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金校尉是中国古代一个盗墓者的别称。据史书记载,摸金校尉起源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自于汉代陈琳所作《为袁绍檄豫州》。曹操为了弥补军饷的不足,设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军衔,专司盗墓取财,贴补军饷。也就应该能够理解考古界人士常称的“汉墓十室九空”的道理,也能体味出他们“汉墓考古靠运气”话语中的无奈。

然而,有一些争议指出:《为袁绍檄豫州》的背景是袁绍率军与曹操开战,为使师出有名,袁绍命陈琳写此檄文,目的就是要给曹操扣锅。虽然曹操并未坚决否认过自己派人掘墓充实饷军一事,但公然为此设置官职,大张旗鼓的去刨坟的说法,历史学家往往是不认可的。

历史上真的有摸金校尉吗(古代摸金校尉真的存在吗)(1)

正史只记载在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时设立过摸金校尉一职,《南史卷二·宋本纪中第二》记载:“帝少好读书,颇识古事,粗有文才,自造《孝武帝诔》及杂篇章,往往有辞采。以魏武有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乃置此二官,以建安王休仁、山阳王休祐 领之,其余事迹,分见诸列传。”其实发丘中郎将与摸金校尉只见于袁绍南攻曹操时,陈琳的讨曹檄文。当时献帝遭难逃回洛阳。曹操奉天子讨不臣,袁绍举兵向帝都,出师无名。所以这些曹操罪状里的官职不足采信。中郎是皇帝身边的人,哪有挖坟盗墓的再说挖谁的,汉朝皇帝的坟都被董卓给挖了。汉朝是最讲贤良中正的时代,当官都是以举荐,就是有这些事也是挖了就挖了,不会明目张胆设官职的。而陈琳后来也表示了这篇檄文是被袁绍所迫而写的。

历史上真的有摸金校尉吗(古代摸金校尉真的存在吗)(2)

关于摸金校尉的描述:曹操之时,摸金校尉乃从正规的军事编制。曹操之后,盗墓者皆各自为政,同行之间并无师徒之分,凡以摸金之法盗墓,均为摸金校尉。摸金校尉多以个人行动为主。要擅长找墓,掘开墓时,在墓室内要点上蜡烛,放在东南角方位,然后开始摸金。如果公鸡啼蜡烛熄灭了,财物必须放回原处,恭敬磕三个响头,空手回去。鸡鸣灯灭不摸金。墓室只准进一次,方不可再进。如果遇到同行,互相扶持,但由先来者先选取明(冥)器。

现代玄幻小说,如《鬼吹灯》对“摸金校尉”有所描写。摸金校尉们干活,他们每个人都佩戴着用穿山甲的爪子做成的护身符,这个既是护身符又是身份的象征。凡是掘开大墓,在墓室地宫里都要点上一只蜡烛,放在东南角方位。然后开棺摸金,死者最值钱的东西,往往都在身上带着,一些王侯以上的墓主,都是口中含珠,身覆金玉,胸前还有护心玉,手中抓有玉如意,甚至连肛门里都塞着宝石。这时候动手,不能损坏死者的遗骸,轻手轻脚的从头顶摸至脚底,最后必给死者留下一两样宝物,在此之间,如果东南角的蜡烛熄灭了,就必须把拿到手的财物原样放回,恭恭敬敬的磕三个头,按原路退回去。这样做的科学道理是防止墓里空气不好,蜡烛熄灭后退出墓穴,则保证人不为空气不好而中毒。 因为传说有些墓里是有鬼的,至于这些鬼为什么不入轮回,千百年中一直留在墓穴内,那就不好说了,很可能是他们舍不得生前的荣华富贵,死后还天天盯着自己的财宝,碰上这样舍命不舍财的主儿,也就别硬抢他的东西了。

历史上真的有摸金校尉吗(古代摸金校尉真的存在吗)(3)

摸金校尉口诀:发丘印,摸金符,搬山卸岭寻龙诀;

人点烛,鬼吹灯,堪舆倒斗觅星峰;

水银斑,养明器,龙楼宝殿去无数;

窨沉棺,青铜椁,八字不硬莫近前;

竖葬坑,匣子坟,搬山卸岭绕着走;

赤衣凶,笑面尸,鬼笑莫如听鬼哭。

其中的发丘、摸金、搬山、卸岭便指的的四大盗墓门派: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搬山道人和卸岭力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