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益闫妮主演的新剧《装台》,要是不看剧,估计很多人都有点懵:“妆台”倒是听说过,可“装台”是啥意思?
先抛开剧情,说演员,张嘉益和闫妮,这一对西安老乡,就跟沈腾和马丽这对东北老乡差不多,虽然各自有家庭,可在不少观众眼里,那就是最天造地设老夫老妻的一对,只要他们合作了,那可真是,演啥都爱看。
真的,我就是张嘉益和闫妮的铁杆cp粉!
两个人演戏,不论是肢体动作,还是神态、语气,都好像是真的在一块儿过日子的老夫老妻,就有一种说不上来的,舒坦!
而且《装台》里还有一个老熟人孙浩,从《一仆二主》里跟着过来的,真是分外亲切!
尤其是,《装台》这部剧,讲的就是西安的故事。
装台,就是给舞台装设备,搭台、架灯、布光什么的,正所谓“搭台唱戏”,要先搭台了,唱戏的才会有舞台。
其实所有舞台演出都不能缺少这一部分,但是很少会有人关注做这些事情的人,因为在大多数人看来,相比台前的演员和幕后的导演等等,他们算不上是“文艺工作者”,更多的是一种体力工作者。
《装台》里,张嘉益演的刁顺子,就是一个组织了一群农民工给戏院装台的人。
但在“装台”的人看来,他们做的事情,跟“搭台”可不能混为一谈,因为,装台还是跟艺术沾边的活计,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做的。
陕西最有特色的地方戏是什么?
秦腔啊!
所以这个装台班子,主要就是给秦腔团装台。
所以这部剧最主要的,可不是张嘉益和闫妮这对老夫老妻隔三差五地“生活”一次,而是,借着这人间百态长画卷,来展示充满烟火气的古城西安的模样。
简而言之,就是一部热气腾腾的西安宣传片。
就看剧里拍的那些美食,谁不馋得流口水?
敢情是“舌尖上的西安”啊?
又是肉夹馍又是锅盔又是羊肉泡馍又是油泼面……
还知道了一个以前没听说过的“辣子蒜羊血”,下次去西安可一定得尝试一下!
西安人民真幸福,满大街都是各种各样的美食,那油辣子一泼,看着就让人有食欲。
但在这片历史悠久的黄土地上,若说只有美食,那可就太肤浅了,文化传承,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也是《装台》这部剧的切入点,借着讲装台的故事,来讲“秦腔”。
其实关于戏曲的传承,我自己也经常会想这个问题。
我妈最喜欢黄梅戏,小时候经常听她哼哼;我外婆没啥文化,一般电视剧都看不懂,但只有中央台的戏曲频道她能一直看下去。老一代人,他们是真的喜欢看戏听戏。
可是,大部分年轻人看不懂也听不懂。
听台上那些画得看不出本来面貌的人,咿咿呀呀地唱着根本听不懂的调子,哪儿比得上看肥皂剧有意思呢?
如今的戏曲,境地尴尬,连如何传承,都成了一个问题。
剧中的秦腔,也是如此。
秦腔团的团长瞿团,其实本来也是一个搞艺术的,阴差阳错却做了行政工作,操持着全团上下的生计,没钱,犯愁,没人看,也犯愁。
可秦腔本身,是美的。
相信即便再不了解秦腔的人,在看那段《人面桃花》的时候,也像现场的观众一样,从一开始麻木地跟着铁主任笑,到最后由衷地忍不住鼓掌,赞叹,不知不觉的,眼泪就掉下来。
真的好听,真的动人。
相比很多其他传统戏曲,秦腔已经算是幸运的了,因为,早些年,因为贾平凹那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小说《秦腔》,很多人都知道了“秦腔”,如今,同样又是这部茅盾文学奖作品改编的电视剧《装台》,又让人知道了秦腔之美。
贾平凹就是陕西人,写《装台》的陈彦,也是陕西人。
再往前,还有写《白鹿原》的陈忠实,写《平凡的世界》的路遥,都是陕西人。
他们在这里长大,然后又把这里的故事写出来,讲给更多的人听。
甚至还有导演张艺谋,也是陕西人,拍过那么多黄土地的故事,以至于,就算《红高粱》其实是山东人莫言写的山东人的故事,电影看起来,也好像是陕北高原的故事。
三秦大地上,从古至今,有过太多太多的文化名人了。
他们从这片黄土地上汲取着营养,又反过来回馈这片黄土地。
还有张嘉益和闫妮,文学作品的呈现,少不了像他们这样有演技的原汁原味的本土演员。
闫妮,大家最早认识她,就是通过那部《武林外传》,操着一口陕西话的老板娘,似乎也是从那时候开始,陕西话开始“流行”起来,不管哪个地方的人,都喜欢来句“额滴个神啊”,多欢快呀!
今年国庆档,她还在《我和我的家乡》里又演了一次陕西人,上演了一出“回乡之路”。
张嘉益呢,前两年就已经演过《白鹿原》了,他那种瓮声瓮气的腔调,似乎天然地就与关中大地相称。
他们两个,都是西安人,如今在《装台》这部剧里,演着地道的家乡故事,他们演着亲切,观众看着也亲切。
别提陕西人,我一个外地人,听他们讲着陕西方言,都感觉有点土又有点暖,我现在都说话都忍不住西安腔了:美得很!好着呢!弄啥嘞?羞先人呢!
甚至,真情实感地羡慕起陕西人来。
真好,有肉夹馍这样的美食,有秦腔这样的文化,还有张嘉益闫妮这样的文艺工作者,把这些文化与美食推广给全国人民看。
虽然曾经去过陕西,可是看了这部剧,又忍不住想再去一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