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造车新势力的逆袭故事不同,如今国内传统车企的「弯道超车」显得更加汹涌激烈。2018年的广州车展上,国产丰田亚洲龙、宝马X5、奥迪A6L等燃油车展台人头攒动。
而另一边的广汽集团展台上,广汽新能源总经理古惠南略显落寞地揭开了一辆新能源汽车的“面纱”,这就是广汽埃安这一全新品牌的首款车型Aion S。
当时,新能源汽车并不热门。但广汽埃安在比亚迪“王朝”系列车款获得广泛成功大背景下的亮相,似乎代表着中国整个传统车厂新能源转型与企业增长序幕的揭开。
此后,中国新能源汽车迎来爆发式增长。2021年12月23日,另外一辆新能源汽车出现在华为冬季旗舰新品发布会上,这是AITO问界新车M5的首次亮相。对于这个赛力斯(原名:小康股份)与华为深度合作的名不见经传的新品牌,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给予了如此评价:“问界M5无论是性能还是配饰,都媲美百万豪车。”
从乘联社数据看,今年广汽埃安连续第二个月销量超3万辆,反超所有造车新势力;另一边,AITO问界9月销量也首度超万辆,也几乎与头部造车新势力并驾齐驱。
两个故事,不只是单纯的“弯道超车”,更是国内传统车企不可多得的成功转型案例。包括广汽埃安、AITO问界以及东风岚图、吉利极氪、长安阿维塔等国内自主品牌旗下子品牌,如今都被归为造车新势力的一员,并被赋予一个全新的定义——“国产新品牌”。
01 打造「国产新品牌」范本
造车新势力“蔚小理”(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都很年轻,成立时间都在2014年至2015年之间。一般来说,造车新势力遵循的路线是先通过代工,快速推出产品,后自建工厂,实现销量攀升后,冲刺资本市场,其背后资本是重要的推动力。
反观,国内传统车企的新能源转型可以用“步履维艰”来形容。传统车企转型新能源并非一蹴而就,首先要解决产能、供应链、技术和产品等多方面布局问题。然而,由于传统车企的敏捷性和效率均不及初创企业,同时缺少资本的支持,需要花费更多时间。
即便是早在2001年就涉足燃料电池领域的上汽集团,至今都没有跑出一个独当一面的新能源子品牌。同时,长安汽车、北汽集团以及奇瑞汽车等老牌车企都早早建立了新能源子公司,但无一例外被造车新势力甩在了身后。因此,传统车企只得建立新能源子品牌,以甩掉包袱,轻装上阵。
那么,为什么广汽埃安能异军突起?
广汽埃安的前身为广汽新能源,成立于2017年。成立之初,广汽集团就计划斥资450亿元在广州广汽番禺汽车城西南部启动广汽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其中包括广汽智能网联新能源整车工厂,并吸纳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以打造全产业链生态系统。
车型方面,目前广汽埃安的产品线布局覆盖中高端各种车型,近期还推出了高端品牌Hyper“昊铂”,定位超跑车型,意欲摆脱原本新能源汽车网约车的固有形象,向高端化迈进。
同时,广汽埃安还具备电动化及智能化两大方面的自研技术,包括弹匣电池、超倍速电池、海绵硅负极片电池、星灵架构、普赛OS等等。
国内主要“国产新品牌”近期融资情况
更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广汽集团批准了广汽埃安混改及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计划。今年3月,广汽埃安采取非公开协议增资的方式,引入员工持股平台及产投爱安基金、中国诚通、南方电网等战略投资者,共完成融资25.66亿元,估值达390亿人民币,一跃成为业内独角兽。
8月26日,广汽埃安A轮引战增资项目在广东联合产权交易所正式挂牌,稀释约15%的股份并引入不超过70家战略投资者。按照挂牌价格估算,广汽埃安A轮引战增资后的估值将超过1,000亿元,这是新能源车企IPO前的最高估值。同时,公司也有在2023年年底之前择机IPO的计划。
所以,广汽埃安的崛起,离不开广汽集团不断大手笔的投入,包括打造全产业链生态、覆盖多种车型、高端化定位、自主研发以及资本引入等等,以押注并长期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尤其是引入混改、员工持股以及战略投资等市场化举措,带给品牌更多的自主权及激励,发挥出极大的推动作用。
如今,广汽埃安已经成为传统车企转型并打造“国产新品牌”的范例,国内其他传统车企也纷纷效仿。
例如,今年8月,上汽集团参与投资的智己汽车完成A轮股权融资协议签署、长安汽车联营的阿维塔以公开挂牌方式增资扩股;9月,东风集团旗下岚图汽车的增资项目信息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正式对外披露,本次增资为该品牌成立以来首次外部股权融资。
02 另辟蹊径,深度绑定华为
国内汽车产业中,赛力斯(原名:小康股份)并不为人熟知。其实,小康股份与吉利汽车一样,成立于1986年。同样,公司创始人张兴海也有一段励志的创业故事。
小康股份经历了零部件供应商、摩托车制造商、微车整车厂等多个发展阶段。2003年与东风汽车合作,推出东风小康品牌,切入微型客车和商用车市场。2016年,公司在A股上市。前不久,小康股份更名为“赛力斯”。
作为一家生产微型客车和商用车的传统车企,赛力斯如今全盘转向高端智能电动汽车,且定位高端,难度可想而知。从2016年以来,赛力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并在美国硅谷设立研发中心。此后通过海外并购,积累了大量先进技术,2019年推出“赛力斯”品牌,但并未溅起太大水花。直到赛力斯另辟蹊径与华为展开深度合作后,才依靠“AITO问界”终于成功“出圈”。
众所周知,华为与车企主要有三种合作模式,即零部件模式、HI模式(Huawei Inside模式)、智选车模式。其中AITO问界采用的正是第三种智选车模式,也是唯一一家采用该模式的车企。
其中,华为不仅扮演的是技术和零部件提供方的角色,更深入到产品的设计、体验、营销、零售渠道等各个环节中,成为造车过程中重要的帮手。因此,不少人将AITO问界直接视作“华为品牌汽车”。
甚至,有人评价赛力斯“将灵魂交给了华为”、“沦为代工厂”。但AITO问界的成功不仅仅是销量,同时还推动了赛力斯股价屡创新高,总市值两度冲上千亿大关。更重要的是,与华为的深度合作,大大助力了赛力斯及AITO问界的品牌影响力,并非“蹭流量”那么简单。
每一家企业都有自己独有的策略和生存之道。赛力斯依靠深度合作的方式,获得了华为包括技术、品牌、营销和销售渠道等全套赋能,从而获得了不错的销量成绩。除了赛力斯外,北汽极狐、长安汽车、广汽埃安、比亚迪等传统车企都曾宣布与华为合作。尤其是北汽极狐,去年阿尔法S Hi版高调上市一度风光无限,但不久后就偃旗息鼓,销量不见起色。
追溯到中国汽车工业起步之初,国内传统车企都采用与国外厂商一同建立合资公司的方式,通过不断学习和经验积累,最终实现了“弯道超车”。
此次,赛力斯与华为的深度“绑定”,能否走出一个全新的模式,仍需时间的验证。但毋庸置疑的是,赛力斯也走出了一条建立“国产新品牌”的新路径。
03 下半场,不止是智能化
业界普遍认为,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是智能化。而对于这些新势力来说,更首要任务是打造品牌影响力。
从赛力斯的例子就能看出,华为的加持,不仅带来了技术支持,更大大提升了赛力斯和AITO问界的品牌影响力。虽然广汽埃安背后拥有广汽集团的全力支持,但其目标始终是打造一个独立品牌,并持续提升其影响力,使其独立征战新能源汽车市场。
当然,任何品牌的建立和影响力的提升,都来自于时间的沉淀,只有日积月累,才能铸就品牌价值。因此,对于国产新品牌来说,首先需要明确符合自身的品牌定位和形象。例如,广汽埃安打造的是拥有全产业链能力的高端智能汽车的品牌定位,与比亚迪策略非常相似;赛力斯则借助与华为合作明星车型,通过满足追求个性化、智能化的高端用户需求,以提升品牌影响力和辨识度。这一点与造车新势力非常相似——理想汽车此前一直以一款车型打天下。
同时,智能化等科技元素的导入,不仅是产品能力的提升,也是品牌实力和展现。此外,针对用户的服务能力和企业的运营能力也必不可少,是提升品牌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难看出,相对于造车新势力“先品牌,后产能”的策略,国产新品牌显然慢了一拍,但依托于母公司多年积累的制造能力、供应链、服务及运营体系等优势,一旦获得敏捷性和灵活性的提升,并突破智能化技术瓶颈以及品牌影响力的树立,自然就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总而言之,以广汽埃安、赛力斯为代表的国产新品牌已经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不仅依靠的是讲故事的能力,也离不开创新的思路和孤注一掷的决心,以及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
造车是个“烧钱”的买卖。如何获取更大的收益,解决亏损问题,始终是新能源汽车厂商迫切要迈过的一道坎,国产新品牌也不例外。■
福布斯中国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精彩资讯永不错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