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唐封叶
前言:关于西周的爵位,笔者唐封叶已经在《细说“公、侯、伯、子、男”,论五等爵制并非西周制度》一文做了较多的论述,那就是根据《尚书》等传世文献和作册令方彝铭文等金文显示,西周时期爵位为“侯、田(甸)、男”三等:“侯”字形像箭射靶上,是为周天子镇守边地的武将;“田(甸)”即畋猎之意,应主要负责帮助周天子打猎或提供猎物;“男”字上田下耒,大约主要负责为周天子提供农产品或农业服务。多介绍一句,“公”不过是尊称(王朝卿士尊称、王者之后尊称、境内臣子对君主尊称、谥号尊称),“伯”是王畿内外大部分有土之君的通称(从宗法讲各国君主大都是嫡长子),“子”本是殷人和东夷文化圈君长的称呼,又是贵族的庶子、小宗的宗长的意思,因此常用于蛮夷之君和低级贵族。
西周有哪些侯爵国,这个史书和金文上有很多记载,无需多说;而甸爵国有哪些,目前文献和金文上还几乎一片空白,可能因西周以后畋猎在生产中的重要性降低而逐步消失。至于西周有哪些男爵国,绝大多数读者仅知道一个许国,因此本篇笔者唐封叶就来试着简单介绍一下文献和金文中出现过的周代男爵国,以及男爵国在西周时期的地位。
简介周代的几个男爵国
- 1.许国
许国,金文里写作上無下皿,简帛书作鄦,是确凿的男爵国,因为传世文献和金文都有相关记载。
《春秋·庄公十六年》云:
冬,十有二月,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滑伯、滕子同盟于幽。
《左传·僖公六年》曰:
冬,蔡穆侯将许僖公以见楚子于武城。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绖,士舆榇。
1976年,考古工作者于当时的西安市长安县马王村出土许男鼎(西周后期),上有15字铭文,证实许国确实是自称为“男”:
许男作成姜桓母媵尊鼎,子孙(下有重文符号“二”)永保用。
综合清华简《封许之命》和传世文献记载,许国为姜姓,由周成王分封,始封君为吕丁,谥号许文叔,可能为太史吕尚的族人。受封时吕丁得到玉珪、香酒、车马饰品和青铜彝器等多种赏赐。许国始封地在黄河南岸、颍水上游的许昌东部一带,草木茂盛、土质肥沃,是成周的东部屏障,显示其很受朝廷重视。西晋时跟《竹书纪年》一起出土的《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游回来巡视中原,接见的第一个中原诸侯就是许男。许男鼎铭文则显示西周后期许国曾跟周文王后裔的姬姓成国通婚,许男鼎就是许国国君给女儿成姜(夫家国名 自己姓)做的陪嫁品,即古代所说的“媵器”。
多说一句,按传统说法,成国是周公东征后封建在东方的,但因为许男鼎、成伯孙鬲等与成国相关的青铜器出土于陕西,所以很多学者怀疑成国最初封于西王畿内,是成王东迁后才改封山东。
进入春秋时期以后,许国国势衰弱,变成楚国的附庸,先后五次迁都,备尝艰辛,进入战国后为楚所灭。
- 2.宿国
宿国在史书上的资料极少,一般认为它是风姓,为传说中太昊(皞)的后代。《左传·僖公二十一年》有云:
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
宿国在哪里呢?西晋杜预解释说在当时的东平无盐县,也即现在的山东东平县东南。之所以认为它是男爵国,是因为《春秋·隐公八年》中的一句话:
辛亥,宿男卒。
另外南宋罗泌《路史》也称:
宿,男爵。周武王封。
不过《路史》成书太晚,它说宿国是周武王分封,不知有什么根据。
宿国在西周时期的史事,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不过1992年出土于山西省北赵村晋侯墓地的晋侯苏编钟(共16件),其铭文却记载了一些有关宿人的故事。
晋侯苏编钟
晋侯苏编钟铭文很长,达355字,记载周王(一般认为是周厉王)三十三年,周天子巡狩东方和南方,突然“夙夷”反叛,周天子命令随驾的晋侯苏领兵从左翼(北方)进军,自己亲自从右翼(南方)进军,攻克了“夙夷”据守的郓城,斩获甚重。多数历史学者认为晋侯苏编钟铭文中的“夙”通“宿”,“夙夷”即“宿夷”,也就是风姓宿国。可能因为西周后期王室衰微,又对东、南方向的诸国索取过重,所以导致了宿国的反叛。(西周后期金文中的战事,笔者唐封叶会在以后的文章中详细介绍)
进入春秋以后,据《春秋·庄公十年》记载,该年(公元前684年)三月,宋国强行迁徙宿国。至于宿国的迁徙地,有今安徽宿州和江苏宿迁两说。此后宿国即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 3.骊戎
骊戎,即骊山之戎,姬姓,一般认为居住在今天陕西西安市临潼区的骊山下。记载它为男爵国的史料是《左传》,见庄公二十八年:
晋伐骊戎,骊戎男女以骊姬,归生奚齐。
以上意思是说,晋献公讨伐骊戎,男爵的骊戎君把女儿骊姬嫁给了晋献公,骊姬到晋国后生下了儿子奚齐。
关于骊戎早期历史的记载散见于《史记》。
《周本纪》说,当年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城的时候,周国的臣子宏夭、散宜生等人向各国遍寻珍宝以贿赂纣王,就曾从骊戎那里得到“文马”。而其它一些史料如《逸周书》则说宏夭等人是从犬戎那里得到的“文马”,《山海经》《六韬》也说犬戎有“文马”,所以历史学家沈长云等人认为骊戎应为犬戎的一个支系。
另外《秦本纪》在介绍周孝王封秦人祖先非子时也提到骊戎:
申侯乃言于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
当时纣王宠臣飞廉的后裔、大骆的庶子非子给周孝王养马,使马群迅速繁殖壮大,周孝王想立他为大骆家的继承人,但大骆已经有了正妻——申侯之女,而且申侯之女还给大骆生了嫡子成。所以申侯听说周孝王想让大骆家“废长立幼”后,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介绍了自己申国与嬴姓的通婚史,声称数百年前申人娶骊山之女为妻生的女儿嫁给了戎胥轩,生下中潏(飞廉的父亲),两族联姻为周国保西垂,才换得边境平安。他的潜台词是周孝王如果强行废除自己外孙在大骆家的嫡子地位,就别指望申国扶保大周了,周朝的西部边境也别想再安宁。周孝王最后不得不妥协让步,别封非子于秦邑,这就是后世秦国的雏形。
当然这里我们并不想细说秦人的故事,而是想提醒读者,申侯在此提到自己祖上娶骊山女为妻,并将骊山女的女儿嫁给了戎胥轩使得两族同心,暗含对骊山母女的肯定和推崇。后来西汉末年太史令张寿王更曾称殷周之时“骊山女亦为天子”(见《汉书·律例志》)。虽然不知道他有何依据,但至少说明在西汉时流传一种说法,那就是骊戎是一个在殷周时影响较大的部族,而且骊戎部族中的女性地位较高。后世“骊山老母”的神仙传说就发端于此。
骊戎的灭亡大概就在春秋初期晋献公伐骊戎、抢得骊姬的那一次。因为该事件《国语》也有记载,说晋国这次把骊戎给灭了。不过了解东周列国故事的读者都知道,骊姬到了晋国之后把晋国搅得天翻地覆,害死了太子申生,逼走了公子重耳和夷吾,尽显“骊山女”的强悍本色和政治能力。当然骊姬和儿子及她妹妹也没笑到最后,晋献公病死后她们都被晋国大夫里克所杀。
骊姬
- 4.昜国
这里所说的昜国是西周金文中的一个国家。该国国名金文中原写作上宀下昜,因为打不出,为方便权且写作“昜”。之所以说昜国是男爵国,是因为目前有三件私人收藏的西周青铜器上有“昜男”的字样,分别是昜男鼎(西周早期前段)、昜男䵼鼎(西周早期前段)和昜男卣(西周中期)。
那么这昜国到底是什么国家呢?熟悉金文的朋友可能会知道,商周时期位于山西的古唐国,包括位于南方的唐国,他们的“唐”其实多是写作“昜”字加一些偏旁的,如出土的文王玉环中“唐”写作上尔下昜,晋公盘中“唐”写作左上爵左下昜右邑,湖北郧县出土的唐国青铜器铭文写作左牛右昜。东汉许慎《说文》更说“唐”有一种古文写法写作“啺”。
啺,古文唐,从口昜。
由上可知,金文往往没有定型,在主体符号不变的情况下,其它部位都可以有变化。“昜”加其它部件是“唐”字,加了“宀”应该还是“唐”字,所以这个男爵国家应该就是唐国!
不过前面也说了,周代有两个唐国:周初在今天晋南有一个唐国,原是祁姓,后因参与“三监叛乱”被灭国,成王改封弟弟叔虞为唐侯,后来姬姓唐国向南迁徙到晋地,改名为晋国;西周和春秋时在今天豫南、鄂北一带也有一个唐国,姓氏不明,一说是祁姓唐国族人迁徙过去建立的,一说是唐叔虞之子燮父的后代建立的。
很可惜,三件昜男铜器均不是考古出土,而是盗掘外流的产物。不过据《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一书介绍,昜男鼎据传说出自山西。如属实,则这个昜男应该是今天山西唐国的君主。但一个问题又来了,山西的祁姓唐国被灭后变成姬姓唐国,姬姓唐国又迁为晋国,按理讲唐国就不存在了,西周中期怎么又会有昜男卣呢?好在我们在《古本竹书纪年》中又发现了一个唐国。
北唐之君来见,以一骝马,是生绿耳。
我们知道周穆王有所谓的“八骏”,其中就有一匹马叫“绿耳”,上面引用的《古本竹书纪年》的那句话,说的是周穆王的这匹叫“绿耳”的马就是北唐国进贡的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所生。
关于这个北唐国,传世文献没有任何介绍,一些古代学者在注释时认为它应是戎狄之国,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把它标注在今天山西太原一带。笔者唐封叶认为,如果昜男鼎真的出自山西,它很可能是北唐国的器物。当然笔者唐封叶猜测(暂无依据),这个北唐国很可能不是戎狄之国,而是姬姓唐国南迁到晋地改为晋国后,周朝在原祁姓唐国领土上又新建的一个唐国。
说到底,昜男鼎所属的男爵唐国到底是哪个唐国,只能有待以后的考古资料来补充判定了。
除了以上许、宿、骊戎、唐四国以外,《路史》称周文王之子的姬姓封国、太昊之后的风姓密国也是男爵国,周公旦之子的蒋国最初是男爵,后来因功升侯爵,但均不知道所据为何。
男爵国在天下诸国中的地位原本并不低而是较高最后,我们来说说男爵国的地位到底如何。在说这个问题前,我们应该弄清楚西周时期天下诸国到底是怎么划分的。
通过研究西周金文,一些学者认为西周时天下诸国的君主分为“诸侯”和“邦君”两大类:“诸侯”即被周天子授土授民分封的、拥有侯爵(包括侯、甸、男三等)的封国君主,他们都在王畿之外,是周天子统治外服乃至天下的支柱;“邦君”即没有侯爵(包括侯、甸、男三等)的国家的君主,王畿内的封君都是“邦君”,王畿外的“邦君”大都是古时留下来的旧国的君主,周天子只是承认他们的存在,把他们纳入周朝的天下体系。模仿一句广告语,在西周时期不是所有君主都有资格叫“诸侯”的,只有侯爵国(包括侯、甸、男三等)君主才能称诸侯!把所有君主都泛称“诸侯”,那是东周以后的事情了。
西周中期的士山盘铭文,还记载了一个叫士山的人接受周天子的命令,到南国去征收赋税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士山是先到一个叫中(上下加艹)侯的诸侯那里去,再到一个个小国,显然中侯应该就是那一片小国的“方伯”。士山盘铭文显示周王朝不是直接控制天下诸国,而是通过控制“诸侯”(狭义)来控制外服诸邦。狭义的“诸侯”,即文献上所说的“方伯”。
据《吕氏春秋》说,“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也就是说周朝总共分封了400余国,至于那些归服周朝的旧有方国则有800多个。《汉书·地理志》上的数字更庞大,它说有周代共有1800多国。3000年前,由一个中央朝廷直接统治1000多个国家显然在技术上是办不到的,就是现在也做不到由一个中央政府直接管理上千个县。如果明白周朝是通过上百个诸侯国来控制更多的邦国(外服),这一切都顺理成章了。因此要画一幅图来表示西周时期周天子对天下(外服)的统治方式,就可以如此表示: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西周时诸侯(包括侯、甸、男三等)相当于秦汉时期的郡太守,诸邦(外服)相当于县,诸侯是诸邦的管理者。明白了西周的国家等级,大家就应该明白男爵在当时天下上千个国家中的地位了:男爵虽是诸侯的最末等,但它显然是高于诸邦的邦君的。西周时诸侯并不多,金文和文献中已知的侯国和男国加起来才大几十,而外服诸邦应该至少有大几百,所以男爵国的地位已经高过天下大部分国家了。
有人会质疑,如果说男爵国地位原本不低,为什么春秋时他们却都变得微不足道了呢?其实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
1.到春秋时期,周初的千余国已经只剩下百余国,相比那些在春秋前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连名字都没留下的大几百国家,能挺到春秋时期、又被记载进文献的国家,如许国、宿国、骊戎等,已经强过了大多数国家。
2.当然男爵国本就不是以武力著称的,它们在西周的“诸侯”(侯、甸、男)体系中原也是最末等,所以它们虽然熬进了春秋,却都没能发展强大,而成为春秋百余国中最先衰亡的一批,许国熬到战国才亡算是嬴了周初时95%的国家。
正说历史 篇篇原创 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