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的“石”字如下图:

甲骨文简要发现的过程(甲骨文中的石)(1)

这个字为“石”字,目前没有争议,但是为什么这个是石字,没有人解释得了,有学者勉强解释,说是象形,右边那个像是山崖,所以意思就是山崖边的石头……我觉得太太太牵强,这哪里像山崖?再说,就算右边像山崖,那“口”字如何解释呢?再再说,联想一下当时造字人的生活环境,什么情况下有造这个字的必要?如果要造这个字,在他的脑海中最简单直接的画面是什么?

其实,这个字是象形加会意字,左边的“口”,是象形,指的是我上篇文章里讲的“装着食物的容器”,这里表示的是“食物”,或者说跟现在的概念“粮食”更为接近,指的是“粮仓里的粮食”,可能是谷物或者是豆类等等,泛指各种能吃的东西。(不理解的话,可以查看我上一篇介绍“口”和“兄”字的文章

那么右边的被人误解为山崖的这个是啥呢?其实这是“巨”字(此处加10万RMB),名词,就是上古时候用来画直角、画直线和测量短距离长度的工具,也就是“巨尺”,后来演变成了“矩”,有什么根据吗?

证据一:见下图:

甲骨文简要发现的过程(甲骨文中的石)(2)

武梁祠伏羲女娲图

上图是在山东嘉祥的武梁祠出土的东汉时期的石刻画像,画像当中伏羲(右)手拿“巨”和女娲手拿“规”的形象非常明显。

证据二:见下图:

甲骨文简要发现的过程(甲骨文中的石)(3)

甲骨文“度”字

这是甲骨文里的“度”字,字型是一只手加这个“巨”字,意思很明显,就是拿着巨尺去量……是不是和汉朝时候的意思一样?包括现在的汉语里,“度”也有这个意思。

当然,这里还要补充一点,就是这个“度”字应该是简化过的,初始造出来的“度”字应该下面还是有“口”的,也就是说“石 手”,才会演变成现在的“度”字,当然意思是没变的,还是测量的意思,不过甲骨文里没有找到这个字形。

证据三:见下图:

甲骨文简要发现的过程(甲骨文中的石)(4)

甲骨文中的“矩”

这是本来甲骨文里没有破译出来的字,但是我现在告诉你这个字是“矩”(此处再加10万RMB),是不是就一下子豁然开朗了?是不是就和金文里的“矩”联系上了?(金文“矩”见下图)

甲骨文简要发现的过程(甲骨文中的石)(5)

“矩”字

所以说,“巨”和“矩”同源确实是没错的,至此,“巨”字的演化过程已经非常明了。金文当中的“巨尺”模样变了,应该是当时的工具形状确实变了。

所以,再回过头来看“石”字,就是“用巨尺去称粮食重量”的意思,可是巨尺是测量长度的工具,怎么能称重量呢?这应该是当时还没有创造出表示测量重量工具的字,所以这里是会意字,而不是象形字。这下是不是理解了为什么过去粮食重量单位有“一石两石”的说法了?因此,这样看来,古人造这个“石”字的目的就是为了表示粮食的重量,而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石头”,当然,可能在造这个字之前,人们称呼石头为“shi”,有这个音,但没这个字,后来造出这个字后,也用这个字来表示名词“石头”的意思。

再来看看这个字也能作为佐证,见下图:

甲骨文简要发现的过程(甲骨文中的石)(6)

甲骨文“督”字(未识别)

这个字在甲骨文里出现,但是没有人识别出来是什么字,但是现在结合我上面告诉你的,只要你稍微有点甲骨文基础知识你就能猜到这个是什么字,当然,最先解读权肯定是我啦,这个字就是“督”字(此处又加10万RMB)。先看字形:一只手拿着巨尺,旁边一块田,田里有苗,上面还有只眼睛。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我的眼前:在一个粮仓旁,几个人正在用一种跟石头有关的,用来称重量的“秤”,在称粮食的重量,粮仓管理员正在一旁“监督”,称好以后要交给粮仓管理员登记入库……

再从字型演变的角度来看,见下图:

甲骨文简要发现的过程(甲骨文中的石)(7)

督字演变

看左上角的战国文字,是不是一模一样啊!只是把“田里的苗”变成了“尗”,而我们知道“尗”是指地里生长的豆子,通“叔”,通“菽”。

最后,再送大家10万块钱,就是下面这个字,目前仍然没有破译,很简单,见下图:

甲骨文简要发现的过程(甲骨文中的石)(8)

答案评论区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