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张之洞相信很多人都有所了解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同时也是历经四朝的元老级人物历史上,在他身上曾发生过一件传奇的事情,因为一个奏折被从翰林院一路升迁,成为了朝中数一数二的大臣,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说来话长,这件事还要从沙俄侵占伊犁说起,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晚清中兴四大名臣谁的地位最高?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谁的地位最高
清朝的张之洞相信很多人都有所了解。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同时也是历经四朝的元老级人物。历史上,在他身上曾发生过一件传奇的事情,因为一个奏折被从翰林院一路升迁,成为了朝中数一数二的大臣,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说来话长,这件事还要从沙俄侵占伊犁说起
一八七九年,沙俄侵占伊犁,在慈禧和大臣的推举下史完颜崇厚称为大使,带领部分官员前去交涉,谁知带着大家的希望去,回来的时候却让人很是失望。沙俄虽然嘴上说是伊犁归还清朝,但是在他的周围很多清朝领土被割让。此时的慈禧很是气愤,为了寻找对策,慈禧明有才之人皆可上书。
此时,刚好在翰林院的张之洞听到此事后,立马上书慈禧,并给与了两个比较关键的方法,其一,之前与沙俄签订的协议必须作废,其二,立马筹措军费,集结军队,用武力震慑沙俄只野心,从而重新商议。张之洞在慈禧面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分析的头头是道。结果立马给他加官进爵。
慈禧此时看到张之洞,立马认定此人大有前途,认为张之洞虽然乃一介文官,但是其心胸和眼光足够宽广和长远。随后的一系列国家大事,慈禧都会询问张之洞的意见,而后来又一次的建议,让张之洞不光在慈禧眼中,在文武大臣心中也是更加被看重。
在面对清朝内忧外患的时候,老佛爷要采纳大家的意见,这个时候张之洞又第一个跳出来。对着当下的官吏和朝廷现状就进行了一通分析和梳理。俗话说,打鼓听音敲锣听声。他的这个奏折正中了老佛爷下怀。老佛爷正在想这事呢,也急需有这么一个人出面点明,还真是想啥来啥。不过,老佛爷不知道的是,为了等待这个机会,张早已提前做足了功课。
老佛爷还真按照这道奏折上的建议去做了,张之洞此举看起来有利有弊,实则不然。第一,这样的举动为他的仕途打开了任督二脉。从此以后他将进入真正的朝臣行列。第二,他弹劾的官员,或者是恰好有离退之意,弹劾也是一种成全。又或者是正人君子,即使被贬也不屑于回击。他并没有受到任何的打击报复,反而从中受益,与几个肱骨之臣成为莫逆。
老佛爷从这件事上还真就喜欢上了张之洞。尤其是,她需要这样的一个人来帮助她,帮助她实现一些想法。老佛爷发现,张之洞极其像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曾国藩。道光皇帝慧眼识珠,重用曾国藩。曾国藩不负厚望,在清查国库,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兴办洋务实业等有着不可估量的功劳。但是,曾国藩在为朝廷立功的同时,也给慈禧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隐患:在朝廷大员中、在各省督抚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来自曾国藩所领导的湘系,和他的门生李鸿章所领导的淮系。如果任这两派势力无限制地发展,那么朝廷和慈禧的政权就很有可能旁落他人之手!
老佛爷想继续坐稳江山,就必须得找出这样一个能干的人。而张的出现,恰好符合了她所有的条件。
老佛爷能够走到今天也确实不是一般人,不仅手段毒辣,也有慧眼识人的真本领。她看出来,张虽是文人,却有着常人不能及的胸襟和气度。只要给他机会和权力,不消多少时日,便可成为栋梁之才。关键是,张办的事,每一桩每一件都办到了老佛爷的心坎上。这样的人,此时不用还待何时?
老佛爷终于在光绪七年里正式启用张了。一夜之间,张从四品的翰林院侍讲学士,直接升为从二品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
被雪藏多年的张简直是一步登天,这样的升迁是奇迹,也是必然。张一直以卧薪尝胆的姿势蛰伏,历练,从不曾放弃希望。人一旦地位改变了,生活境遇也随之改变。满朝文武都开始来亲近张。更有的地方大着胆子抛出了橄榄枝,邀请他入伙。但浅水岂能困住大龙?张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于是婉言拒绝。
果然,没多久,他就接到了任命,出任山西巡抚。这下他从虚职变成了实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肱骨之臣,封疆大吏。为了这一天,张等了二十年,酝酿了二十年。如今梦想终于实现,他也该大展身手了。
当然,他也深知,自己有今天,也离不开李鸿藻、醇亲王等等的扶持与帮助,他们是张的贵人。接下来,新的问题出现了,山西的现状不容乐观,无论政治方面还是民生方面,张能够担此重任吗?
答案是肯定的,在没有渠道山西之前,他也早有耳闻,山西各地的朝廷官员风气败坏,民不乐生,所以他早有了应对之策。上任后,大力处置各地贪污腐败,兴办教育和洋务,重用有能力的官员。在他强有力的手段下,山西一片兴兴向荣情的景象。
但是由于朝廷的昏庸,慈禧的无能,这位一心想振兴清朝的老陈也是无力回天。光绪帝暴毙后,慈禧也跟着走了。而此时,日本窥视的脚步正在一步步的蚕食东北,面对这些,张之洞仍然出谋划策,可惜的是,他所忠心的清王朝早已经千疮百孔。
一九零九年,盛夏刚过完,张之洞便一病不起。当时的摄政王听说后亲自前去探望,在生命即将结束时候,仍然跟他探讨强国安民之策,但是自大的摄政王只是一句:我们还有很多军队,不怕。把张之洞所有的言语都打断了,他似乎在这一刻看清的真相,硬是把想说的话憋会心里。不日后,便病逝。
一个在临死前的大臣仍然不忘记关心国家,可是却让他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了,或许在他生命最后一刻,他才明白,自己再怎么做,怎么说,也挽回不了一个腐朽的王朝,腐朽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