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司母戊鼎又叫后母戊鼎(原来司母戊鼎)(1)

我们当年学的历史课本上,有一个“司母戊大方鼎”,无论名字还是图画,都已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但从2011年开始,媒体上却有了“后母戊鼎”之说——2011年3月6日,央视《新闻30分》主持人在播报新闻时,将“司母戊鼎”读成“后母戊鼎”,引发了不少观众和网友的质疑。那么,“司母戊鼎”和“后母戊鼎”哪一个称呼更正确呢?这还要从“后”字的本义说起。

当“后”字与人扯上关系时,我们立即会想到“皇后”“皇太后”等与女人有关的词语。但在上古时代,“后”字却代表男性,是权力的化身,是帝王的象征,是天子的称号。《说文》曰:“后,继君体也。像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发号者,君后也。”《国语·周语》:“昔我先世后稷。”《书·泰誓》:“元后作民父母。”《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夏后皋之墓也。”等等,这里的“后”都是指君主。我们常说的后羿,就是一个名字叫“羿”的君王。

但“后”字,字义相当于“伟大、了不起、受人尊敬”。“皇天后土”的“皇”是明亮有光泽之意,“后”与“皇”是近义字,即“崇高有威望”。所以如果释成“后母戊”,意思大致可以理解为将此鼎献给“敬爱的母亲戊”,较于“司母戊”,意思似乎更贴切一些。著名专家朱凤翰先生说三个字释成“司母戊”尽管从文字的字形上看没有问题,但字义上则显然释成“后母戊”更好一些。

所以,2011年3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就将馆藏青铜国宝“司母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了,这让其终于恢复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为什么司母戊鼎又叫后母戊鼎(原来司母戊鼎)(2)

[欢迎关注:微信平台“讲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