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臣不共昏主,朽木不与金刀,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商鞅给秦孝公提出什么强国之道?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商鞅给秦孝公提出什么强国之道(商鞅三劝秦孝公)

商鞅给秦孝公提出什么强国之道

良臣不共昏主,朽木不与金刀。

第一次见到秦孝公的卫鞅,对眼前这个年轻王上不卑不亢。他侃侃而谈“允执厥中”的帝道,讲解“尧舜禹汤”的慈悲无为,秦孝公听得直打哈欠。

第二次,他大谈‘仁义礼智信’的王道,把‘人性本善’讲得天花乱坠。本以为招来贤才的秦孝公大怒,转身骂小太监景监:“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

景监惶恐地找到卫鞅,卫鞅却微微一笑,前两次只不过是他试探秦孝公的执政理念罢了。作为一个年轻的君主,秦孝公急于改革的心思固然迫切,但若他没有与之共鸣并愿为之破釜沉舟的决心,卫鞅马上会转身走人。

在秦惠公时期,除秦国外的六国相继变法,一切以‘激励民心为国所有’为宗旨,各国实力大涨。唯独秦国身处西部荒蛮之地,无贤才可招,无圣人前来,落后诸国多年,才会被六国视为弱肉,时刻打算强食之。

卫鞅向没有向景监透露自己的执行思路,却求他再面见秦孝公最后一次。

景监曾是楚国的芈姓贵族,只因也是旁支,所以在幼年便被族人带到秦国谋生。恢复昔日的家族荣耀,是景监祖辈的遗愿,为此,他不惜顶着秦孝公的责骂再次帮卫鞅争来一次面君的机会。

这一次,已基本掌握秦孝公思路的卫鞅没再藏拙,开门见山道:“王上可知,有秦一国500年将亡?”

秦孝公一愣,自秦祖秦非子得周天子赏赐建国以来,已历30代君王,足足500年了。如今的秦国,内有贵族竭泽而渔,外有魏楚虎视眈眈,若不变法,他真有可能是最后一个秦王了!

卫鞅见其不语,又逼问只:“帝王二道中正平和,不宜乱世,鞅有最后一法,名曰霸道,不知王上可敢一试?”

秦孝公未尝听闻“霸道”之法,眼前一亮,第一次开口:“卿且道来!”

卫鞅正色道:“为帝者,贵藩国而礼其民,无为而治,此商周也。为王者,施仁政而智其民,垂拱而治,此小国寡民也。霸道之治,明其君而愚其民,诣法而治,此霸主之国也!”

秦孝公哂道:“老生常谈尔!”

卫鞅不为所动,迫问:“大王应知天下七雄不可长也,秦处西域,如羊入荒野而无主,人人皆欲啖之。王以为然否?”

秦孝公动色:“然也!”

卫鞅又问:“秦虽弱羊,非其本性。昔日襄公变法、献公勇谋,何以不解秦国累卵之势?非秦不行帝王之道,亦非秦无谋士良臣,皆因本性未现!若大王不惜割股,万民不惜用命,上下一通,可否变百年之变局?”

秦孝公豁然而起:“变得!”

卫鞅厉喝:“大王敢若以肉飨民,民可使猛兽焉?”

秦孝公大步向前,执卫鞅双手,叹道:“先生乃吾秦国之贤才也,恨吾祖不见汝三百年矣!”

随后,两人就“ 霸道之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旬日不息。

在殿外提心吊胆等待消息的景监,透过门缝看到君臣二人相谈甚欢,终于松了一口气!

霸道者,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统一一国之全力,集权统治。在商鞅去世50年后,才被荀子著书传说。

《荀子·王制》:“故明其不并之行,信其友敌之道,天下无王霸主,则常胜矣。是知霸道者也。”

食草动物永远不如食肉动物凶猛。秦国多次被魏国打败,已失锐气;又没跟上时代及时变法,已失良机。面临六国的威胁,百姓此时惶恐不安,野性尽失。

卫鞅劝秦孝公要想强国,必先培养民众的野性;培养野性,必须以肉喂之。这是自然界的层林法则,也是肉弱强食的规律,一举就说服了秦孝公。

从日后秦孝公从未插手商鞅变法这个史实来看,卫鞅的变法之策一定让秦孝公心悦诚服,并得到他毫无保留的支持!

事实证明,要想得到一个人长期的支持,除了清晰的思路、明确的宗旨、详细的步骤外,一定还有一个推心置腹的坚定友谊!

商鞅变法的重点在于秦孝公的支持,但没有全盘分析能力和良好的口才,是不可能打动一国之君的!

对秦孝公来说,若不变法,秦国必入万劫不复的绝境。所以,他绝不会轻信任何不切实际的空谈,更不可能把权力交给纸上谈兵的人!

对商鞅来说,魏赵楚齐等强国的变法策略和优劣一定掌握得一清二楚,并且自己总结出一套完美的解决方案。否则,公叔痤不可能让魏王杀他,秦孝公不可能如此信任他,他自己也不可能走遍列国,寻找知遇之主!

商鞅劝秦王的故事告诉我们:良禽择木而栖,现代人在进入任何一家企业之前,一定要了解透彻这个公司的历史、现状;只有‘谋定而后动’,才是成就大事的基石!

#商鞅变法# #大秦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