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一书是深圳“越众影视”、《新周刊》和中信出版社合作的力作。原为十集大型纪录片《寻找先生》脚本,经中信出版社鼎力支持方付梓。作者是《先生》编写组,荟萃当今文坛翘楚。

“先生”是国人对师长之尊称。

民国虽半封建、半殖民,教育却薪火相传;中国近百年内忧外患、战火连绵,不忘尊师重教。使中华民族在苦难中人才辈出、国体向上。

《先生》一书装帧朴实无华,毫无商业之渲染。

“民国是最近的春秋,先生如华夏之背影”。

《先生》聚焦10位最负盛名近代教育启蒙家作为当代教育参照和启迪,他们的性情、经历、作为极富传奇性。他们将苦难化作光明的文字,用背影证明民族的正面,对当今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复兴仍是教育的灯塔。

蔡元培,20世纪中国教育家、思想家、民主主义革命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奠定中国新式教育的基础,革新北大,使之成为以学术自由著称的现代大学。后人评价“他是中国新文化之父”。

请留下对先生的赞美(走近先生聆听教诲)(1)

请留下对先生的赞美(走近先生聆听教诲)(2)

胡适,中国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曾任国立北大校长,在红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领域有深入研究,著作丰富,193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请留下对先生的赞美(走近先生聆听教诲)(3)

请留下对先生的赞美(走近先生聆听教诲)(4)

马相伯,原为天主教神甫,后进入仕途,曾为李鸿章幕僚。60岁后毁家兴学,捐出全部家办教育,创办复旦、震旦、辅仁三所大学。1939年4月,马相伯百岁生日之际,为抗日将士和难民捐出了所有。

请留下对先生的赞美(走近先生聆听教诲)(5)

张伯苓,现代职业教育家,南开系列学校创办者,西南联大创办人之一。西方戏剧和奥运会在东方的最早倡导者,被誉为“中国奥运第一人”。1937年7月29日,日军视南开大学为抗日基地,将苦心经营34年的学校夷为平地,儿子也在对日作战中牺牲。7月31日,张伯苓对蒋介石说“我第一个支持国家打下去,打完了仗,再办一个南开”,感动了蒋介石“有中国就有南开”。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至今仍是南开校训。

请留下对先生的赞美(走近先生聆听教诲)(6)

梅贻琦,1931年出任清华校长直到在台湾去世,是清华大学(含北京、青竹)任期最长的校长。“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请留下对先生的赞美(走近先生聆听教诲)(7)

竺可桢,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担任浙江大学校长13年,提倡大学即“求是之地”,李约瑟盛赞“浙大”是“东方剑桥”。

请留下对先生的赞美(走近先生聆听教诲)(8)

晏阳初,中国著名平民教育家、乡村建设家,自20世纪20年代致力于平民教育七十余年,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与陶行知并称“南陶北晏”。主张:平民教育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造就新民;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

“中国人在现代、当代史上的贡献几乎不遑多让,晏阳初就是这样一个世界级的人物”。

——余世存

请留下对先生的赞美(走近先生聆听教诲)(9)

陶行知,先后就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归国后创办“晓庄师范”、“育才学校”,相信“教育改造是中国社会改造最为有效之道”并取得极大成功,被誉为“中国乡村教育的圣人”。

请留下对先生的赞美(走近先生聆听教诲)(10)

梁漱溟,中国当代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核心理念:通过乡村建设重建中国新秩序。发起乡村建设运动,邹平乡村研究所至今仍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成功的乡村教育实验。著有《乡村建设理论》、《读书与做人》、《中华文化的命运》等。梁漱溟是个传奇,学校教育止步于中学,却被蔡元培请到北大教印度哲学;出生成长于北京城,一生致力乡村建设。

请留下对先生的赞美(走近先生聆听教诲)(11)

陈寅恪,近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古典文学家。先后任教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燕京大学,教授历史、中文、佛教研究。

陈先生的学问,近300年来一人而已

——傅斯年

请留下对先生的赞美(走近先生聆听教诲)(12)

《先生》的封面设计极其认真和恭敬!仿佛先生重回讲台,娓娓道来。阅读《先生》又似乎穿越了百年时空,走到先生身边、聆听教诲。

我只知道往前走,绝不说ˋ成了ˊ,可以乐一乐歇会再走。

——张伯苓

10位先生把教育当做终身职业,心无旁骛、坚守初心。

蔡元培放弃教育总长,做大学教育的长者,小学课本的童心;胡适,1948年3月,婉拒“总统候选人”,躬身教育、静水流深;马相伯,寿高多辱,倾囊一个复旦、抬升国家希望;梁漱溟1918年就与毛泽东相识于北大教授杨昌济(杨开慧的父亲)家,1950谢绝毛泽东请他到政府任职邀请,躬身乡村建设实验。

“只要培养大批学者,国家就有希望。”(蔡元培)

蒋梦麟、罗家伦、杨振声(蔡元培高徒)牟宗三、罗尔纲、顾颉刚、俞平伯、傅斯年(胡适高徒)、于右任、邵力子、黄炎培、李叔同、陈寅恪、胡敦福(马相伯高徒)曹禺、老舍、梅贻琦、周恩来、范文澜、熊十力(张伯苓高徒)沈从文、黄昆、杨振宁、汪曾祺、邓稼先(梅贻琦高徒)赵九章、叶笃正、胡焕庸、(陶行知高徒)、胡慕罗(竺可桢高徒)、冯友兰(梁漱溟高徒)、刘节、蒋天舒、季羡林、胡首为、刘适(陈寅恪高徒),延续了先生们的辉煌。

“叫了一百年,也没有把中国叫醒。”

——马相伯

百年国史明鉴:教育是国之命脉,盛则民力充沛、人才辈出,国体向上,而先生又为教育之魂魄。胡适先生墓碑上刻着这样一句话“这位哲人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这10位先生都将国富民强为教育之愿景,慷慨激昂。1937年7月29日,日军视南开大学为抗日基地,将苦心经营34年的学校夷为平地,儿子也在对日作战中牺牲。7月31日,张伯苓对蒋介石说“我第一个支持国家打下去,打完了仗,再办一个南开”,感动了蒋介石“有中国就有南开”。“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至今仍是南开校训。

1947年7月11日、15日李公朴、闻一多遭国民党暗杀,陶行知说“我等着第三枪”,7月25日因积劳成疾、悲愤过度突发脑溢血去世。毛泽东写挽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写挽词“万世师表”;郭沫若题挽联: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

1973年批林批孔,在政协学习会上,人人表态,梁漱溟沉默不语,众人追问时回答“不批孔、只批林”,之后遭大规模批判。1974年9月23日,经半年批斗,主持人问他有何感想,梁脱口而出“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撼志”。

读完了这本书,先生们意态神韵,跃然眼前,这是偶然中之必然,先生不老!

百年已过,我们告慰先生们,你们播下的种子已硕果累累,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