外兼修,完整的修炼功法。太极拳是当年内家祖师张三丰真人悟太极玄机,观雀蛇相斗而演化的太极拳。

武当太极和目前其他派系的太极拳有很多不同,其中,除了体系的差别之外,最大的不同还是其特有的沉稳、缓慢、轻柔、灵动和暗含道家仙韵。

《张三丰祖师太极拳论》要求太极拳的习练须达到完整一气。平时除了练习规定的套路、技击动作外,还须加强相关的拳论学习。如此,技艺才可日臻完善。而这对于教学讲解和学员诸多疑问的解答也是多有助益的。

武当太极须完整一气

完整一气简单讲即行功走架的协调性、连贯性。不管是整个套路还是某些单势动作,人体的上下、左右各部位的动作和与之相应的呼吸转换都宜协调统一,配合完整而没有断续。一般断续的原因是习练者对其中某些动作的不熟练、不理解或对于各动作的使用不知情或认识模糊。

拳论言:“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身体上下肢、身体左右两侧都要关联运动的,加之意动身也动。故功夫深者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谓。且随着习练者对各动作的深入领悟加深和勤加练习,练习者的动作与呼吸能自然配合得当。总的原则是“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dào)”,且以《张三丰祖师太极拳论》为准则。拳论云: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锉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

张三丰的太极是谁教的(张三丰真人为何说练武当太极须完整一气)(2)

何谓连贯、流畅?

“连贯”指的是行功走架没有明显的停顿和断续,而是一气呵成。“连贯”的前提是动作要清晰、标准和精熟。不可一势未完就马上进入下一势,整套动作让人一看就有走过场或是拖泥带水之嫌。连贯的同时,还须兼顾太极拳特有的轻重缓急,承接转合的串联,而没有节奏的连贯就会显得呆滞没有神韵。

而流畅则是对太极拳“行云流水”般的一种生动描述,这类境界一般是太极愈臻完善后的自然呈现,习练者这时的动作一般已达到快慢相间,刚柔并济的境界。

张三丰的太极是谁教的(张三丰真人为何说练武当太极须完整一气)(3)

圆活、舒畅和安舒

动作连贯之后还需考虑做到圆活和舒畅。圆活指的是行功走架时,各个动作须体现太极特有的圆弧动作、螺旋劲和灵动感。无有凹凸,无有断折;蓄发相变①,无隙可寻;动作时内蕴精神,外示安舒。

安舒指的是太极拳练功者在运动时神态能做到祥和、内心和身体感到舒适,而观者也因其动作的舒松、自然和开合大方而令人产生一种赏心悦目的运动艺术的特有美感和神韵。造诣深时,行功走架进入一种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外形舒展,内在紧凑的自然和谐状态。

张三丰的太极是谁教的(张三丰真人为何说练武当太极须完整一气)(4)

撰文:道海浮游 | 摄影:燕子、大象无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为作者个人武学浅见,个人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本平台无关。个中观点难免有所偏颇,不足之处敬请同行予以斧正!

注①

蓄发相变是练太极拳应遵循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只有蓄发活用,用于技击才能收效。太极拳初学者须明蓄发之理。蓄发是相互矛盾对立统一的了,既是两种技击形态,也是意、形、气三者结合的产物。

蓄发相变是随机而用的,应发则发,应蓄则蓄,妙机本是从心生。要明白何为蓄,何为发,蓄势应以意引导动作合虚成势,配合吸气,使膈肌上升,腹压减弱,重心上移,胸压相应增强,大量吸入氧气,是行气的动力;再使膈肌下降,使腹压增强,挤压揉动丹田,意念先使内气下行脚底,重心下沉,胸内气压则相应减弱,再借助反作用力,意念将内气上行送至击发点上。

张三丰的太极是谁教的(张三丰真人为何说练武当太极须完整一气)(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