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勿喷,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千禧年代的小学课本?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千禧年代的小学课本
以下内容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看到下面这图我才恍然大悟,怪不得曹作家经常去学校讲座(推销书),怪不得学校强制家长买曹作家的书,怪不得大家批评曹作家时我们的温教授会跳出来急眼。原来如此啊!原来一个是人教版语文教材的主编,另一个是总主编!
温教授之前说,不可能出现问题,审核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二三十人一起审核才通过,换言之,如果出问题不是出现在一人身上,而是一群人。
言归正传,我们继续翻看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今天读到了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课,课文题目是《卖火柴的小女孩》,相信很多人读过,不管是哪个教材,好像都有这篇文章,我小时候也读过,当时同学有一本安徒生童话集,羡慕死了,求了好久才借到。我们再次一起读读原文
作为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去分析,更多的会想到当时资产阶级下,贫苦民众的生活现状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无法满足,也会联想到白居易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童话故事去揭露社会的阴暗面,但是作为小学课本,学生应该不会认识那么深远。我想这篇文章能够进入小学语文教材,最大的可能就是想让11岁的孩子,通过这篇文章,能够感恩现在生活的美好,以及以后生活中要乐于助人。比如:平常不浪费粮食,不穿的旧衣服捐赠出去,书架上的书籍寄送给山区贫苦儿童等。这个在于老师的引导与教育,而不是仅限于课文本身小女孩的愿望。
对于文章本身而言,没有任何问题,非要吹毛求疵,那只能说插图人物不符合作者的意图,也不符合学生想要学到领悟的道理,不能体现作者当初看到的现实,一个现实画风,一个抽象美好画风
新版
旧版
这两组插画的对比,相信大家心里应该有了答案。我们看看原作者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