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制度是指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直至1912年爱新觉罗·溥仪的退位而废除,前后历时2132年,共494位皇帝。

皇帝陛下和公主殿下(皇帝)(1)

皇帝陛下和公主殿下(皇帝)(2)

“皇帝”这一称号渊源于上古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秦王嬴政初并天下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因此,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皇帝陛下和公主殿下(皇帝)(3)

经过2000多年的不断发展,形成为一套内容广泛,目的明确,旨在维护皇帝权威,保证皇权行使的完整制度。其特点也是十分明显。主要有三个:皇位世袭、皇帝独尊和皇权至上。怎么理解呢?“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体现的是皇位世袭;“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则体现了皇帝独尊的特点;“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体现的是皇权至上。

皇帝陛下和公主殿下(皇帝)(4)

那为什么把皇帝称为“陛下”呢?“陛下”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下”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以示皇权的崇高。“陛下”这一称呼《韩非子》已有之。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后来,就用“陛下”作为对皇帝的尊称,表示虽然是在对皇帝说话,但礼仪上不能有失尊卑。

皇帝陛下和公主殿下(皇帝)(5)

皇帝陛下和公主殿下(皇帝)(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