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赵国的第六代君主,从年少英雄到壮年,他一直胸怀抱负,一心一意壮大赵国是一代英雄。

战国时期4个成语典故(战国赵武灵王和成语胡服骑射的故事)(1)

当时,赵国的北部边界,与匈奴、林胡、东胡、楼烦等等游牧民族接壤,这些游牧民族,时常南下骚扰,他们骑着马远程射箭,来去自如,快速敏捷,让以步兵和战车为主的赵军是难以招架。

游牧民族骑兵的表现给赵武灵王的印象极为深刻,他就考虑模仿对方,于是下令全国人民脱去长袍宽袖,穿着胡服,还淘汰战车,全民学习骑马射箭。这就是成语胡服骑射的由来。

胡服骑射就是穿着胡人的衣服,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打仗方式。

很显然,骑射是主要的,胡服只是辅助,但在推行的时候,改穿胡服却成了最麻烦的事。

咱们中国是礼仪之邦,衣冠又是跟礼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的衣服是传统的宽袍大袖,这种服装在电视剧当中很常见,宽大的袍子,走路带风,下摆如同裙子,大袖一挥,气场很足。

但是它有个很明显的缺点,不适合劳作,更不适合打仗。

他影响快速跑步,也不方便格斗、射箭,当然更不适合骑马了。

相比之下呢,胡人这些游牧民族在礼仪上没太多禁忌,怎么方便怎么来,他们喜欢骑马射箭,所以就穿袖子窄的短上衣,加上长裤子,方便活动,适合打仗。

如果想要改变赵国军队的作战方式,就要先穿上胡人的衣服。

赵武灵王深知这改革到底有多难,改穿胡装,顽固势力一定会阻挠,但只要自己先做得到,后面一系列的改革都会迎刃而解。

服装改革这不是小事儿,所以必须取得一些有实权的大臣的支持。

赵武灵王,先是跟老臣肥义讨论此事,肥义是老臣们的老大,饶是他一向忠心耿耿,赵武灵王也谈了足足五天,才取得了肥义的支持。

接着呢?

赵武灵王又召见新势力的领军人物,一个叫楼缓的大臣。

赵武灵王,对他开诚布公说,你看群雄虎视眈眈,赵国处境很难,想要强大起来,就得学胡人打仗,穿胡人的衣服。

可能年轻人,对改革的态度相对积极一些。

这楼缓听完赵武灵王的改革意愿,立即表示,大王英明,不管胡服华服,方便打仗就是好服,我举双手赞成。

有了这两位大臣的支持,赵武灵王心里多少有点底,但是他也知道,这只是改革的第一步,未来依旧是阻力重重。

果然,当他在朝会上宣布改革,要求大家改穿胡服的时候,大臣们纷纷大喊反对说:这哪行啊,我们是礼仪之邦,怎么反而去穿胡人的衣服啊?这也太羞辱祖宗了,这一改,民心大乱,国将不国,请君上三思啊。

这时候肥义,就站在赵武灵王身边,赵武灵王朝他使了个眼神儿,啥意思?

该你啦,说现在我要改穿胡人服装,改战车为骑马射箭,肯定会招来世人非议啊,怎么破呀?

面对国君的求助,肥义就开始引经据典了。

我说诸位,诸位诸位,上古时期,舜帝、大禹为了让苗人心悦诚服,都曾入乡随俗,也都穿过他们的衣服,还跟他们载歌载舞,最终赢得了苗人的归顺呢。

既然圣人先贤都这么做过。

各位还犹豫什么呢?

肥义话音刚落,没有给大臣们反对的机会,赵武灵王立刻把话茬接过来了,啊,我想通了,我这么做其实就叫师胡长技以制胡,学习胡人的优点,反过来制服他们,你们听我的没错,改穿胡服好处多多啊,反正就算天下人都笑我,我为了强国也要换衣服。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群臣都不傻呀,能站在那个地方的,有傻子吗?都是聪明人,知道赵武灵王已得到一些权臣的支持,而且他说的也确实在理,都是为了赵国好,所以大家也就不再反对了。

然而群臣同意,不等于改革就可以全面推行,还有一股阻力不在朝廷之上,却也很强。

这股势力叫贵族。

贵族的领袖是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

哎,这位老兄来头不小啊。

赵肃侯当政期间,他担任相国一职,兄弟俩一个主外,一个主内。

赵肃侯外出征战国政,基本就交给公子成,那他确实很有能力,治国有方,功勋卓著。

当年赵武灵王继位,没他那是不行的,这次改革同样也必须得到他的支持。

赵武灵王派人给公子成传话,希望他能支持自己,带头穿上胡服,公子成根本不乐意。

他强调组织不能变,还说赵武灵王改变祖宗教化,违背国民心意,会被四方诸侯嘲笑啊。

言下之意,祖宗的衣冠礼仪比军事上胜败更重要。

这话放今天来看,多搞笑啊,但是你别忘了,当时的确代表了不少赵国人的想法,于是赵武灵王亲自劝他去。

赵武灵王到了公子成的府上,开启了嘴炮攻势。

首先,他向公子成当面解释了,改穿胡服的必要性,说圣人制定衣冠礼仪的目的,不外乎为了方便百姓,使国家富强。

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啊,衣冠也得因时制宜。

你看吴越之地,百姓断发纹身,可他们都先后称霸过呀,而最尊崇固执的鲁卫等国怎么样呢?

这从来就没雄起过。

讲完胡服的重要性,他又分析了国际形势和军事要素,总之啊,要增加骑兵练习,马上骑射才能应对各国特别是胡人的军事威慑,为了这个军事改革,就非得穿胡服不可。

最后,赵武灵王来了一招绝杀,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隐隐给公子成扣了一顶,反对改革,就是反对赵国祖先的帽子,说当年中山国勾结齐国,侵犯我赵国害死我无数赵人,此仇至今未报,只要我们的士兵掌握了骑射的本领,拿下中山国完全不是问题。

叔父如果一定要以祖宗礼制来反对胡服骑射,那就是违背先祖的遗志,这既不是我希望看到的,相信也不是叔父您老人家的本意吧?

公子成听了,不服都不行,赵武灵王很高兴,当场赐他一套胡服。

第二天,公子成就穿着上朝了。

尽管赵武灵王做了这么多人的思想工作,但还是陆续有大臣公开表示反对。

赵武灵王的伟大之处,不止在于他是个改革者,而是他身为一国之君,面对这么多反对者,采取的方法不是镇压,不是强迫,而是一个个进行说理,苦口婆心,取得他们的理解支持,说实在的,难能可贵。

最后,赵武灵王终于取得了几乎是所有人的支持,便正式下令推行胡服,并招募新兵练习骑射。

赵国的军事改革终于拉开了帷幕。这些改革,也导致后来的赵国成为超级强国。赵武灵王也开始了他一系列征战,收服其他国家等等,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的强国。就连梁启超也说他是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因为他大刀阔斧的举措和改革,他和史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一样,是少数能战胜强悍的游牧民族的君主。

从此故事中,我们发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都是在变革中进行的,任何新的改革措施总会有旧势力的反对。但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大势浩荡前行,其发展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