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四屏立轴书法(梁启超临写魏碑书法)(1)

梁启超四屏立轴书法(梁启超临写魏碑书法)(2)

△新出土诸元墓志数十种,体态各异,极北碑之备观,此《元倪》志圆润遒美,其笔意有为褚薛所出者。超

梁启超四屏立轴书法(梁启超临写魏碑书法)(3)

△郑道昭,北朝书家之杜少陵也。云峰诸刻无一不妙,为其父文公羲所写两碑,尤属精心结撰之作。上碑稍矜持,下碑益潇洒出尘矣。超。

梁启超四屏立轴书法(梁启超临写魏碑书法)(4)

△近年出土魏墓志字数之多以《李璧》为最,其书风在《张猛龙》、《贾思伯》之间。

梁启超四屏立轴书法(梁启超临写魏碑书法)(5)

△《寇凭志》用笔极重,颇近《杨大眼》造像,有太和景明遗范。(《寇凭墓志》)

---梁启超的《魏碑四条屏》赏析

梁启超作为20世纪初的“精神之父”,不仅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等方面有着极高的建树,同样对书法有着非常独特的见解。他对书法的评价有的以讲稿的形式存下来,有的见于碑帖题跋中,有的来往书信,有的隐含在他的学术论着中。梁启超1910年写有《双涛阁日记》,以非常具体的笔墨记录了他在海外时每天临习书法的过程。1916年梁启超在《致梁思顺书》中说:“惟学书较前益勤,日常尽二十纸,经已钞完,顷方钞子,稍足收敛此心耳。”梁启超1926年为清华书法研究会作书法演讲,文字整理好以后,以《书法指导》为题目发表在于《清华周刊》,梁启超过世后,这篇文章还被收入《饮冰室合集》。

在学习书法之路上,在对碑帖的选择中,应该说梁启超对碑更为偏好。这其中的原因,既受到清中期以后金石学兴盛的影响,更与他的老师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大力倡导碑学有关。梁启超在书法上所下的功夫也特别多,特别是1918年,他从段祺瑞内阁辞职后,在著述与讲学之余,他总要抽出时间来练习书法。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终于形成了自家风貌,在民国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这件梁启超所临写四条屏分别为:《寇凭墓志》、《李璧墓志》、《郑道昭碑》、《元倪志》。其中每件都有一短评,因此可以看到梁启超对这四件碑志的评价。《寇凭墓志》为北魏神龟二年(519年)所刻,梁启超的评语是:“用笔极重,颇近《杨大眼》造像。”《梁启超的临写也非常劲道,有前人风范。《李璧墓志》书法雄强茂密,独树一帜。杨震方在1973年的《碑帖叙录》中评道:“书法峭劲,极似《张猛龙碑》,而兼有《司马景和》之纵逸,可为习北魏楷书者范本”。而其实早在这本书之前,1925年在题跋《李壁墓志》拓本中写道:“碑以宣统元年出土,余方在日本,何澄一寄我一拓片,欢喜累日”,那么早在1909年的时候,梁启超就关注这块墓志了。所以梁启超在这里说“其书风在《张猛龙》、《贾思伯》之间”,他对书法风格的把握,是非常准确的。所以他的临写风格也与《张猛龙碑》近似。

《郑文公碑》为郑道昭颂扬其父,分别刻于天柱、云峰二山的《郑文公上碑》和《郑文公下碑》,被誉为“隶楷之极”。南北朝时期,正是由隶书向隶书过渡的时期。郑道昭笔力圆劲苍健,结构严谨宽博,有汉隶遗意而能创一代新风。包世臣《艺舟双楫》赞为“文苑奇珍”,康有为称“体高气逸,密致而通理,如仰人啸树,海客泛槎,令人想象不尽。”而梁启超的评价,却是以诗喻书:“郑道昭,北朝书家之杜少陵也”,他把郑道昭比作北朝书家中的杜甫。同时他说:“上碑稍矜持,下碑益潇洒出尘矣”,评价非常允当。《元倪志》梁启超评为“圆润遒美,其笔意有为褚、薛所出者”,而梁启超在临写时,而多灵动之笔。

早在1939年的时候,丁文隽写有《书法精论》,他就对称梁启超的书法评价非常高:“其结字之谨严,笔力之险劲,风格之高古,远出邓石如赵之谦李瑞清诸家之上。”从这四条屏中,可以看到梁启超的书法工稳厚重,笔力遒劲,字如其人,一如他的端正与学养,称的是学人书法之代表,更是梁启超临习魏碑而重新创造的重要见证。

梁启超四屏立轴书法(梁启超临写魏碑书法)(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