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渐晚听风吟(夜半钟声到客船)(1)

苏州寒山寺

江水渐晚听风吟(夜半钟声到客船)(2)

苏州寒山寺

寒山寺太有名了。这座位于姑苏的禅宗临济祖庭,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初名“妙利普明塔院”。此寺名有些拗口,是否萧衍赐名?我查不出其何意。唐贞观(627~649)初,高僧寒山子来此缚茆起居。玄宗时有高僧希迁,在此创建伽蓝,以“寒山”为寺名。假如不出意外,寒山寺在“南朝四百八十寺”中,每日晨钟暮鼓、朝修晚祷,只会湮灭于“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水渐晚听风吟(夜半钟声到客船)(3)

苏州寒山寺张继塑像

江水渐晚听风吟(夜半钟声到客船)(4)

苏州寒山寺张继简介

就像滕王阁邂逅王勃、鹳雀楼遇见王之涣、黄鹤楼相逢崔颢、岳阳楼召唤范仲淹,寒山寺等来了这个落魄诗人。天宝间的高考尚未放榜,“安史之乱”爆发,他仕途渺茫,归乡乏资,困窘于枫桥客舟,忍不住吟诗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如无《枫桥夜泊》,张继只是掠过大唐天空的一只小小鸟。《新唐书》只说他襄州人也,生卒不详。

江水渐晚听风吟(夜半钟声到客船)(5)

苏州寒山寺

北宋太宗时,在此重建七级浮屠。仁宗时,那个迫害东坡的王珪,因张继诗,易封桥为枫桥;南宋高宗时即称枫桥寺。明洪武间,其寺尚为丛林。千百年来屡焚屡复,有五次、七次之说。民国时一片破败,香客稀少,住僧星散。其殿堂、僧房,抗战时沦为倭寇的仓库马厩,“文革”间则充作造反派逼供信的牢房。

江水渐晚听风吟(夜半钟声到客船)(6)

苏州寒山寺

寒山寺今多清代建筑,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廊及枫江楼、霜钟阁等。其建筑布局没有严格的中轴线,亦不追求左右均衡。山门前有石拱桥即江村桥,桥堍与山门间有黄墙为照壁。山门两旁古樟参天,墙内隐见飞檐翘角,“枫江”居右,“霜钟”居左,俱源于《枫桥夜泊》。徜徉其间,恍惚有带入感和穿越感。

江水渐晚听风吟(夜半钟声到客船)(7)

寒山拾得石刻画像

江水渐晚听风吟(夜半钟声到客船)(8)

寒山拾得石刻画像

相传寒山乃唐贞观间始丰(今浙江天台)人,长于词章,后人辑为《寒山子诗集》。拾得本是孤儿,打小与寒山为友。寒山与青山湾一女订亲,此女却与拾得早生爱意。寒山为成全拾得而出家修行,拾得得知真相后则寻寒山一起皈依佛门。

江水渐晚听风吟(夜半钟声到客船)(9)

寒山拾得石刻画像

江水渐晚听风吟(夜半钟声到客船)(10)

寒山拾得石刻画像

此传说真假莫辨,但二者有问答名句在佛教界和民间广为流传——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过十年后,你且看他!”

江水渐晚听风吟(夜半钟声到客船)(11)

寒山拾得石刻画像

江水渐晚听风吟(夜半钟声到客船)(12)

寒山拾得石刻画像

寺内有寒山、拾得石刻画像,出自清康乾间“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弟子、歙县布衣罗聘之手。但见寒山右手指地,谈笑风生;拾得袒胸露腹,欢愉静听。观其用笔,大胆粗率,线条酣畅。望之生动鲜活如有血肉,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江水渐晚听风吟(夜半钟声到客船)(13)

苏州寒山寺俞樾诗碑

自继诗出,历代书刻者不乏其人。《寒山寺志》说,首块诗碑出自北宋王珪,后因战乱,寺焚碑毁。明复修寺,文徵明书之,是为二碑。却又遭焚,掩迹于荒草瓦砾间。寺有碑廊嵌其残片,仅存“霜、啼、姑、苏”数字。1906年,江苏巡抚陈夔龙再次重修,感念其沧桑变迁,请俞樾书三碑。据说有与继同名的现代沧州书家,应画家吴湖帆约而书之,落笔翌日竟亡,是为四碑。俞樾乃俞平伯曾祖,现场所见三碑,据说亦为新仿。

江水渐晚听风吟(夜半钟声到客船)(14)

苏州寒山寺钟饰

江水渐晚听风吟(夜半钟声到客船)(15)

苏州寒山寺钟饰

钟楼位于藏经楼南侧,为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阁。寒山寺的“天下第一佛钟”为仿唐式古铜钟,高8.588米,裙边最大直径5.188米,总重108吨。钟面主体铭文《大乘妙法莲华经》共69800字,总共有铭文70094个字……据说每逢除夕,寒山寺必敲响这口古钟。钟声沉稳、徐缓、古拙而悠远,仿佛来自一千年前的祝福,却又承载了今人无限的希冀。

江水渐晚听风吟(夜半钟声到客船)(16)

苏州寒山寺

江水渐晚听风吟(夜半钟声到客船)(17)

姑苏即景

或许一场春雨,江南的风都柔了软了。我想屏蔽了所有的喧嚣与扰攘,夜半听钟,抑或钟下对弈听雨、煮酒观雪,听那钟声隐隐激荡于舷桨、风帆,让所有的浮躁与焦灼都在瞬间归于平淡和安宁。无论张继成就了寒山寺,还是寒山寺成就了张继,历史上有些谜无法破解、无须破解。我想,只有耐得孤独、守住寂寞,方能安之若素、心静如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