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华夏历史上下五千年,历经几度荣辱浮沉,几度兴衰盛亡。青山绿地来自于脚下的土壤,汪洋大海来自于每一条江河,中国今日的繁华盛世来自于革命先烈们前赴后继。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难当头,无人可全身而退。在这生死存亡之际,哪怕早已遁入空门的道士们亦选择了下山抗战,与国家共赴鸿蒙:回,则盛世来临;若不回,那便不回吧!

道士下山的特征(道士下山抗战 回)(1)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生而可欢,死又何惧?我若身死,只盼国生,我若身死,虽死犹荣。战争带给人们无尽的痛苦和灾难,百姓们过着惨无天日的生活,战士们在前线浴血奋战,人间犹如一道十恶不赦的修罗场,处处是硝烟,处处是死亡。

自古以来,这个世界便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落后便要挨打,那些勇往直前反法西斯的战士们,是民族的英雄,亦是世界的英雄。对和平的渴望和呼唤,是属于世界上最伟大的斗争。

在抗战中,有多少民族英雄为了国家牺牲性命?又有多少家庭失去他们的亲人?战争给人们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痛,亦让历史铭记了这些英雄战士。是他们结束了战争,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今日的和平,是他们阻止了中国走向毁灭。

道士下山的特征(道士下山抗战 回)(2)

爱国道士李圆通

李圆通,原名李药夫,于光绪四年在河北满城出生。李圆通家中世代从武。年少十八之时,亦曾从戎而去,力争报国之志。

恰逢清朝皇室满朝风雨,政权层层更迭,军阀混战,兵荒马乱,可谓乱世天下。李圆通无心混战,早已厌倦军阀政权。如此几番思虑之下,终是遁入空门,意欲青灯古佛为伴,了此残生。本自出家离尘世,更不贪人间华丽。这一去,便是几十年。

易县狼牙山棋盘坨道观内,便是李圆通平日里落脚之处。偷得浮生半日闲,清茶一盏也醉人。这山中几十年的光阴,大概是李圆通此生最为清闲自得的一段时间了。

道士下山的特征(道士下山抗战 回)(3)

满分住持,针灸高手

自遁入空门始,李圆通便开始潜心钻研针灸、推拿之术。白日里四处募化缘钱、修建寺庙,晚间迎着微弱的烛光,一心学习。对于狼牙山道场内香客们的到来,李圆通自始至终极尽心力,从未有半分怠慢。长久以往,狼牙山道场内香火更甚从前,闻名遐迩。

古语有言:“行同趋同,千里相从”。1910年6月,恰逢农历十五,李圆通按部就班在狼牙山山口朝天地拜神,恰逢张家口三官庙王永清住持路过此地,二人相谈甚欢,就此结缘。

此机缘下,李圆通入其门下拜其为师,赐名为“圆忠和尚”,为全真龙派第十九代亲传弟子。自此,李圆通正式入道教门宗。此后李圆通重修道堂,广纳弟子,桃李满天下,发展势力迅速壮大,极尽一时风光。

道士下山的特征(道士下山抗战 回)(4)

毅然下山,投入抗战

1937年7月7日,敌军以“一名士兵在华失踪”的借口公然侵华,炮轰宛平,这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卢沟桥事变”。自此时起,中国抗战全面爆发。日本军侵华的阴谋早已盘算多时。“卢沟桥事变”则是掀开了此序幕而已。

道士下山的特征(道士下山抗战 回)(5)

卢沟桥事变

日本军一入中国,便兵分两路,一线从东北向华北而来,一线从长江口向华东地区而去。而狼牙山道观所在的易县成为敌军大扫荡的首个目标。1941年,敌军三番两次向我军易县所在抗战根据地发起疯狂攻击,妄图将我军一网打尽,占领此地。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在中华民族如此生死存亡之际,李圆通带着道观中的徒弟们下了山,义无反顾地与战士们一起投入到这场保家卫国的斗争中去。

小徒弟望着李圆通下山抗战的背影,不禁问道:“师父,您几时才能回来呢?”他回答:“回,则盛世来临;若不回,那便不回吧!”

道士下山的特征(道士下山抗战 回)(6)

以家为家,以国为国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五千年的风霜雨雪成就了今日的中国,一次次的生死危难如飓风般扫过华夏民族,但却从未使我们倒下。在这穷困潦倒之际,华夏民族的脊梁们撑起了家国百姓的一片天,千百年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在风雨中前行。

李圆通本因厌倦战争而遁入空门,一心修行的李圆通从未想过自己会再入沙场。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即便知道结果虽然可能会不尽人意,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前行,坚持直到最后。再入战场,是为了共赴国难。

曾经有无数个人问过李圆通:“作为道士,修行讲经才是你的责任,为什么会想要上战场杀敌呢?”他说:“中国盛世,安心修行。乱世之中,匹夫有责。”

道士下山的特征(道士下山抗战 回)(7)

英勇无畏,抢救狼牙山壮士

1941年,日本军向我军晋察冀根据地疯狂进犯。李圆通在当地协助部队勘察地形,构筑防御体系。此时,部队七连负责在狼牙山一带游击作战。为了掩护六连转移群众的艰难任务,七连以身犯险,集中火力将敌军的目标转移到自己身上。

敌军愈追愈紧,为了队友和民众的安全,七连战士决定诱敌深入,将敌军引诱至狼牙山棋盘陀悬崖绝壁之上。带着必死的决心,七连的五位战士向敌人扔下了一颗手榴弹,而后纵身跳下深谷。

许是命运眷顾,其中两位战士被半山腰树枝挂住,幸亏被李圆通及时发现得到及时抢救,因而保全了性命。而后《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很快便传遍了全国上下。

道士下山的特征(道士下山抗战 回)(8)

道友殉难,云游四方

1943年,我军对日本军进行反击,双方两败俱伤,伤亡惨重。日本军孤注一掷,狼牙山道观被日本军放火付之一炬,原本留在山上的道士们通通被赶尽杀绝。恰逢李圆通下山为我军传递情报,才幸免于难躲过一劫。

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如今只见栖身二十多年的道观一夜之间化为灰烬,志同道合多年的道友葬身火海,李圆通无助地跪在废墟面前,不禁泣不成声。“万恶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抢我家园,杀我同胞,如此不共戴天之仇,来日必报!”

李圆通含泪将道友们的尸体埋在狼牙山下。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一切琐事料理妥当后,李圆通便孤身一人离开了狼牙山,而后云游四海。

此前本是一人而来,如今亦是一人而去。这片土地曾经留给李圆通太多的眷念与回忆,而今只剩下一片伤痕累累,残垣断壁。

道士下山的特征(道士下山抗战 回)(9)

结语

1956年,李圆通已年近耄耋之年。几十年来日复一日的修炼及努力,李圆通的医术更是炉火纯青之至,寻其看病之人络绎不绝。不久之后,李道长德高望重的名声便妇孺皆知,不论老少,皆尊称其一声“李爷”。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国内乱世之时,李圆通为避难而隐遁空门。国家危难之际,却依然带领弟子下山抗战。如此决绝的话语,是英勇无畏的勇气,亦是与国家共存亡的坚定。

李圆通忧国忘家的楚囊之情,毅然决然的信念,虽为道士,却是一个值得中华民族永远铭记的抗战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