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父母把孩子好动视为不老实、调皮、不遵守纪律,对好动的孩子加以种种限制,可是效果并不理想,孩子依然我行我素,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孩子好动背后所隐藏的心理需求并不了解。其实好动只是表面现象,而深层次的心理需求才是重点。只有先弄清楚孩子好动背后的心理需求,然后再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才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一般来说,孩子好动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探索心理

好动是孩子探索自然和社会的一种表现。他们什么都要看一看、摸一摸、动一动,对周围的事物感到新鲜、好奇和不理解,还会接触各种各样闻起来。他们在通过自己的动作感触我们成人早已习以为常的东西,在用自己的方式认识和了解各种事物或者环境。而我们成人却把这些探索行为看成是好动。

2.性格差异

人的性格和气质生下来就会有所不同,所以造成孩子对人、对事的态度不同。有的孩子生下来就是活泼好动的性格,情绪和专注力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不容易静下心来做事情。年龄越小这种性格特征就会体现得越明显。

3.取悦心理

每个孩子都有被接受、被尊重,喜欢得到别人赞扬的心理需求。很多孩子之所以好动,就是想用这种方式来取悦父母,希望能得到父母的赞赏。特别是当孩子这样做曾得到过父母的赞扬时,这种行为就会更多。比如,当孩子会爬到椅子上时,父母看到后感慨“孩子长大了”。孩子以为父母在表扬自己,于是为了得到父母的再次赞扬,这种行为就变得更多了。

4.补偿心理

父母平时也工作忙,无法多陪伴孩子,孩子的被关注心理得不到满足。因此,当父母在家时孩子就会想方设法地吸引父母的注意力,比如唱歌、跳舞等。而当这些行为得不到父母的关注与表扬时,孩子就会做出不适当的行为,如跳来跳去、吵吵闹闹等。

5.精力过剩

小孩子的精力都比较旺盛,正处于跑跑跳跳的年纪,可是由于现在大多孩子活动机会少,活动量小,从而导致无法消耗过剩的精力。于是,孩子只好在自己家里寻找可以运动的机会。

好动的孩子行为分析及措施效果(好动是孩子的天性)(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