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什么事情总是很担心(如果一直担心就不用担心)(1)

这两天,关于桥水基金官宣了 Ray Dalio移交控制权的事,多少也算是一个热点了。

Ray,不再有最终决定权

某种意义上,这个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公司,算是完成了从创始人到职业经理人的权利转换。

作为创始人的Ray Dalio,在桥水的贡献和价值自然是无可抹灭的。

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在桥水的官网,一会还会继续有这么一个醒目的模块讲述他的故事。

桥水的未来大概率可以用以前Ray Dalio自己说过的话来形容,应该是再贴切不过的。

即使桥水没了我,我依旧觉得它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不管什么事情总是很担心(如果一直担心就不用担心)(2)

对于Ray Dalio的精彩事迹,我就不多累赘了,网上一大堆。

对于他,个人非常推荐大家去看下他的《原则》这本书。当然他还有一些公开的演讲之类的也都很不错,比如如何建议一个能够获得最佳决策的公司等。

不少观点,可以让你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其实,对于这种有一定“成功”经验的企业家发布的思考,一般都较为务实、且有不少干活(传记类除外)。

虽然现实情况,可能比他们描述的要更为复杂,不一定可以简单套用。

但其中蕴含的一些底层逻辑,多少还是适用的。

大致这个底层逻辑,就是书里描述的“原则”。

而这些“原则”很多时候都是需要你自己犯错了、经历了,才能统计出来的。

不管什么事情总是很担心(如果一直担心就不用担心)(3)

一、

今年5月14日的时候,有1个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主题是:动荡中的2022——全球与中国经济及政策展望。

当时,这个论坛邀请了Ray Dalio发表了演讲(不断变化的世界秩序),还有一些对应的问答实录。

具体内容,网上应该都有能搜索到。

我稍微摘录一些内容,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1.当下的环境

关于当下的世界环境,有3个趋势的描述。

A.非常巨大的债务伴随巨大规模的债务货币化;

B.既有利益群体的巨大内部冲突;

C.大国的崛起,带来的世界秩序被挑战;

而对这个环境的评价是非常高风险!

2.未来的趋势

贸易上的争端到科技上的竞争,再到地缘政治影响力的竞争,竞争是不断激化。

最终是否形成跨越竞争的真实冲突,比如俄乌这样,可能性是会存在的。

无论是在彼时还是当下,国内与国外,还是一个类似囚徒困境的局面。

最后是合作共赢,还是两败俱伤,委实不好受。

还是以俄乌为例,俄罗斯会输吗?

如果冲突没有上升且质变,那答案就是一定是俄罗斯“赢”。

不过,上述内容跟大部分个人其实没多少直接关系,大致也就是个“谈资”。

但是,这个演讲中其实还提到了一个Ray Dalio的原则。

如果一直担心就不用担心,如果总是不担心就需要担心。

因为如果你一直担心,是能够保护自己不受担心的事情的影响。

对于桥水这种全球性的对冲基金来说,世界的局势变化对于他们手里“收益”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最终,几个主体间未来会如何,也不是他们能单方面决定的。

无论是从历史借鉴也好,还是当下的推演,最终研究的目的还是希望可以以一些方式或视角去预测。

不管什么事情总是很担心(如果一直担心就不用担心)(4)

二、

放到当下去看,不少事件其实也是这个逻辑。

不少朋友担心民营银行的风险,固然是没毛病的。

但是,听到任何某个民营银行的“消息”,第一反应就是想跑路,就有点夸张了。

群里消息先不说,基本我的每篇文章下面,都或多或少会有几条类似的信息。

不管什么事情总是很担心(如果一直担心就不用担心)(5)

好几次,也在反思。

是不是咱们的内容表达有欠妥的地方?

可是,翻看了半天,关键是没有啊...

每次行文,也都尽量不要去无病呻吟,也别无脑的吹捧。

不管什么事情总是很担心(如果一直担心就不用担心)(6)

存款!朋友们!这是存款!

没必要把自己搞成惊弓之鸟。

套用下上一部分Ray Dalio分享的“原则”。

保持必要的“担心”是需要的,因为我们是希望保护自己。

保护自己目的是希望不要被所担心的事影响。

因噎废食,大可不必。

不管什么事情总是很担心(如果一直担心就不用担心)(7)

三、

昨天聊到的银行“恶意行为”,其实还有一半没说。

银行内部员工的“犯罪”、“违规”,储户几乎是无法分辨的。

业务过程中的“程序正义”,大部分情况下是既防君子又防小人,但极少数情况则会失效。

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规避银行业务过程中的“风险”,则会相对简单很多。

举个常见的例子,储蓄卡密的保管、身份证件原件的不离身、文件签署内容的核对等,基本就能规避几乎所有的问题。

什么存单手写利率、存款产品不可查等...多少都是有猫腻的。

所以,也不要随便就轻信银行的人工作人员。

适当的“担心”,还是有必要的

但是,话也不能说这么满,有心算无心。

实际上也是无法从根本上规避这些风险的。

河南村镇事件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

所以,有时候某种程度上,还是希望“某些银行”的产品可以在阳光下适当展示。

经历一些公众及JG的考量,那怕产品下架,多少也代表其受到关注。

比如,ZX其实就被暴了多次...同时也被整改了多次...

风险系数,多少小了不少。

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