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最小仅有23毫米的
海南小姬蛙被发布确认为
海南特有种
根据相关论文资料统计
海南岛目前有确切记录的
两栖动物有43种
记者从海南省林业局获悉,目前海南共发现14种海南两栖动物特有种,充分体现了海南岛两栖动物的特有性极高,在物种保护和研究上具有非常特殊和重要的意义。
海南特有两栖动物14种,分别为海南小姬蛙、海南疣螈、海南拟髭蟾、鳞皮小蟾、海南湍蛙、小湍蛙、细刺水蛙、海南臭蛙、海南琴蛙、脆皮大头蛙、海南溪树蛙、海南刘树蛙、眼斑刘树蛙、鹦哥岭树蛙。其中,鳞皮小蟾被列为海南省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01、海南疣螈
Tylototriton hainanensis
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 供图
作为来自海南中部山区的“原住民”,海南疣螈隶属于两栖纲有尾目蝾螈科疣螈属,是海南特有的唯一有尾两栖类。海南疣螈全长可达15厘米,头部较宽大,体背面棕褐色或黑色布满密集疣粒,体两侧各有1排圆形瘰粒14~16枚,胸腹部有细密缢纹背。海南疣螈生活在海拔600米—1700米的常绿阔叶林带山区,所在环境植被繁茂,林下阴湿,成螈栖于密林坡地落叶中或植物根部。繁殖后成螈营陆栖生活,以蚯蚓、蛞蝓及其他小动物为食。姿态如壁虎,行动如蜥蜴。
02、海南拟髭蟾
Leptobrachium hainanense
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 供图
海南拟髭蟾生活于海拔290-340米的山间小流溪两侧坡地草丛中,成蟾栖息于阴暗潮湿环境中,一般隐蔽于杂草和落叶之间,体色与落叶近似,不易被发现,分布于海南陵水吊罗山、琼中五指山、乐东尖峰岭等地。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眼珠上半部分是蓝色的,远看就像蓝色睫毛。
03、鳞皮小蟾
Parapelophryne scalpta
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 供图
鳞皮小蟾被列为海南省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04、海南湍蛙
Amolops hainanensis
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 供图
海南湍蛙生活在海800m~850m水流湍急的西边岩石上或瀑布直泻的岩壁上。成蛙白天常攀爬在瀑布旁的悬崖绝壁上,受惊扰后跳入瀑布内崖缝中,晚上躲在西边石上或是灌木枝叶上。4~8月为繁殖期,卵群成团粘附在瀑布内岩缝壁上。
05、小湍蛙
Amolops torrentis
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 供图
小湍蛙体型小,雄蛙体长28~33毫米,雌蛙体长 34~41毫米,成蛙夜出活动,一般生活于山溪水边或岸边,有的蹲在瀑布下的石头上。该蛙生活于海拔80~780米的大型或中型山溪内,溪两岸植被繁茂,环境阴湿。成蛙白昼蹲在急流处石块上或瀑布两侧石壁上,发出 “吱、吱、吱” 的连续鸣叫声,音急而高,稍受惊扰则跃入水中,一般在水中仅停留3~5分钟又浮于水面。
06、细刺水蛙
Hylarana spinulosa
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 供图
细刺水蛙生活于海拔80~650 m的中型流溪内及其附近,所在环境一般林木繁茂,较为潮湿。溪岸上落叶树较多,成蛙多栖于溪边石上或落叶间及草丛中。蝌蚪底栖,多隐蔽在回水凼内的腐叶下,生活在海南文昌、琼海、东方、保亭、白沙鹦哥岭、陵水吊罗山、琼中及五指山、乐东尖峰岭。
07、海南臭蛙
Odorrana hainanensis
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 供图
海南臭蛙系无尾目蛙科臭蛙属。雄蛙体长49~62毫米、雌蛙体长75~123毫米,雄雌体长差异大,该蛙生活于海拔200~780米林区的山溪内。成蛙常栖于瀑布旁岩壁上或溪边草丛中,受惊扰后急速跳入水中,立即游到同侧岸边。所在山溪宽度一般为10~20米,溪内巨石甚多,水流湍急瀑布多,两侧植被茂密。
08、海南琴蛙
Nidirana hainanensis
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 供图
海南琴蛙生活于海拔340米左右的热带雨林内。成蛙多栖息在小溪旁边的沼泽灌木丛下或潮湿的落叶间,黄昏时开始鸣叫,鸣声较为低沉, “咕、咕、咕”的由多声组成。该蛙行动机灵,跳跃能力颇强,分布在海南陵水吊罗山。
09、脆皮大头蛙
Limnonectes fragilis
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 供图
脆皮大头蛙生活在海拔290-900米的山区平缓的浅水流溪内,多在石块间或石下活动,行动敏捷,跳跃力强,稍受惊扰,立即用后肢翻起浪花,随后钻入石下或石间。
10、海南溪树蛙
Buergeria oxycephala
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 供图
海南溪树蛙主要生活在海拔80-500米的大、中型流溪内,白昼均伏于溪内大石头上,在强阳光照射下,体色与石头的颜色一致,很难发现。该蛙行动敏捷,稍受惊扰,立即跳入水中。夜晚多匍匐在沟边或溪中露出水面的块头上,用电筒光照射,多不逃避。
11、海南刘树蛙
Liuixalus hainanus
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 供图
12、眼斑刘树蛙
Liuixalus ocellatus
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 供图
13、鹦哥岭树蛙
Zhangixalus yinggelingensis
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 供图
鹦哥岭树蛙全身如翡翠一般,体型虽不大,叫声却不小。鹦哥岭树蛙鸣叫声似牛叫,声音洪亮、浑厚且连续。鹦哥岭树蛙还是雨林里的“变色龙”,白天背面呈现的暗绿色,在夜间会变成浅绿色。分布于海南岛琼中、陵水和白沙地区,在吊罗山、尖峰岭和五指山有分布记录。一般生活在山区海拔770米—950米的热带雨林中植物的根部、枯枝叶中或洞穴中。
14、海南小姬蛙
Micryletta immaculata
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 供图
海南小姬蛙体型很小,雄蛙约23–25毫米,雌蛙约28–30毫米,它与同属其它物种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身体背面和体侧并没有深色斑纹或条纹,这也是其学名“immaculata”(意指“无斑纹”)的来源。
>>>海南发现新物种:海南小姬蛙 最小体型仅有23毫米
近日,嘉道理中国保育发布消息称,其团队在海南发现了一个两栖类新种:海南小姬蛙,隶属于两栖纲无尾目姬蛙科小姬蛙属。该研究刊发在最新一期的《Zoological Research》(动物学研究)杂志上。
海南小姬蛙的模式标本系列照片。图片来源:研究人员杨剑焕和Poryakov
海南小姬蛙的正模标本照片。图片来源:研究人员杨剑焕和Poryakov
“其实海南小姬蛙最早于2012年在海南鹦哥岭首次被发现,只是那时候我们认为它是小姬蛙属中记录最广泛的德力小姬蛙。”该研究的作者之一杨剑焕介绍,随着近年团队在海南更多的地方进行调查,他们留意到海南的小姬蛙,与模式产地远在印尼苏门答腊岛的德力小姬蛙在形态上其实相差甚远,结合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证据,杨剑焕团队将海南岛的这种小姬蛙发表为海南特有新种。
海南小姬蛙的繁殖生境:A俄贤岭石灰岩石头上的小积水坑(绿色圈为正在鸣叫的雄蛙);B鹦哥岭主峰林下的一个积水坑(绿色框框内为一对正在抱对的海南小姬蛙)。图片来源:研究人员杨剑焕和Poryakov
该篇文章中提到,目前已知海南小姬蛙的分布地为俄贤岭、尖峰岭、鹦哥岭、和佳西自然保护区等地,海拔记录的范围也很大,从山区村边海拔160米的荒废水田到海拔1470米的森林间积水坑都有发现。虽然海南小姬蛙的分布点不少,但分布海拔跨度大,且只有在雨季期间,海南小姬蛙聚集在林间积水坑或者村边荒水田中繁殖时,通过长而高音的鸣唱才能发现它们。此外,在保护区外低海拔适宜生境中也能找到海南小姬蛙的身影。
但作者杨剑焕认为,海南小姬蛙种群正面临着橡胶地和果园发展所带来的栖息地丧失和污染等问题,因此根据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认为海南小姬蛙应属易危物种(Vulnerable)。
来源: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记者:谭琦
来源: 南海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