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洞可以实现时间旅行吗(虫洞时间旅行的概念)(1)

我们对未来的期许分为三种,预想、理想和幻想,分别代表对未来近、中、远一段时间的期望。

预想代表着近期,比如一两年之内的想法,通过努力可以有较大把握实现。

理想是对人生的中期规划,比如一二十年的想法,受制于社会现实的变化,多数人能实现的可能性不大,有的超出预期,有的低于预期,但能完全按自己理想实现自己人生规划的很少。

幻想或者说梦想则完全是一种美好的期冀,在可以想见的时间内是无法实现的。

科幻就是通过文学艺术形式,表达对理想或者幻想的美好期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对未来最美好最强烈的期冀是什么呢?我想时间旅行应该是其中之一吧。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个人的能力越来越强,自由度越来越高,对世界的掌控越来越得心应手,唯有时间,让我们苦苦挣扎,泪流满面。不管如何不情愿不甘心,我们依然无法在时间里讨得丝毫便宜,即使玻尿酸和肉毒杆菌,也只能从心灵上取得一点点慰藉,所以进行时间旅行就成了许多人最美好的期冀和幻想。

描述时间旅行的经典作品有很多,比如《时间机器》、《回到未来》、《终结者》、《大话西游》、《东京少女》等文学和电影作品,而科技含量最高、最有可能现实也是最不现实的时间旅行方式,也许就是通过虫洞进行时间旅行了。长此以来,人类的科技成果一般都经历了幻想——理想——预想的转换过程,由科幻作家们率先提出,科学家们跟进研究,最后变成现实。那么虫洞时间旅行是不是也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科幻作家还是科学家提出来的呢?

其实虫洞最早是奥地利物理学家路德维希·弗莱姆1916年提出的概念,后来由爱因斯坦和纳森·罗森完善,被称为爱因斯坦-罗森桥,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连接不同时空的隧道,是从数学模型中推导出来的概念。1957年,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学家约翰·惠勒研究“爱因斯坦-罗森桥”的数学模型时,才创造了“虫洞”这一术语,他认为这些桥很像虫子钻过苹果后留下的洞。

是不是有些似曾相熟的感觉?对了,苹果被虫咬过后,虫洞的概念横空出世,苹果被乔布斯咬了一口之后,苹果手机风靡世界,再加上被牛顿扔上天发现万有引力的那个苹果,还有亚当夏娃偷吃的那个苹果,似乎苹果和宇宙渊源颇深,整个宇宙大爆炸之后的时空会不会也是像一个苹果的形状呢?不好意思,思想走得太远了一点。

所以最早提出虫洞时间旅行概念的并不是科幻作家,而是科学家。直到1985年,一位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写了一本科幻小说《接触》,并拍成电影《超时空接触》,虫洞这一概念才第一次进入科幻领域,并风靡全球。2014年上映的电影《星际穿越》将虫洞的模型最准确地搬上了银幕,这个模型是由天体物理学家基普·索恩帮助建立的,萨根的小说《接触》中的虫洞也是他指导设计的。自从数学模型被大量运用于科学研究后,层出不穷的新概念已经让科幻作家们无暇顾及,暗物质,暗能量,宇宙弦,虚时间,卷缩维,卡-丘空间……以前那种先科幻后科学的发展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无限猴子理论说,只要世界不毁灭,只要有无限多的猴子,无限多的打印机,总有一天,猴子们必然会敲出莎士比亚的全集。虫洞时间旅行的概念远没有这么复杂,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可以跳进虫洞,回到过去,兴高采烈地去纠正我们最糗的一件糗事了,你做好准备了吗?

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喜欢我的文章,感到非常开心。脑子里层出不穷的新想法能和大家一起分享,还有很多朋友订阅,实在是非常愉快的一件事情,在此谢谢朋友们的长期关注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