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历史未解之谜淮河(重大考古新发现)(1)

(作者:赵辉)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所取得的成果中,虽然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但工程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伴随中国夏商周历史发展的淮夷部落,就是其中的一个重大历史问题。与淮夷历史相关联的南夷与南淮夷历史,都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未解之谜,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以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作的深入发展。

淮夷、南夷、南淮夷、东夷在中华文明历史进入信史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破解淮夷、南夷、南淮夷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具体地理位置,对推动中国历史学与考古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经过笔者的深入研究,这一中国的历史问题终于得以破解,以一个具体的历史地理概念,完整地呈现在中华民族文化历史中,成为正确指引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科学发展的基石

考古历史未解之谜淮河(重大考古新发现)(2)

在中国文献典籍记载中,“淮夷”伴随着整个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历史。

《竹书纪年》:(夏王朝)帝相,元年戊戌,帝即位,居商。征淮夷。二年,征风及黄夷。

《殷虚书契前编》2.24.5:“己亥卜,贞:王于淮往来亡灾。

《左传》:(商王朝)“纣克东夷而陨其身”。淮夷被认为是东夷的一支。

(西周周成王)二年,奄人、徐人及淮夷入于邶以叛。四年春正月,初朝于庙。夏四月,初尝麦。王师伐淮夷,遂入奄。

(周厉王)三年,淮夷侵洛,王命虢公长父征之,不克。

(周宣王)六年,召穆公帅师伐淮夷。王帅师伐徐戎,皇父、休父从王伐徐戎,次于淮。

《尚书》:(《夏书》)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蠙珠暨鱼。厥篚玄纤、缟。浮于淮、泗,达于河。……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周书·大诰》)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将黜殷,作《大诰》。

(《周书·蔡仲之命》)〖成王政〗成王东伐淮夷,遂践奄,作《成王政》。

(《周书·周官》)成王既黜殷命,灭淮夷,还归在丰,作《周官》。

(《周书·费誓》)徂兹淮夷、徐戎并兴。

《史记》: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既绌殷命,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兴正礼乐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成王既伐东夷息慎来贺。

考古历史未解之谜淮河(重大考古新发现)(3)

淮夷被认为是东夷的一支,《左传》记载“(商王朝)纣克东夷而陨其身”。因此,研究中国夏商周三代的历史,确立淮夷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尤其关键;而对淮夷的研究,首先要解决淮夷在中国历史中的具体地理位置,才能通过对淮夷的历史研究成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与中国先秦历史提供可靠的立足点。同时,在中国历史中,淮夷与南夷、南淮夷、东夷的关系极为密切,相互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共存共荣,成为周王朝政治、军事、经济统治的重点地区。本文将依据中国文献典籍及西周时期青铜器相关记载,为中华民族还原出淮夷、南夷、南淮夷的具体历史概念与历史地理位置。

淮夷、南夷、南淮夷在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中是反复被提及的地名或族名,其出现的青铜器及铭文内容主要有:

(1-1)录卣铭文(穆王时期,《集成》5420):淮夷敢伐内国。

(1-2)晋侯铜人铭文(夷厉时期,《近二》968):淮夷伐格,晋侯搏戎。

(1-3)师簋铭文(宣王时期,《集成》4313):王若曰,师淮夷,我帛畮臣,……今余肈令女齐帀、僰左右虎臣,正淮夷。即厥邦兽,曰冉、曰、曰铃、曰达。

(2-1)翏生盨(夷厉时期,《集成》4459):王征南淮夷,伐角、,伐桐、遹。翏生从。

(2-2)敔簋(夷厉时期,《集成》4323):南淮夷及,内伐、昴、参泉、裕敏、阴阳洛。

(2-3)虢仲盨(厉王时期,《集成》4435):虢仲以王南征,伐南淮夷,在成周。

(2-4)禹鼎(厉王时期,《集成》2833):乌呼哀哉!用天降大丧于下国!亦唯唯噩侯驭方率南淮夷、东夷,广伐南国、东国,至于历内。

(2-5)仲催父鼎(西周晚期[10],《集成》2734):噚伯边及仲催父伐南淮夷。

(2-6)驹父盨盖(宣王时期,《集成》4464):南仲邦父命驹父,即南诸侯,率高父见(视)南淮夷

考古历史未解之谜淮河(重大考古新发现)(4)

(3-1)竞卣铭文(穆王时期[11],《集成》5425):惟伯屖父以成师即东,命戍南夷

(3-2)史密簋铭文(西周中期偏晚,《近出》489):王命师俗、史密曰:东征。敆南夷……。

(3-3)无㠱簋铭文(西周中期偏晚(?),《集成》4227):王征南夷

(3-4)钟铭文(夷厉时期,《集成》260):王肈遹省文武,勤疆土。南国孳敢臽处我土。王敦伐其至,扑伐厥都。子迺遣间来逆卲王。南夷、东夷具见廿又六邦。……。

(3-5)应侯视工鼎(夷厉时期,《近二》323):用南夷毛敢作非良,广伐南国。王令应侯视工曰,征伐毛,我□□翦伐南夷毛。

(3-6)应侯视工簋(夷厉时期,《首阳》39):王若曰:“应侯视工,淮南夷毛敢口薄厥众鲁,敢加兴作戎,广伐南国。”王命应侯征伐淮南夷毛。休克翦伐南夷

考古历史未解之谜淮河(重大考古新发现)(5)

从以上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比较明确的结论:淮夷、南夷、南淮夷、东夷是同时并存的族群或军事集团。那么,它们所控制的具体地理区域究竟是哪里呢?它们的具体势力范围在哪里?它们的正确历史概念究竟是什么呢?虽然有著名的考古学家或历史学家对此曾经有过浅尝辄止的研究成果,但他们的结论可靠吗?能为中国历史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不能推动中国历史的深入研究,甚至严重误导了中国历史研究与中华文明探源工作。

要正确破解淮夷、南夷、南淮夷、东夷的历史概念与确立其具体地理位置,首先要梳理清楚“淮”与“南”在先秦时期的具体意义。传统观念认为,“淮”指今天的淮河,“南”为方位名词是南方的意思。但是,根据笔者的历史研究及尧舜禹等中华先民的授意,“淮”并非是指今天的淮河,“南”也并非完全是方位名词而是中国一条重要河流的古代名称。

考古历史未解之谜淮河(重大考古新发现)(6)

中国历史文献解释,“淮”字,从水,从隹。“隹”本指“鸟儿”,特指“鸟头”,引申为“高、精、尖”。“水”与“隹”联合起来表示“顶级水”、“水至清”,本义最清的水,特指水名。因此,“淮”的本义为“顶级水”“水至清”,并非是指今天的“淮”河,而是另有所指。根据相关历史记载,“北淝河,淮河支流。介于涡河与浍河两流域之间,古称夏水、泓水、陂水、北淝水、北淮水”“北淝河下游古城镇一带是上古夏氏居地”;再根据北淝河所具有的“顶级水”“水至清”的特点及其古老的历史文化特征,笔者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证明,上古中国历史中的“淮”特指今天的北淝河,即古称的北淮水,而不是今天的淮河

今天的淮河在古代称为什么河呢?虽然文献留下的历史信息比较少,但我们还是有迹可循。其中,北宋的大诗人苏轼为我们提供了一项重要史料。苏轼其在其诗作《上巳日与二子迨过游涂山荆山记所见》中注释“此生终安归,还轸天下半。朅来乘樏庙,复作微禹叹。(昔自南河赴杭州过此,盖二十二年矣。)”,表明在苏轼的历史文化概念中,今天的淮河为古代的“南河”,也就是说“南河”也是古代淮河的称谓。孟子在《孟子》中记述尧舜禹历史时,记载有“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在淮河之南有舜耕山,表明孟子所说的“南河”即是指今天的淮河。在孟子与苏轼的历史观中,“南河”即淮河。

考古历史未解之谜淮河(重大考古新发现)(7)

因此,笔者可以得出一个上古历史地理的明确结论:古代历史中的“淮”特指今天的北淝河,古代的“南河”特指今天的淮河。由此,笔者通过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得出一个重要历史概念:“淮夷”特指今天北淝河流域的氏族部落,“南夷”特指今天淮河中游南部的氏族部落;“南夷”部落或“南夷”部落集团地区要远大于北淝河流域的“淮夷”氏族部落地区。

关于“南淮夷”的概念,中国历史考古学者一般认为“南淮夷”为一个具体的东夷族群部落,是历史不同时期对淮夷或南夷的变化称谓。而笔者的对“南淮夷”研究结论为:“南淮夷”是同一历史时期,西周王朝对“南夷”与“淮夷”的统称、合称、简称;“南夷”与“淮夷”共同合称简称为“南淮夷”,“南淮夷”是对“南夷”“淮夷”的统称,“南淮夷”包含“南夷”与“淮夷”;因“南夷”族群大于“淮夷”族群区域,而将“南”放在“淮”之前;“淮南夷”等同“南淮夷”,只是对不同区域偏重的称谓,如同陕甘或甘陕。

考古历史未解之谜淮河(重大考古新发现)(8)

西周青铜器兮甲盘在铭文中,将“南淮夷”与“淮夷”的包容关系进行了明确记述“王令甲征治成周四方积,至于南淮夷,淮夷旧我帛畮人”,周宣王命令尹吉甫治理成周四方的赋税,而到了南夷和淮夷地区,淮夷人本来就是为西周王朝贡赋丝绸品的氏族部落。充分表明“南淮夷”是对“南夷”与“淮夷”的统称。这种使用一个词语称谓表示对两个地区的统称,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直沿用到清朝时期,如湖广总督、陕甘总督、云贵总督、闽浙总督、两湖总督、两江总督等。

西周王朝历史时期的“东夷”概念,在西周建国初期是对所有东南地区族群的统称,包括淮夷与南夷;在西周王朝中后期为不包括“淮夷”“南夷”的独立“东夷”族群部落集团。

考古历史未解之谜淮河(重大考古新发现)(9)

综上所述,淮夷、南夷、南淮夷、东夷的具体概念与具体地理区域为:“夷”为中国东南地区整体族群的称谓,为西周时期臣服于西周王朝的“邦国”,以区别于西周封封的“诸侯国”;“淮”“南”为地域名称,“淮”指今天的北淝河流域,“南”指今天的淮河中游区域及偏南地区,“淮”与“南”为相邻的两个独立族群;“南淮夷”为西周政权对“淮夷”与“南夷”的统称;“东夷”为“淮夷”“南夷”以东至东海的族群统称或者为今天淮河下游入东海地区的族群统称;“淮夷”之所以在西周王朝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并超越“南夷”与“东夷”,是因为西周的东都成周城位于淮夷地区,控制着淮夷,掠夺其物产资源财富,并经常性地发生直接矛盾冲突。在中华文明探源与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只有深入研究清楚淮夷、南夷、南淮夷、东夷的具体概念,确立明确其具体地理位置及范围,才能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建设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历史学与考古学,让中华文明之光照耀世界。(作者:赵辉)

参考资料:李裕杓《西周时期淮夷名称考论》李裕杓:西周时期淮夷名称考论

考古历史未解之谜淮河(重大考古新发现)(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