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汉杨仪既杀魏延,自以为有大功,宜代诸葛亮秉政;而亮平生密指,以仪狷狭,意在蒋琬仪至成都,拜中军师,无所统领,从容而已初,仪事昭烈帝为尚书,琬时为尚书郎后虽俱为丞相参军、长史,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谓年宦先琬,才能逾之,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 于五内,时人畏其言语不节,莫敢从也惟后军师费往慰省之,仪对恨望,前后云云又语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密表其言汉主废仪为民,徙汉嘉郡仪至徙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遂下郡收仪,仪自杀,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职场上口是心非?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职场上口是心非(职场中的是是非非)

职场上口是心非

原文:汉杨仪既杀魏延,自以为有大功,宜代诸葛亮秉政;而亮平生密指,以仪狷狭,意在蒋琬。仪至成都,拜中军师,无所统领,从容而已。初,仪事昭烈帝为尚书,琬时为尚书郎。后虽俱为丞相参军、长史,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谓年宦先琬,才能逾之,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 于五内,时人畏其言语不节,莫敢从也。惟后军师费往慰省之,仪对恨望,前后云云。又语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密表其言。汉主废仪为民,徙汉嘉郡。仪至徙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遂下郡收仪,仪自杀。

译文:蜀杨仪已然杀掉魏延,自认为立有大功,应当代替诸葛亮执政。可是,诸葛亮生前另有秘密指令,认为杨仪胸襟狭隘而且性情急躁,意向是由蒋琬接任。杨仪到达成都后任中军师,没有统管的具体工作,只是悠闲而已。最初,杨仪侍奉昭烈帝刘备担任尚书职务,蒋琬当时只是尚书郎。后来,虽然两人都担任了丞相参军、长史的职务,但杨仪每次随诸葛亮行动,承担的任务比较繁重,自认为资历深于蒋琬,才干也超过蒋琬,于是抱怨愤恨之情显露于声色中,叹息怒斥之声发自心底。当时人们害怕他言炎话语没有约束,不敢和他来往。只有后军师费祎前去安慰问候他,杨仪对费祎发泄心中的怨恨,把前后经过如此如此地说了一遍,又对费祎说:“当初丞相刚刚去世之时,我如果率军投奔魏,为人处世怎会零落失意到这种地步?令人后悔,不可能再追回了!”费祎把他的话秘密上表,汉后主遂把杨仪免职贬为平民,流放到汉嘉郡。杨仪到达流放地点后,又上书进行诽谤,言辞激烈强硬,于是下令郡府逮捕杨仪,杨仪自杀。

一、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杨仪虽然能力出众,也被诸葛亮委以重任,但关键时刻,他没能主持大局,这与他的性格有关系,诸葛亮给他的评价是:胸襟狭隘而且性情急躁,其实是他没有感恩的心。职场中受重用的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懂得感恩,无论领导给予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职位,我们都应该感恩领导给了我们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这个平台不是理所当然给你的,领导给谁都是给,为什么要给你,那是因为领导对你的信任,就凭这个信任,我们就应该把自己的本职做好,在实际工作中回报领导的信任和关爱,并在工作中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如果认为自己工作能力出众,这个职位非已莫属,领导给自己是理所应当,如果有这种心理,领导会认为自己以后的决策部署在你这里并不一定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因为你有“主见”,工作思路并不一定完全的从领导那里以一贯之,对于这种心理,领导是十分的提防的,有这种心理的人不会得到领导的重用。

二、在工作生活中磨炼自己的性格。

前文中的魏延,本文中的杨仪,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自己性格中有致命的弱点,这个弱点就是太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真正把自己融入一个集体中。在一个团队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而只要与人打交道,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谦虚的心,不要觉得任何事情都理所应当,也不要觉得自己所认为的完全的正确,也不要有“道德”的洁癖。一个人一生能走多远,往往与这个人的性格底色有关系,有时我们职场遇到了瓶颈,往往原因也在于我们无法逾越这个性格上的致命弱点。世界并不完美,我们能做的就是学会适者生存,对规则,无论是明规则还是潜规则,都存在一颗敬畏的心,做事遵循规则,利用规则,如果遇到领导不赏识或不被重用,一定要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到处抱怨。

三、职场中的是是非非。

杨仪对自己没有被重用而开始抱怨愤恨,这就是典型的职场中不和谐因素,重用不重用在于领导的用人原则,轮不到个人来说三道四,对于这种情况,大部分人的做法是远离,因为如果听了杨仪这种是是非非的话,在杨仪那里不好表态,如果支持杨仪,那就是对抗领导,如果支持领导对说杨仪,那么就会得罪杨仪。大家这个时候选择远离杨仪,杨仪最大的感受是世态炎凉,自己落难了别人都不愿意靠近自己了。而这个时候费祎接近杨仪,让杨仪觉得患难见真情,费祎才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没成想最后就是费祎告发了自己。所以职场中远离自己的人并不一定是敌人,他们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在告诉你你做的不对,而与自己走的最近的人并不一定是真正的朋友,而有可能是背后捅刀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