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虚极,守静笃“心中无物为虚、念头不起为静”,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致虚极守静笃解读?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致虚极守静笃解读(致虚极守静笃)

致虚极守静笃解读

致虚极,守静笃。

“心中无物为虚、念头不起为静。”

1、致虚极,心中无物为虚

这个观点正好印证了庄子提出的两个概念:

第一个概念是“唯道集虚”。

当你心中无物,处于“虚”的状态时。就好像是一块吸引着“道”的磁铁,“道”会自动聚集而来。

第二个概念是“虚室生白”。

当一个房屋空无所有,处于“虚”的状态时。就好像是一个孕育着“道”的子宫,自然会分娩出“光明”。看来,道家所谓的“虚”,就约等于是佛家的“空”。

《华严经》所说的:“法性如虚空,诸佛于中住。”

佛陀说自己的“心”就像是空空的房舍,是一片“虚寂”的状态。即使飓风袭来或者地震发生,也只能毁坏房屋的墙壁,而无法伤及到房屋里的“空”。

所以佛陀接着说:

破裂于虚空,倾覆于大地。

一切众生类,悉来作恐怖。

刀矛枪利箭,悉来害佛身。

如是诸暴害,不能伤一毛。

因为对于佛陀来说:

身体是行星,心是恒星。身体之于心,就好像地球一直围绕着太阳旋转不停。

《清静经》的一句话描述就是:“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视其形,形无其形。”

所以《华严经》说:“性空即是佛。”

宋代的理学家邵康节曰:“圣人与太虚同体。”

“空虚到极致”就是“空空”,就是“性空”,就是“太虚”,也就是老子所说的“致虚极”的状态。

2、守静笃,念头不起为静。

笃,是什么意思呢?

《说文》曰:“马行顿迟,顿如顿首,以头触地也。”

就好像一匹马在悠闲的低头吃草,缓缓而行,旁若无人。

所以,笃代表笃定。静笃就是指泰山崩于前而岿然不动的淡定心态。

由此看来,其实道家所谓“静”,约等于佛家的“禅”。

因为“禅”的梵文是:dhyana。发音读作“禅”,意译过来就是“静虑”。

其实“释迦牟尼”的“牟尼”两个字同样有寂默(止静烦恼)的意思。我们都知道菩萨一般要修六种法门,也就是佛家所谓的六度: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其实严格来说,第五度“禅定”的翻译并不十分准确,起码容易使人忽略禅定的动态过程。所以后来的玄奘法师(唐三藏)翻译《大般若经》以及《瑜伽师地论》的时候,就将“禅定”改译为“静虑”,意思顿然鲜活如生。

静就是止:

意思是集中自己分散了的注意力,好比用凸透镜聚焦太阳光。

虑就是观:

意思是直觉观照,通过意识的凸透镜聚焦,照见自性。

所以禅定又叫静虑,又叫止观。

​所谓的静虑,或者说止观,如果用道家《元始天尊说得道了身经》里的一句话形容是:“外想不入,内想不出;莫起一念,万事俱忘。”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禅定,为什么要守静笃呢?

《圣经·箴言》的答案是:“心中安静,是肉体的生命。”

这句话反过来说就是:心中躁动,是肉体的衰亡。可见,耶稣也认为生命应该“守静笃”。

儒家的代表人物程颢同样有一句诗是:

“万物静观皆自得。”巧合的是,远在阿拉伯的伊斯兰教自古都有“坐静”的传统,并且将“坐静”法定为一种“受叮咛的圣行”。坐静就是为了断开世俗,回归内心,使得自己更加接近真主安拉。

由此看来,不论古今中外每一种宗教都不谋而合地在追求着“禅静”。

佛家所谓的“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状态。也正是道家所谓的“圣人应物而无累于物”的状态。

所以,“禅定”和“守静笃”就像是指南针一样。指引着所有的智慧者们不约而同地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从而找到并返回他们每个人心中的故乡。

这就叫返璞归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