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时代道德篇(一百八十五):隐者无荣辱,道义无炎凉。

民国二十一年,河南泌阳县老实巴交的农民李文青“架杆儿”起事,很快发展到八千余人,然而也只是有几十条枪。这种土匪队伍中的人员成分虽然复杂,但“多是穷苦农民,在走路时,鞍子后边带个小锅,自己做饭吃吃素,连这样的人都当了土匪,说明当时不当土匪过不下去。”之前的北洋混沌乱世,河南土匪更是成为普罗大众的一种营生职业。民国七年之后的十年间,河南一省赋捐征收增加六、七倍,“民国十六年,各大军阀交替驻境,乘混乱之机,与其委任之县知事勾结,以充军需为名,横征暴敛,大肆勒索。”仅这一年,民负超过丁地正额六倍,先后换了六任县知事,每新任对前任所征田赋税概不承认,于是换一任重征一次。

豫北地区的女土匪(豫省土匪的谋生之道)(1)

所以,军阀之肆虐让很多人沦为匪盗。但是土匪的谋生之道,也不是一份简单的差事,一般少不了“拉肉票”“下帖子”“拉肉票”即绑架人质,向他们勒索银钱、枪支,将东西拿到,人即放回,不拿即会撕票,也就是将肉票灭口。“下帖子”即是对商贾大户送一个帖子,上面写限几天送白银若干两,或枪若干支,说白了也是敲诈勒索。但是土匪真正借机扩大,是与军阀之间盘根错节的“放外队”手段。这也是军阀在绿林草莽中扩充实力时最早使用的扩充方法。早在宣统三年,河南籍同盟会会员刘镇华,为发展反清力量,派人与绿林联络。

豫北地区的女土匪(豫省土匪的谋生之道)(2)

其后,纵横豫西山区的绿林首领王天纵、张治公、柴云升、憨玉琨、赵长荣、杨凤鸣、丁同升等各率部相继到来,共同组成“秦陇豫复汉军”。这些绿林武装编制为“镇嵩军”,由刘镇华任协统。镇嵩军当时分为三路,柴云升为第一路标统,张志公为第二路标统,憨玉琨为第三路标统,清朝逊位后驻守洛阳、篙县等地。他们都认为自己的实力还小,“都放出外队,去扩充实力。所谓‘外队’就是他们把以编好的连长、营长,讲好条件,暗中给他们些枪弹,再放出去拉杆,等待人、枪拉多了,再把他们收抚回来”。这些“外队”也被当地百姓称为“匪”,和土匪一样“拉肉票”、“下帖子”,为所欲为,弄得民不聊生。

豫北地区的女土匪(豫省土匪的谋生之道)(3)

最终,民团或其他北洋军人马来打他们的“外队”时,放外队的镇嵩军也不敢承认这些土匪是他们的人,并且也派队伍假装去打。其实是为他们的“外队”送给养。因为有了这种“硬菜”,以后孙殿英、王老五、张得胜等人在收编之后,都采取这种“放外队”的办法。如朱锡川、王太、孙石碾等杆,就是孙、王、张等人放出去的外队,到处抢掠。人、枪拉多了即行收抚。就这样连续不断的演进了二十年。这是豫西府十处的一些“山大王”形成的概况。这种土匪谋生的“硬菜”,造成了当地的土匪横行,也是民国时期豫省土匪长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资料:《河南的匪祸与乡村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菜根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