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是晚清时期的“红顶商人”,他从一个穷困潦倒的小伙计,依靠着努力和智慧,仅仅数十年的时间,就变成了当时实力雄厚呼风唤雨的大富商。

胡雪岩的发迹之路,与他的为人处世之道是紧密相关的,他有很多独特的经商之道,到现在都能够被我们拿来学习吸收。

胡雪岩24条处世之道(冷灶热烧雪中送炭)(1)

胡雪岩,生于1823年,卒于1885年,他的家乡在安徽徽州,也就是晚清时期的“徽商”。

胡雪岩能够白手起家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无论做人办事,总是能切中要害,让人深感佩服。

关于他的经商故事有很多,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他刚举办“阜康钱庄”时和当时的“浙江藩司”麟桂之间的故事,看看他巧妙地把对麟桂的帮助变成了“雪中送炭”,进而使得对方“知恩图报”,对胡雪岩以后的钱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胡雪岩24条处世之道(冷灶热烧雪中送炭)(2)

当时,胡雪岩的阜康钱庄库刚创办没多久,就遇到了这样一件难办的事情:浙江藩司麟桂即将卸任,在此之前,他差人来向胡雪岩的钱庄,向请他们暂借两万两银子。

在此之前,胡雪岩虽然是对麟桂略有耳闻,但却几乎没有联系。而且,胡雪岩还听说,麟桂之所以来借银子,是因为他即将从浙江调任江宁(南京),所以,这次借钱的目的,很可能是为了填补他在浙江时的一些空缺。

可是对胡雪岩来说,此时的阜康刚刚创办,虽然是有创办时同行们送来的份子钱(既当时所说的“堆花”),但也仅只有四万两银子。这不禁让胡雪岩左右为难。

胡雪岩24条处世之道(冷灶热烧雪中送炭)(3)

如果借了,等他走了还不还钱,岂不是白白浪费?如果这两万两银子收不回来,对新成立的阜康来说是一大损失。就算是麟桂不赖这个账,但是他即将前往南京,山高路远,毕竟胡雪岩现在的身份也是一个堂堂的阜康钱庄掌柜,总不可能追去南京向麟桂要账去。

按照通常情况,别的钱庄掌柜遇到这样的事,大都会说几句空话就应付一下,基本就是“本小利薄,无力担此大任”之类的说辞,就把此事搪塞过去了。

但胡雪岩做事总是有长远打算,从不计较眼前得失。他的理念是:在人们有困难的时候帮忙解决问题,人们自然不会忘记。只要他的人还在,位置还在,何愁收不回来这些账目?

而且,胡雪岩特意找人了解了一番,得知麟桂不是那种欠债不还的人。现在他想调离,就是因为不想把他在任时的难题留给别人,所以急需这一笔银子来解决这个亏空问题。

胡雪岩24条处世之道(冷灶热烧雪中送炭)(4)

胡雪岩想明白后,当即决定“雪中送炭”,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他地对麟桂派来借银子的人说:“没问题,麟大人既然有困难,我自当鼎力相助。”

胡雪岩的承诺过于爽快,以至于让来人将信将疑,他确认胡雪岩没有戏弄他,于是问到:“那么,利息要多少呢?”

胡雪岩想了想,伸出一根手指。

来人看到胡雪岩伸了一根手指,不禁问道:“一分?”

“一厘足矣,此次帮助麟大人,如若我多要,我会于心不安,可如果少要,怕麟大人又以为我别有所图。”胡雪岩笑道,“所以,一厘不多不少正合适。”

来人听到胡雪岩这么说,对他甚为钦佩,他双手抱拳,对胡雪岩说道:“胡掌柜,说实话,像您如此爽快仗义之人,我还从未见到,我家大人虽然即将赴任南京,但藩台的印子还在手中,还是能放两个起身炮的,如果这里有能帮到您的,请尽管说。”

胡雪岩24条处世之道(冷灶热烧雪中送炭)(5)

看到来人这么说,胡雪岩心里想,果然没看错人,麟桂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如果此时再不提出要求,那就反而是不合常理了。

于是,他沉思了一会儿,回答说:“目前还想不到有何难处劳烦麟大人,不过将来麟大人到了任上,江宁那边和浙江在银子上的往来,还望麟达人指定由阜康来做,这样我的钱庄就能够周转,如此我就对麟大人感激不尽了。”

“胡掌柜,这是一件小事,我现在就能答应你。”

来人一走,胡雪岩立即从银行找到伙计,让他凑两万二两银子送给麟桂,帮他解决了燃眉之急。

果然,胡雪岩的这一决定马上就有了效果,麟桂没想到胡雪岩做事这么痛快。两人此前从未打过交道,胡雪岩却如此放心地把银子借给了他,这不禁让林贵从心里佩服胡雪岩的仗义豪爽。

胡雪岩24条处世之道(冷灶热烧雪中送炭)(6)

因此,他为了感谢胡雪岩帮忙解决难题,于是便“投桃报李”,特意给胡雪岩送了三份“大礼”。

一、奏请户部表彰“阜康钱庄”踊跃承销户部官票,特给予表扬,这样就好比是户部来给阜康背书,大大提高了阜康钱庄的声誉,一举在当地打响了招牌。

二、当时浙江支援江苏的部分银两,交由阜康来办,对阜康的业务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由于麟桂调任江苏,借此机会胡雪岩还能向江苏发展分店。

“帮人帮到要紧处”,胡雪岩这一个“烧冷灶”,不仅帮助了别人,还给胡雪岩带来了“仗义豪爽”的名声,为胡雪岩的生意带来了回报,可谓是一举两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