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给人第一印象是"神兽"!有一足的夔牛、夔,乐官(人名),夔龙等传说。

夔牛怎么被黄帝斩杀(夔的记载和传说)(1)

夔牛怎么被黄帝斩杀(夔的记载和传说)(2)

夔牛怎么被黄帝斩杀(夔的记载和传说)(3)

一直是一个代表神异的字眼,自古有神话的色彩。关于夔的记载也是存在许久,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尚书》中孔子说夔为舜的乐官;《山海经》虽由汉朝时候重新整理编辑,现流传多为晋代郭璞版,但是许多出土的器具等很多资料可以证实,夔的记载先秦由来已久,《山海经》的记载在《史记》中也有记载,目前可以证实最早收录于《汉书·艺文志》具体成书时间和年代很难考究、确定,却是普遍认为多数篇章成书于战国时代甚至更早,少说篇目创作于汉初。《韩非子》为战国末期的作品,由韩非弟子等整理,这个时间点稍晚于《吕览》,可是并不能因此说其中篇目就晚于它,相反,韩非的很多散文作品发表较早,为《吕览》所引用。

1.《尚书·虞書》(舜典第二):夔、龙乃是舜的大臣

帝曰:「俞,咨!伯,汝作秩宗。夙夜惟寅,直哉惟清。」

伯拜稽首,让于夔、龙。

帝曰:「俞,往,钦哉!」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2.《庄子·秋水》:夔为独脚的兽(或为庄子为了说理,依据传说而撰)

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不行,予无如矣。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蚿曰:"不然。子不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 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

独脚的夔羡慕多脚的蚿,多脚的蚿羡慕无脚的蛇,无脚的蛇羡慕无形的风,无形的风羡慕明察外物的眼睛,明察外物的眼睛羡慕内在的心灵。夔对蚿说:"我依靠一只脚跳跃而行,没有谁再比我简便的了。现在你使用上万只脚行走,是怎么走呢?"蚿说:"不对呀。你没有看见那吐唾沫的情形吗?喷出唾沫大的像珠子,小的像雾滴,混杂着吐落而下的不可以数计。如今我启动我天生的机能而行走,不过我也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能够这样。"

3.《山海经》:夔牛和夔(两个图片来源于92版《山海经校注》)

(卷五·中山经)夔牛

又东北三百里!曰岷山。江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良龟!多鼍(tuo)!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珉!其木多梅、梓!其兽多犀象!多夔(kui)牛!其鸟多翰鷩(bi,赤鷩,即是锦鸡)。

又东一百五十里!曰崌(ju)山"江水出焉!东流注于大江!其中多怪蛇!多䲀(zhi音,一说:煇hui)鱼!其木多楢杻(you,niu)!多梅棠!其兽多夔牛、麢(古同"羚")、犀、兕。有鸟焉!状如鸮(xiao)而赤身白首!其名曰窃脂!可以御火。

《山海经》此处的表述是"夔牛"!

夔牛怎么被黄帝斩杀(夔的记载和传说)(4)

(卷十四·大东荒经)

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jue通"撅",击打的意思)以雷兽(雷神)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山海经》此处的表述为"夔",有关于其特征的描述,"状如牛",恐怕也是因而得名"夔牛",可夔牛为"兽",而非牛!"苍"为深青色。

夔牛怎么被黄帝斩杀(夔的记载和传说)(5)

4.《韩非子·外储下》:夔为兽和夔为人

(说二):夔为兽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古者有夔一足,其果信有一足乎?"孔子对曰:"不也,夔非一足也。夔者忿戾恶心(残暴凶狠),人多不说喜也(人们大都不喜欢它)。虽然,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以其信也(它之所以还能避免被人伤害,是因为它守信用)。人皆曰:'独此一(这一点),足矣(足够了)。'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哀公曰:"审而是,固足矣。"(果然是这样的话,原本也足够了。)

一曰(另一种说法):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也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要是人,怎么会仅有一只脚呢?他和别人没有什么差别,唯独能精通音律。尧说;'这种人有一个就足够了。'于是派他做主管音乐的官,所以君子说:'夔有一个就足够了。'并不是只有一只脚。")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中也有关于"夔"的引用,大意适合《韩非子》中相同的。(《吕览》是吕不韦当时集百家思想、集和门客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韩非子》的作者乃是法家大成者——韩非,韩非和李斯师从荀子,后韩非遭李斯嫉妒和陷害。)

《说文解字》中有说"夔,如龙,一足。"历史上也有许多的"夔龙"相关的佩饰、器具等等,不再一一赘述。(实在是,知识能力浅薄不能详尽之。)

总而言之,""已经是在历史中成为了神话了的意象和存在,很是了得。不知"夔"、"夔牛"、"夔龙"等在诸位眼中,又是何等的概念和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