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娱令”并不是一个准确的说法,从过去到现在实际上从未出现过这样的正式文件禁令,它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大众对于一些针对娱乐综艺节目限制性政策的简单称呼,更准确的说其内涵并不是禁止娱乐,而是防止过度娱乐化。

那什么是过度娱乐化?在2011年曾经提出过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的四个衡量标准。

一是功能原则。中国电视频道应将宣传教育作为主功能放在首位,凡是追求娱乐至上,忽视思想内涵,排斥审美追求,拒绝承载社会责任、主流价值的,应属过度娱乐化。

二是元素原则。有些电视节目虽不是娱乐节目,但在创作过程中,过多添加了娱乐元素,结果喧宾夺主、娱乐泛滥,冲淡了原有主题,淹没了节目的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当年流星花园几年播出的(那年流星花园停播)(1)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是效果原则。看一个节目是不是过度娱乐化,要看其最终传播效果,是主题积极、格调健康,能够振奋精神、愉悦身心,还是以吸引眼球和提高收视率为主要目的,追求浅层次情感宣泄和快感满足。

四是总量原则。如果在每晚黄金时间,有一半频道都在播出PK选秀、游戏狂欢、家庭冲突等娱乐性较强的节目,必然让观众感到满眼都是娱乐。娱乐性较强的节目过于集中时,总量上就会呈现过度娱乐化倾向,需要调控。

十年前的标准在今天看起来依然适用,而随着社会百业的发展,新兴技术的推广,如今社会产生了更多的多元职业与兴趣模式,娱乐行业几乎涉及到了任意领域,对于过度娱乐化的定义事实上也需与时俱进。

2002年,一部《流星花园》走红亚洲,因为剧中角色名气而组成的演唱团体“F4”,成为亚洲最红的男子歌唱组合,2002年2月初,《流星花园》开始在大陆各大电视台热播,一度引起收视狂潮,3月8日,以“该剧在部分电视台播出后,在社会上产生了负面影响,容易误导青少年”为由,有关部门要求立即停播。当年不少专家学者批评“流星”现象,对当时泛滥成灾的外来流行文化提出尖锐批评。

当年流星花园几年播出的(那年流星花园停播)(2)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04年4月,考虑到对社会尤其是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规定“黄金时间不得播放凶杀暴力涉案剧”,所以当年大火的一些刑侦题材电视剧开始逐渐退出黄金档。

2006年3月,规定跨省赛事参赛选手年龄必须年满18岁,被广泛认为给了“超女”等选秀节目当头一棒;几乎同时间,要求停播地方方言译制的境外广播电视节目;8月,要求9月1日起各级电视台黄金时间不得播出境外动画片;2007年1月,规定卫视黄金档只能播放主旋律影视作品。

当年流星花园几年播出的(那年流星花园停播)(3)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07年8月15日,批评重庆电视台举办播出的《第一次心动》选拔活动严重违规行为,指出重庆电视台举办播出的群众参与的选拔类电视活动《第一次心动》严重偏离比赛宗旨,热衷制造噱头炒作活动,在评委选择、比赛环节、评委表现、歌曲内容、策划管理和播出监管等方面都出现了重大失误,损害了电视媒体形象,产生了不良社会影响,广大观众反响强烈。要求立即停播《第一次心动》选拔活动。

2007年9月18日,有关部门要求全国各级电视台立即停止播出电视剧《红问号》,并要求全国各级广电主管部门严格把关,杜绝集中展示犯罪案件、制作粗劣、格调低下的电视剧播出,确保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

2009年4月,《关于加强互联网视听节目内容管理的通知》规定,对于未取得许可证的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理论文献影视片,一律不得在互联网上传播。按照规定,各大网站即便直接从代理商手中买到版权,也很难播出。影院、电视台未引进播出的国外影视剧,包括美剧在内的引进剧受到冲击。

2011年10月,《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指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是以新闻宣传为主的综合频道,要扩大新闻、经济、文化、科教、少儿、纪录片等多种类型节目播出比例。从2012年1月1日起,每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每日6:00至24:00新闻类节目不得少于2小时;18:00至23:30必须有两档以上自办新闻类节目,每档新闻节目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各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还要开办一个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道德建设栏目。

当年流星花园几年播出的(那年流星花园停播)(4)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2年2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境外影视剧引进和播出管理的通知》下发,规定引进境外影视剧的长度原则上控制在50集以内,境外影视剧不得在黄金时段(19:00-22:00)播出,不得超过该电视频道当天影视剧总播出时间的25%,各级电视台申报并获得总局批准引进的境外影视剧必须在本台首播,首播之后才可以再次发行在其他电视频道播出。

2013年10月20日再次规定每家卫视每年新引进版权模式节目不得超一个,卫视歌唱类节目黄金档最多保留4档,被媒体称为“加强版限娱令”。

当年流星花园几年播出的(那年流星花园停播)(5)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么多年以来各种“限令”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电视网络生态的风朗气清,但同时也为各大电视平台、网络平台如何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提出了挑战,以电视媒体为例,在以“不得搞节目收视率排名,不得单纯以收视率搞末位淘汰制,不得单纯以收视率排名衡量播出机构和电视节目的优劣”的要求下,各地方卫视长期以来也出现了不同的生态,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湖南、浙江、江苏、东方(上海)、北京等综艺节目强势的地方卫视,对于政策的变化体现出了高度的适应能力,能够快速的调整节目布局,而新设计的综艺内容总会快速收获新的收视群体,当然这也与他们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集口碑与热度的电视综艺制作体系有关;而其他地方卫视由于原本就不是主打电视综艺,收视率并没有那么高,口碑也差不多是在小圈子内评分,因此一些“限令”对他们其实没有什么影响,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电视机构缺少对市场的感知,固步自封,离观众越来越远,从长期来看并不利于电视机构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