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妻子为什么最后离开他 路遥父亲王玉宽(1)

路遥父亲王玉宽

路遥塑造的很多人物都有原型。

比如《人生》里的高加林,有路遥自己的影子;在《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这个人物有他弟弟王天乐的影子。王天乐的妻子梁志说,《平凡的世界》很多故事题材都是由王天乐提供的;路遥患病后,曾在病房里描绘了自己以后要写的小说,其中一部是以他妹妹王荷为原型的《生命树》……以自己和亲人的经历为原型写小说,是路遥作品的一个特点。

这其中,路遥的父亲王玉宽,也是他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一个主要原型。

比如他塑造的高玉德、孙玉厚等艺术形象,都有王玉宽的影子。

在《早晨从中午开始》里,路遥写道:

再一次想起了父亲,想起了父亲和庄稼人的劳动,从早到晚,从春到冬,从生到死,第一次将种子播入土地,一直到把每一颗粮食收回,都是一丝不苟、无怨无悔、兢兢业业、全力以赴,直至完成——用充实的劳动完成自己的生命过程。我在稿纸上的劳动和父亲在土地上的劳动本质上是一样的。

王天乐更是直截了当地说道:

我认为最伟大的作品是父亲种过的地!

那么,王玉宽这个“平凡世界”里的平凡父亲,又有着怎样的人生历程呢?

01从黄土地里刨食,艰难地拉扯一群儿女

1927年,王玉宽生于陕西省清涧县。

他祖父名叫王占树。

王占树生了3个儿子:

长子王文朝,次子王武朝,三子王再朝。

王再朝也生了3个儿子:

长子王玉德,次子王玉宽,三子王玉成。

王玉宽比哥哥王玉德整整小了10岁。

王玉宽的妻子名叫马芝兰。

两人结婚后先后生育了10个孩子,其中两个夭折,成长起来的一共是8个。

路遥是家中长子,按照顺序后面的兄弟姊妹依次是:

大妹妹王荷,二弟王卫军,三弟王天云,四弟王天乐,二妹妹王萍,三妹妹王英,五弟王天笑。

从1949年路遥诞生,到1968年路遥最小的弟弟王天笑诞生,19年时间里,马芝兰几乎每隔两三年就生养一个孩子,王玉宽既要照顾妻子又要负责全家人的生计,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路遥妻子为什么最后离开他 路遥父亲王玉宽(2)

路遥(右一)和他的父母以及兄弟姊妹

那时候的陕北高原土地贫瘠,大多数农民都是靠天吃饭。王玉宽没有文化,只能从土里刨食。终其一生,他的生命都紧紧地与土地、儿女、生计联系在一起。无论是路遥,还是他的四儿子王天乐,小儿子王天笑,抑或他的几个女儿,记忆里很深刻的都是父亲在土地上劳作的情景。

郝海涛是王玉宽的外甥,小时候,母亲经常给他讲述外祖父在田里劳作的事情:天刚麻麻亮,外祖父就穿上外衣,拿起农具,随着“吱嘎”的开门声,离开那个有十几口人的家,前往自己的战场——土地上去。他手握农具挥汗如雨,或步步为营地朝前挪动,或敦实有力地原地踩踏。

一天挨着一天,一年接着一年,王玉宽就是这样在土地上劳作,从人生的壮年到人生的中年,又从中年到了老年。常年累月地劳作,让王玉宽从土地上悟出了这样的道理:对待土地应该像对待亲人一样,充满信任和感激,不必急于求成,因为土地不会骗人,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

然而,即便如此,单纯地依靠土地来抚育这么多儿女,王玉宽和马芝兰还是感到力不从心。

于是就有了路遥人生中记忆很深刻的一幕:

为了抚育路遥下面的兄弟姊妹,也为了自己的大伯王玉德后继有人,王玉宽把路遥过继给王玉德。

1957年的深秋,王玉宽领着8岁的路遥,走了一百六十多华里的路,从清涧县走到延川县大伯家。路遥记忆最深刻的,是父亲用一毛钱给他买了一碗油茶,路遥头也没抬就喝光了,他问父亲为什么不喝?父亲说他不想喝。后来路遥才知道,父亲口袋里连一分钱也掏不出来了!

为了儿女们的生存和前途,王玉宽和马芝兰除了日复一日地在土地上劳作外,尽可能地多找一些出路。1972年,王玉宽的第三个儿子王天云也来到大伯家生活,那时候王天云才16岁。这一年,留在王玉宽和马芝兰身边生活的还有5个孩子:王卫军19岁,王天乐13岁,王萍10岁,王英6岁,最小的王天笑年仅4岁!王玉宽和马芝兰身上的担子仍旧很沉重!

路遥妻子为什么最后离开他 路遥父亲王玉宽(3)

路遥母亲马芝兰,父亲王玉宽

王天云离开后,王卫军不久也参军离开家。家庭的重担逐渐落在王天乐身上。与路遥一样,王天乐也读了很多书,他有文化,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成年后他跟着父亲劳作,比别的兄弟们更理解父亲的艰辛。他也非常明白,要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只有走出这块土地,到更广阔的天里去。高中毕业后他在农村教了一年书。最终他决定辞去教师这个职业,到外边去闯荡。

有一次他和父亲上山劳动,王天乐把这个决定告诉了父亲。王玉宽很惊讶,一下坐在了地上,半天没有说话!事情是显而易见的,在农村教书也不错,辞掉这个职务去外面闯荡,前途未卜!

王玉宽深思熟虑后做出决定,他告诉王天乐不要出去闯荡,不教书就好好在家劳动。并说:家里要让出唯一的半孔窑洞,全家人借宿到别人家去,全部家当给王天乐,让他尽快结婚!

路遥妻子为什么最后离开他 路遥父亲王玉宽(4)

路遥父亲王玉宽

但是在王天乐看来,这家里的全部东西也不值50元钱!

他平静地对父亲说:走是走定了,而且明天就走!

王玉宽不能改变王天乐的决定,他最后对王天乐说:“你哥在西安成事了,你可以去找他!”

儿子们大了,各自奔自己的前程,王玉宽只能继续当家里的顶梁柱,抚育一群半大不小的孩子!

路遥妻子为什么最后离开他 路遥父亲王玉宽(5)

王天乐

在王天乐的记忆里,14岁那年他从山上拾柴回来,第一次看到父亲在月光地里笑。不管怎样,他的孩子们逐渐在庄稼地里成长起来,已经由“拖累”变成了帮手,王玉宽感到非常欣慰。

02白发人送黑发人,先后送走4位去世的儿女

路遥“成事”了,他成了作家。

他的小说《人生》在全国引起轰动。

后来《人生》又拍成了电影。

路遥妻子为什么最后离开他 路遥父亲王玉宽(6)

儿女们茁壮成长起来,都有自己的出息,王玉宽和马芝兰感到欣慰、自豪,是可想而知的。

与很多父亲一样,王玉宽和他儿女们表达感情的方式极为含蓄。

路遥和作家航宇很熟悉,有一次航宇陪伴路遥回到王家堡村。给航宇印象很深刻的,是路遥见了自己的父亲没打招呼,路遥的父亲也没与路遥打招呼。甚至在路遥走进正房后,路遥的父亲仍旧站在院子里,表现出一种拘谨的模样。这让航宇很奇怪:路遥为何不跟父亲打招呼呢?

路遥虽然出生于清涧县,但他成长在伯父居住的延川县。从小在外面上学,一直到成家立业,路遥很少回到这个家,父子俩有一定程度的隔阂。这并非单纯指感情上的,无论路遥还是他的父亲,毫无疑问都对自己的亲人满怀感情。在路遥的作品里,他塑造的主人公都有炙热的感情,并善于表达这种感情。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路遥不善于表露、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这也许就是中国式的父子关系,双方表达感情的方式都非常含蓄,深藏不露,而并非相互不理解。

路遥妻子为什么最后离开他 路遥父亲王玉宽(7)

路遥

1988年的5月,路遥带着刚刚写完的《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和王天乐一同到太原去找作家郑义。

兄弟俩顺路回家一趟。在家里,路遥拿出厚厚的10本书稿对父亲说:“爸爸,这是我写的书。”

出人意料的是,王玉宽在书稿上摸了一摸,说道:“你受苦了。”

路遥一下就感动地转过身子去。

《平凡的世界》第一二部发表后,有很多评论家都对这部作品提出质疑,觉得是“老套的恋土派”,不时髦,这曾经让路遥压力很大,最终他决定完成这部作品。父亲目不识丁,也说不出什么高深的理论,但他短短4个字的评价,已经是对路遥最好的肯定!因为他深知,自己的写作与父亲在土地上的劳作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都需要辛勤的耕耘,付出就会有收获!

路遥妻子为什么最后离开他 路遥父亲王玉宽(8)

1991年,王天乐和路遥又一次回到故乡。两人在一个镇子上找到了王玉宽。王天乐让他上车,坐在后排。当车子行驶到四五华里时,王玉宽忽然指指坐在前排的路遥,对王天乐说:“那是谁?”

常年的辛勤写作,此时已经患上乙肝“老三阳”的路遥,憔悴地很厉害,王玉宽竟然没有认出自己的儿子。

路遥转过脸来,让王玉宽看了半天。

王玉宽还是没有认出来是路遥。

路遥只得向王天乐求助。

王天乐说:“这是你的儿子,路遥啊!”

王玉宽和路遥同时颤抖了一下,他握住路遥的手,随后,又把王天乐的手拉过去,父子三人紧紧握在一起。

王天乐后来回忆说:

这是我父亲对他两个儿子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礼节。

在80年岁月里,王玉宽辛勤拉扯8个儿女,最后都让他们成家立业:老大路遥成了全国著名作家,二儿子成了工商局的干部,三儿子是个本本分分的农民,四儿子在路遥的帮助下成了报社的一名记者。最小的儿子后来在电厂工作。他的两个女儿结婚后,也各自有属于自己的一份工作。作为父亲,王玉宽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他拉扯起这么多孩子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假如不是家族遗传疾病,王玉宽老人的后半生应该会更加平静。

80年的岁月里,王玉宽亲眼目睹4位儿女先后去世。

路遥妻子为什么最后离开他 路遥父亲王玉宽(9)

作家航宇与路遥父亲王玉宽

王玉宽最早送走的孩子是他的大女儿王荷。20多岁时,她为了挖一把糊口的野菜从山崖上摔下来,当时就吐了一口血。后来便一直病病歪歪的。为了让弟妹们多吃一口饭,每当家里吃饭时,王荷都是悄悄躲在院子的角落里,等大家都吃完了才回来,一边挣扎着洗锅刷碗,把剩下的饭在灯影子后面偷着吃了。如果没有剩饭,她就装得像吃过饭一样,不停地干活。

后来她结婚了,嫁出去的第二年——1975年就去世了。

王玉宽把她安葬在家里的土地上。

一年以后,他的头发白了三分之二。

路遥妻子为什么最后离开他 路遥父亲王玉宽(10)

路遥患肝硬化腹水去世,对王玉宽又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并不仅仅路遥是一位名人,更重要的在于,他是王玉宽的长子,是他众多儿女们共同的大哥!

在举行葬礼之前,王天乐就给家里发了电报:不要让父亲参加路遥的葬礼,因为他很担心父亲的身体。

但王玉宽还是来了,从千里之外赶来送他儿子最后一程。

当他被人扶着走来时,王天乐不由吃了一惊,他最担心的的是:送完他的儿子,父亲还能顺利返回陕北吗?

路遥妻子为什么最后离开他 路遥父亲王玉宽(11)

路遥葬礼

友人都出去了,王玉宽和王天乐商议路遥的后事。

王天乐说:“爸爸,你哭吧,你就在我怀里放声地哭吧!”

王玉宽没有哭,而是说道:“你哥的任务完成了,今后家里的大梁就靠你一个人挑了,你是在我面前从不流眼泪的一个儿子,这样,也受了不少苦,今天你就痛痛快快地哭一场,不然会病的。”

但王天乐也没有哭,他抱住父亲说:“爸爸,你是我们的教父!”

王玉宽不懂什么是“教父”,但在此时此刻,王玉宽已经成了他儿女们的精神支柱、一个象征!

王玉宽又问道:“你哥能运回陕北安葬吗?”

王天乐说:“不能,这是公家的决定。”

“那就听公家的。”

后来王玉宽对王天乐说,一开始他不想让儿子火化,他想把路遥的遗体运回陕北,由他亲手安葬。

当他得知公家有规定时,就说:“那就一切按照公家的来!”

路遥妻子为什么最后离开他 路遥父亲王玉宽(12)

路遥葬礼

开完路遥的追悼会后,一家人返回陕北,临上火车时王玉宽老泪纵横,他最小的儿子王天笑劝说道:“爸,别伤心了,我们活着的人还要生活,就当大哥去延川了吧!”这一下勾起王玉宽的伤心事——30多年前,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把路遥过继给大哥王玉德——这让他泣不成声。

生活还要继续。回到老家后,兄妹们几个商议,由老三王天云继续照顾大妈李桂英,也就是路遥的养母。路遥生前留下4万多元的债务,由路遥的几个兄弟们分担偿还。王天乐和王天笑把父母居住的窑洞翻修了一遍,又修了带有扶手的台阶,还在空荡荡的院子里栽下两棵枣树。

路遥妻子为什么最后离开他 路遥父亲王玉宽(13)

路遥故居

遗传病一次又一次折磨着王玉宽的家人。据相关医学专家解读,路遥家族的遗传病很可能是从母婴中带来的,王荷最早去世;1992年路遥得肝硬化腹水去世;5年以后,王玉宽的二儿子王卫军也得同样的病去世;2007年的4月,王天乐也是同样的病去世。从1927年王玉宽出生,到2007年7月去世,80年岁月里,王玉宽先后送走4位儿女,一次又一次地白发人送黑发人。

路遥妻子为什么最后离开他 路遥父亲王玉宽(14)

路遥故居

王玉宽去世后,他最小的儿子王天笑也得了肝硬化腹水病,依靠众人的捐款才保证了一段时间的治疗。

正如同贾平凹所说的那样:一次次给路遥家族带来困扰的不是贫困,而是家族的遗传疾病!

假如不是这个遗传病,王玉宽老人就不会一次次送儿女们“上山”!

03一段平静的岁月,外甥喜欢跟着姥爷去菜园

王玉宽一辈子生活在农村,如果没有家族的遗传病,他的晚年会很幸福、很平静。路遥和王卫军去世后,老四王天乐成了挑大梁的人,那时候他在《陕西日报》社工作,成绩突出,隔一段时间就给王玉宽老人200或300元钱,还经常往家里捎米、面、油等生活物品。农村里有地,有粮食,菜园里有菜,花钱的地方不多,儿女们都已成家立业,王玉宽和马芝兰尽可以安享晚年。

路遥妻子为什么最后离开他 路遥父亲王玉宽(15)

路遥父亲王玉宽与母亲马芝兰

在外甥郝海涛的记忆里,童年时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大早跟着外公去他菜园时的情景。

路遥妻子为什么最后离开他 路遥父亲王玉宽(16)

2005年,郝海涛与他的外公王玉宽在家门口合影

菜园离外公的家大约二三里路,远远就能看到菜园里的豆角、黄瓜、茄子、西红柿……都是新鲜带着果实的。那时候王玉宽提着一个篮子,很有技巧地将果实摘下来放在篮子里。菜园里哪里长了杂草,或者土地不平整,王玉宽就开始修整自己的菜园,累了,就找个地头坐下。

路遥妻子为什么最后离开他 路遥父亲王玉宽(17)

1996年,郝海涛(右一)和他的外公王玉宽在王家堡村“路遥故里”石碑前合影

郝海涛拿着外公摘下来的果实,走到菜园不远处的一口浅水井边,拿起黄瓜和西红柿清洗,品尝外公劳动的果实。

劳动一天的外公总是把自己的白帽子放在床沿或者锅台上,然后舀一碗水把自己的假牙泡进去,接着拿出一锅自己种的旱烟,点燃吸起来。对于劳动一天的王玉宽来说,这是他最舒心的时刻。

04王玉宽晚年罹患老年痴呆症,又跌断了腿,老伴马芝兰说:我们这里的人,年纪大了有病不用看

王家堡距离清涧县石咀驿镇约8公里,这里的民居样式是窑洞。一块大理石碑矗立在村头,石碑高约2米,上面雕刻着“路遥故里”几个大字。石碑对面的山坡上就是路遥父母住过的窑洞。

路遥妻子为什么最后离开他 路遥父亲王玉宽(18)

路遥故里石碑

2007年,一份《救助已故作家路遥弟弟王天笑倡议书》在媒体上引起关注。相关记者奔赴西安、榆林、延安、清涧等地实际调查,发现了比想象还严重的现实:因为病魔,路遥的家人已陷入困境。

1992年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去世;1997年王卫军因肝病去世;2007年4月份王天乐因肝病去世,与此同时,路遥最小的弟弟王天笑也得了这个病,路遥的母亲和妹妹也全部被肝病笼罩。

王天笑在榆林电厂工作,厂里效益不好,交不出职工医保,不给报销医药费。王天笑的妻子没有工作,还有两个上学的孩子,治疗肝硬化的花费动辄上万,这对王天乐的家庭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鉴于路遥弟弟的这个情况,在作家陈忠实、贾平凹等人的倡议下,很多人为王天笑捐款,帮助他战胜病魔。

路遥妻子为什么最后离开他 路遥父亲王玉宽(19)

2007年,路遥最小的弟弟王天笑在医院治疗。此后,王天笑断断续续治疗了9年时间,2016年因病情恶化去世

然而,除了路遥弟弟的病情在当时引起社会很大关注外,路遥80岁的老父亲王玉宽情况也令人揪心。

2007年2月,王玉宽不慎跌倒,摔断了腿。

在此之前,王玉宽已经患了老年痴呆症,生活不能自理。

记者去采访时发现情况很糟糕:路遥的父亲裹着被子躺在炕上,吃喝拉撒都在上面。

7月的陕北,窑洞里还很凉。

记者问道:为什么不扶老人到院子里晒晒太阳?

路遥的母亲马芝兰摇摇头说:“不成哩,他的脚摔坏了,不能走。”

马芝兰告诉记者,王玉宽是在院子里把脚摔断的,此后就一直躺在炕上。

记者又问:“腿断了,为什么不马上医治呢?”

马芝兰说:“不用哩,我们这里的人要是年纪大了,就不用去医院看了。”

城里人恐怕很难理解路遥母亲的话,身体不舒服就要去看医生,跟年龄大小有什么关系?但在马芝兰看来这很正常,年纪大了有病就顺其自然,没必要花钱治病了。这种观念其实在很多偏僻的农村都普遍存在,农民们有病总是熬着,实在熬不住了才去看病,往往这时候就耽误了。

对于王玉宽和马芝兰来说,除了传统观念的影响外,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钱治疗”。

2007年的4月,王玉宽的四儿子王天乐因肝病去世,王玉宽和马芝兰又一次经历丧子之痛。

与此同时他最小的儿子王天笑病重,依靠众人捐款才保证治疗。

王玉宽的女婿田国庆说:“白发人送黑发人本来就是很悲惨的事,路遥的父亲接二连三地送孩子上山,其中的悲痛只有在心里默默承受。他妈妈只能以‘老天爷把我儿子当壮丁抓走了’来宽慰自己。”

三个儿子去世让两位老人面临实际的生活问题,其余的女儿们生活也不宽裕,无法在经济上帮助父母。

王玉宽和老伴只能在窑洞里相依为命。

路遥妻子为什么最后离开他 路遥父亲王玉宽(20)

路遥故居的窑洞

记者走进窑洞,看到桌上摆着一个大碗,里面是黄瓜切碎后放上作料做成的菜。

马芝兰说:“这是早上还没有吃完的菜,我不能吃油腻的东西啦……”她指着自己的腹部说,“我的病跟娃娃们是一样的,现在肚子经常痛,我已经很久没有吃肉了。”

路遥是老两口的骄傲,马芝兰说:“我家路遥从小就是个精,就是个脑子练(聪明)。从来就没有让我急过肚子。”

记者问道:“这么乖巧的孩子为什么舍得送人呢?”

马芝兰说:“那时候家里孩子多,没有这么多东西吃,刚好他大伯没有孩子,我们就把他送过去了。”

说起路遥,老人不由黯然神伤。

至于老伴的病,马芝兰只能顺其自然。

路遥妻子为什么最后离开他 路遥父亲王玉宽(21)

路遥故居的窑洞

王玉宽终究没有熬过去。

2007年的7月17日,王玉宽在家中去世,享年80岁,此时距离他第四个儿子的去世仅仅3个月时间。

得知路遥的父亲去世后,陕西省作协和榆林市的领导非常重视,他们纷纷到王玉宽的葬礼上吊唁。

葬礼按照传统仪式举行。窑洞前的院子里搭建了一个简易灵堂,路遥父亲的灵位摆放在上面。

路遥妻子为什么最后离开他 路遥父亲王玉宽(22)

2007年王玉宽葬礼,灵堂里的王玉宽遗像

披麻戴孝的亲戚们跪在院门口迎接接踵而来的客人,不时地向他们磕头致谢。

路遥妻子为什么最后离开他 路遥父亲王玉宽(23)

路遥的家人与前来吊唁的客人

自从路遥最小的弟弟王天笑患肝病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后,这个小小的院子里就没有平静过,一脸病容的王天笑、憔悴的路遥母亲,让每一位来客都心酸不已。马芝兰比王玉宽小5岁,一直卧病在床的老伴离他而去,这对同样患有肝硬化的老人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打击。那几天她的情绪非常低落,一位好心的邻居帮她做饭。

路遥妻子为什么最后离开他 路遥父亲王玉宽(24)

王玉宽葬礼上,路遥母亲手捧饭碗

当陕西省作协的同志前来吊唁王玉宽时,在窑洞内的马芝兰听说有客人来,勉强微笑着走出院子,旁人介绍这是来自作协的领导,马芝兰的泪水不由夺眶而出,哭泣着说:“作协?路遥他……”

路遥妻子为什么最后离开他 路遥父亲王玉宽(25)

路遥母亲迎接陕西作协的雷涛

时任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的雷涛握住她的手说:“这些年您辛苦了。”马芝兰泣不成声。

路遥妻子为什么最后离开他 路遥父亲王玉宽(26)

路遥母亲痛哭

雷涛代表作协给老人送来1000元慰问金。

吊唁完毕,马芝兰和王天笑送作协一行人到院子前的土坡上,直到大家上车离开,马芝兰还久久不肯离去,呆呆望着土坡对面“路遥故里”的石碑……

结语

王玉宽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假如不是路遥,也许没人知道他的名字。在80年岁月里,王玉宽通过辛勤地劳作抚育儿女。他的儿女虽然与他一样出身平凡,但都依靠自己的勤劳成家立业。

在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时,王天乐曾跟他谈起父亲:

等你写完《平凡的世界》后,我要回家半年,帮助父亲去种地。我认为最伟大的作品是父亲种过的地。父亲说,山里不能没有花。该锄的草一根不留,该留的山花一朵也不会少。他粗糙的双手,在土地上展现出他内心的博大世界。可他是一个农民,一个不识字的农民,为了孩子们,受尽了人间的苦难。作为儿子,你不让父亲享几天福,我觉得干出再大的事业也是虚伪的!

王天乐说完后,路遥一下哭得趴在榆林宾馆的床头上。

耕耘土地的艰苦,抚养孩子的辛酸,更让人难以预料的是,家族的遗传病一次又一次夺去他孩子们的生命,王玉宽不断送他的孩子们“上山”,其中的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作为父亲,王玉宽只能默默承受着这一切。

他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只是做着自己该做的事。

路遥妻子为什么最后离开他 路遥父亲王玉宽(27)

王家堡村的路遥纪念馆

当王家堡村修建“路遥纪念馆”和“路遥故居”时,最初院子里修理窑洞的石头,就是王玉宽每天凌晨三四点钟起床,闷声去附近河边一块接着一块背上来的。作为一个老人,很难想象他去背那些沉重的石头,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困难。

父爱如山,王玉宽对儿子的爱表达地非常深沉。

附记:

2004年路遥的养母李桂英去世。

2007年路遥的父亲王玉宽去世。

2011年路遥的生母马芝兰去世。

路遥妻子为什么最后离开他 路遥父亲王玉宽(28)

马芝兰去世后,路遥的家人手捧王玉宽和马芝兰的遗像

2016年路遥最小的弟弟王天笑去世。

作为路遥的家人,他(她)们在后来都得到当地政府很好的照顾,路遥的养母李桂英每个月都能领取生活费,保障了她衣食无忧;路遥的生母马芝兰在老伴去世后,被女儿接到城里生活,当地给她办理了城市户口,每个月领取养老金。路遥最小的弟弟从2007年发病,在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关爱下,给他解决了医药费问题,使他得到很好的治疗,最大限度延长了他的生命。

参考文献:

航宇:《路遥的时间》

厚夫《路遥传》

郝海涛:《路遥的父亲》

冯建农:《我所知道的路遥》

王天乐:《父亲·姐姐·路遥》

2007年《华商报》:《路遥家族频遭遗传病夺命,媒体联合倡议帮助》

2015年《文摘报》:《平凡世界中的路遥》

路遥妻子为什么最后离开他 路遥父亲王玉宽(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