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0个节气,民间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也就是说,夏至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过了夏至,炎热的天气才会逐渐到来,等到7月份,进入三伏天之后,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一段时间。

谚语是民间从古至今流传下来,具体一定借鉴意义的句子,关于夏至,同样有不少谚语,有些谚语,通过夏至的天气情况,可以预测当年夏天或者是当年三伏天期间,是否热不热的问题。本篇内容,笔者就通过详细的谚语,和大家说说这件事,看看今年三伏天到底热不热?

今年三伏天啥时候下雨(今年三伏天热不热)(1)

这句谚语从字面意思解释,如果夏至节气到来之后,刮了西风,那么,当年种植的蔬菜、瓜果,就会因干旱而受煎熬,受煎熬的原因是由于长时间干旱无雨而导致的。

夏至带来之后,温度继续升高,多地最高温度达到35-40度,甚至局部地区超过40度,而蔬菜瓜果的生长离不开水分,如果当地长时间无降雨的情况下,又没有及时浇水,就会因干旱而影响正常生长。

所以,单从这句谚语来解释,如果夏至节气刮了西风,那么当年雨水较少,也就预示着当年三伏天比较炎热,换个角度来说,夏至刮西风是不好的。

今年三伏天啥时候下雨(今年三伏天热不热)(2)

这句谚语意思是说,如果到了夏至节气,温度还和春天差不多,那么当年降雨较多,从夏至开始,到立秋节气,持续的降雨较多。如果单从热或不热的角度来说,按照此谚语所表达的意思,三伏天期间降雨较多,温度相对也会下降一些,说明当年的三伏天不热。

如果延伸一下,从农业种植角度来说,三伏天该热不热,五谷不结,说明三伏天的高温,对于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要达到积温的情况下,庄稼的产量才有保障。所以,如果降雨天气较多,并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从这方面来说,夏至节气温度不高,也是不好的。

今年三伏天啥时候下雨(今年三伏天热不热)(3)

这句谚语先要解释几个词,“烂”这里指的降雨,“大烂”的意思是降雨多,降雨量大。而“梅雨”指的也是下雨,“当饭”说明比较常见。因此,综合起来说,如果夏至节气下了大雨,那么往后的一段时间,也就是三伏天期间,降雨都比较多。

从人们的感官上来说,三伏天期间,炎热的时候温度不高,会比较舒适,很多朋友则喜欢这种感觉。而从农业种植角度来说,虽然降雨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是,如果降雨过多,也不是好事,光合作用不充足,还很容易发生倒伏。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如果夏至节气遇到了打雷,那么当年三伏天期间比较冷,说明温度不高。如果夏至节气没有下雨,那么后续三伏天期间温度较高,用“晒死人”的比喻方式,形容温度较高。

夏天出现打雷很正常,下雨也很正常,但是,天气变化比较多端,该下雨的时候不下雨,该打雷的时候不打雷。从农业种植角度来说,如果三伏天温度较低,农作物整体积温上不去,也会影响产量和品质。

今年三伏天啥时候下雨(今年三伏天热不热)(4)

看到这,总结一下,结合夏至谚语所表达的内容,今年的三伏天热不热?和夏至节气刮风、温度、下雨、打雷等因素有关。如果遇到刮西风、温度低、打雷、下雨的天气,那么当年的三伏天没有那么热。相反,如果避开了上述天气,那么,当年的三伏天相对较热。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以前的谚语还适用于现在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