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网讯(陕西广播电视台《今日点击》记者 王勇 董超)针对山区贫困群众产业发展小而杂、小而弱和效率低下等难题,脱贫攻坚以来,安康市汉阴县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构建“镇园产业联盟”通过政府搭建起镇、村与农业园区企业产业的对接平台,把贫困群众嵌入到产业链中,形成园区、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增收,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汉滨区产业扶贫成果?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汉滨区产业扶贫成果(安康汉阴镇园产业联盟)

汉滨区产业扶贫成果

西部网讯(陕西广播电视台《今日点击》记者 王勇 董超)针对山区贫困群众产业发展小而杂、小而弱和效率低下等难题,脱贫攻坚以来,安康市汉阴县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构建“镇园产业联盟”。通过政府搭建起镇、村与农业园区企业产业的对接平台,把贫困群众嵌入到产业链中,形成园区、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增收。

凤堰古梯田位于汉阴县漩涡镇,是目前秦巴山区考古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梯田,也是我国北方第一个以自然山水为背景、以梯田为展品的开放式景区,如今,在美丽的景色里,村民们靠传统作务种出了富硒有机大米。

汉阴县漩涡镇东河村脱贫户冯厚财:“原先我们种的水稻卖到一斤一块二左右,现在能卖两块五。”

今年70岁的冯厚财是漩涡镇东河村的贫困户,以前自己也想过种水稻,但由于价格和销路问题,一直犹豫不定。两年前,自从汉阴县新鑫米业公司通过村上的合作社和他签了水稻订单生产合同后,他把自家的5亩田全部种上了水稻。

记者:“5亩水稻今年收入情况是个啥样子?”

冯厚财:“卖了一万多块钱,还有油菜,再加上儿子打工,总收入有5万多块钱。”

为了保证大米品质,合作社在与农户签订订单合同时,除了对收购价格作了约定外,对水稻的种子、肥料、生物农药等均约定由合作社提供,种植户不得擅自向田间投放禁用化学品。

汉阴县漩涡镇冯家堡子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冯苗:“我们合作社起到的作用,就是一手托两家,农户这边,我们为他们解决了种什么、怎么销售的问题,公司这边,我们为他们解决了生产基地的问题。”

截至目前,漩涡镇冯家堡子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和周边55户贫困户签订了订单生产合同,发展富硒有机水稻255亩。此外,为做大做强“凤堰古梯田”富硒大米品牌,汉阴县还按照“公司 合作社 贫困户”模式,整合全县10个镇13万亩粮油基地,投资2700万元,建设2.5万吨标准化富硒食品中心粮库。

汉阴县副县长孔德帅:“镇园产业联盟,就是通过我们政府,编制一套产业项目对接指南,搭建一个产业对接平台,来明确园区企业、贫困镇村和贫困群众各方的职责,所谓对接指南,就是由政府将园区产业的发展状况和产业发展计划,编制成册,所谓对接机制,就是由政府出台一系列的奖励扶持办法,来引导鼓励园区企业,贫困镇村的帮扶力量,进行有效对接,形成各方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双赢目标。”

吴新莲是观音河镇合心村村民,公公常年有病,孩子还在上学,年纪轻轻的夫妻俩不得不放弃外出务工的想法。以前虽然家里也种有玉米、烤烟,但一年下来收入也只有一万多元,而自从与汉阴县观音河镇畜牧养殖园区合作发展起生猪养殖后,她家的日子发生了根本改变。

汉阴县观音河镇合心村脱贫户吴新莲:“养了12头猪。”

记者:“这个一年下来收入是个啥情况?”

吴新莲:“一年收入下来也就3万多一点,思源公司免费给我们提供猪仔,思源公司到时候回收,给我们10块钱一斤,比市场上要高出一两块钱。”

汉阴县观音河镇畜牧养殖农业园区由汉阴思源养殖公司投资建设,按照“镇园产业联盟、村社承载、贫困户参与”的发展思路,畜牧养殖农业园区采取“公司 支部 合作社 贫困户”的模式,实行“四统一”,即公司统一垫付资金为社员提供鸡苗、猪仔和饲料;统一技术培训服务;统一保底价回收;统一对外市场销售。

汉阴县观音河镇畜牧养殖农业园区经理冉勇:“通过镇园联盟,壮大了我们园区基地,第二我们本身基地就有腊肉加工厂,货源不愁了,第三农民也增加了他的收入,得到了双赢。”

此外,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托管代养等方式带动,目前汉阴县观音河镇畜牧养殖农业园区先后与周边4个村200多户贫困户进行有效对接,实现户均年增收达3000元以上。

汉阴县农业园区办主任王亮:“镇园联盟,就是政府搭建平台,村社承载就是村集体合作社,农业园区,企业组织生产,贫困户参与就是贫困户纳入到合作社,使贫困户成为产业脱贫的受益人。”

汉阴县城关镇三元村地处凤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的腹地,这里溪流清澈、生态优美,土壤富含硒、锌等微量元素。尽管村民以前大多有种茶的习惯,但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茶产业发展始终难成气候。

汉阴县城关镇三元村脱贫户江素萍:“以前没有茶厂时在家也没活干,自从我们上边家建了茶厂以后,栽了些茶园。”

记者:“你自己有几亩茶园?”

江素萍:“自己有3亩茶园。”

记者:“这个一年收入有多少?”

江素萍:“3万多块钱。”

为了增加群众收入,汉阴县还提出“茶旅融合发展”的思路,通过山、水、园、林综合治理,打造生态观光园区。为此,江素萍他们还利用在茶厂打工的间隙,开办了农家乐,这样一来,一年营业时间即使只有两三个月,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记者:“你们家一年收入下来是多少钱?”

江素萍:“毛收入有个十三、四万。”

据了解,现在汉阴县凤凰山茶叶专业合作基地茶园面积已发展到600多亩,辐射带动周边茶园种植面积2000多亩,使当地60多户贫困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汉阴县凤凰山茶叶专业合作社大木坝园区经理徐春:“一种是务工,一种就是收购鲜叶,一种就是土地流转。”

截至目前,汉阴县已形成优质粮油、富硒茶叶、畜禽养殖、魔芋等八大类农业产业,有41家园区及59家经营主体与110个村建起了产业联盟,共成立专业合作社达405个,发展各类产业基地10.2多万亩,带动全县3501贫困户实现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汉阴县县长刘飞霞:“通过一本对接指南和一套市场对接机制,有效地把贫困户嵌入到产业扶贫的链条中,既消除了农民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的迷茫,也解决了园区企业基地往哪里扩展,原料从哪里供应的难题,实现了园区、企业发展和贫困户增收的双赢。”

汉阴县立足当地实际,推广实施“镇园产业联盟”,实现了市场、园区及贫困群众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这为全县脱贫摘帽、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的做法,也许值得其他地方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