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吴乘权看完的感悟 古文观止王孙满对楚子(1)

读《古文观止》,品文言之美。吸古今之精华,学人生之智慧。

今天为大家带来第二十篇——《王孙满对楚子》。

此文选自《左传》,记录了楚庄王和王孙满的一次非常有历史意义的对话,成语“问鼎中原”就是出自本文。这是周王朝自平王东迁之后,经历的第一次“至暗时刻”,楚庄王不仅陈兵洛邑以武力威胁周天子,还“大逆不道”地询问“九鼎之轻重”。如果此次危机处理不好,周天子的地位将会一落千丈,华夏大地很可能会提前进入战国时代。在此危难之时,本文主人公王孙满临危受命,用其不出世的睿智与才华,暂时保住了中原正统的“颜面”。

抛开国家大事不谈,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能遇到“问鼎中原”式的挑战或者威胁,在遇到此类困难之时,王孙满的做法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希望大家在读罢此文之后,能获得些许启发,直面“来犯之敌”。

古文观止吴乘权看完的感悟 古文观止王孙满对楚子(2)

以下是读书分享:

【原文1】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

【白话1】

楚庄王讨伐陆浑戎人,于是把军队带到洛水边上,并在周朝边境上摆列阵势。周定王派王孙满前往慰劳楚庄王。

倒霉的陆浑戎人

本文记录的事件,发生在公元前606年,在这一年中,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

晋灵公与赵盾的矛盾刚刚平息,以“赵盾弑其君”结束,赵盾把晋襄公的弟弟黑臀从周地接回来,在这一年立为晋成公。

在这个晋国动荡不安的时刻,雄韬武略的楚庄王自然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于是,他决定采取军事行动去削弱一下晋国。按照正常经验,楚国北上削弱晋国,要么就是打郑国,要么就是打陈国,为什么这次会选择消灭一支戎人呢?这就不得不从陆浑戎人的发展经历去找答案了。

古文观止吴乘权看完的感悟 古文观止王孙满对楚子(3)

陆浑戎人,最早是西北游牧部族,生活在甘肃一带,本来是秦国的老冤家。即使是后来秦国强大了,陆浑戎人也像是打不死的小强,让秦国不厌其烦。后来,公元前645年,秦晋韩原之战爆发,秦国挟大胜之威强制将陆浑戎人迁徙到了晋国境内。

没成想,晋国搞民族大融合的本事奇强,从此陆浑戎人变成了晋国的附庸,成为了晋国一股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就连后来秦晋崤之战也有他们的身影。《古文观止》中第二十四篇《驹支不屈于晋》讲述的就是晋国和陆浑戎人的故事,文章中记载:

秦人窃与郑盟而舍戍焉,于是乎有殽之师。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

后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晋国不再给陆浑戎人一线战斗任务了,转而让他们去洛阳守护周天子。而且粮草军需也不按时供应,明摆着就是要放弃他们了属于是。

古文观止吴乘权看完的感悟 古文观止王孙满对楚子(4)

这些情况,楚庄王自然也是知道的。同时,在洛阳方面又传来了新消息,周匡王死了,他弟弟周定王刚刚继位。于是,楚庄王就决定去洛阳讨伐陆浑戎人,来个一箭三雕之策。一者,可以削弱晋国的军事力量。二者,削弱晋国的国际声望,因为不管怎么说,陆浑戎人也是你晋国的小弟,眼睁睁看着小弟被人打死却不管,这让其他小弟怎么想?三者,到洛阳给周天子,同时也给天下诸侯们秀一下肌肉,展示一下自己的军事实力,震慑他们一下。

可怜的陆浑戎人就这样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楚庄王的刀下之魂。

慌张的周定王

楚庄王讨伐陆浑戎人的事情十分顺利,第一个战略目的非常轻松地就达到了。紧接着,他就把军队开到了洛阳城下。一生唯唯诺诺,此时又是刚刚继位的周定王哪见过这个阵势,文中的一个“劳”字,就将周定王的慌张展露无疑。何为“劳”,就是“犒劳”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想着去犒劳,讨好一个强势的诸侯,其弱势已经不言而喻了。但天子就是天子,在慌张之中,他想起了一个人——王孙满。

古文观止吴乘权看完的感悟 古文观止王孙满对楚子(5)

王孙满,一个名满天下的少年天才,他在年少之时,做过这么一件事:

三十三年春,秦兵遂东,更晋地,过周北门。周王孙满曰:“秦师无礼,不败何待!”

当在别的孩子还在童言无忌之时,他就已经可以准确预测了秦晋崤之战的结果了。大家可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事情,就比如说现在,各位历史或者军事票友,能准确预测俄乌战争的结果吗?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不能。在《骞叔哭师》一文中,骞叔因准确预测了秦军的结果,被后人觉得他料事如神。王孙满的能力,我觉得大抵也是差不多的。

二十年后,王孙满已经成为了周朝大夫,栋梁之臣。周定王决定将与楚国交涉的坚决任务交给这位天才,希望他能不负众望,带给国家安宁。

古文观止吴乘权看完的感悟 古文观止王孙满对楚子(6)

【原文2】

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白话2】

楚庄王问起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王朝的兴亡)在于德政,而不在于鼎的大小轻重。当初夏朝施行德政,远方各地把他们那里的奇异之物绘制成图,九州的长官也都把金属品贡献出来,大禹把这些金属品做成九鼎,上面铸出各种奇物的图像,所有的奇物都铸在上边,让百姓知道鬼神与奸邪。所以,那时百姓进入川泽山林,不会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山川木石的妖怪,人们也不会遇到。因而能够使上下和谐,以承受上天的福佑。

一道送命题

双方会晤之后,一点也不来虚的,楚庄王上来直接就问了一个从前谁也不敢问的事情:“九鼎有多大,重不重啊?”这里面隐含的意思,是个人都能听懂,那就是楚国想要取代周王朝,成为天下共主。

古文观止吴乘权看完的感悟 古文观止王孙满对楚子(7)

这个事情,搁一般人的话估计就蒙了。因为在那个时代,虽然说是礼乐崩坏了,但大家还是要讲体面的,很多事情有忌讳,不能放到明面上来说。像楚庄王这种将“大逆不道”之言几乎直抒胸臆地表达出来,是亘古未有的事情。这不仅表达了对周王朝赤裸裸的轻视,也挑战着所谓中原正统的底线。

站在王孙满的角度上想,你会发现,这简直就是个送命题。一来,你既不能直接回答鼎的大小轻重,因为这个问题本来就不是诸侯该问的, 一旦回答了,就代表着所有人都能问,这也就意味着,周天子和诸侯没区别了,这会大大降低周天子的威严。而且这个问题是一个陷阱,人家后面还有话呢,比如说:“这鼎上都有啥东西啊?”“把鼎拿出来我看看行不行?”等等。

古文观止吴乘权看完的感悟 古文观止王孙满对楚子(8)

二来,你还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因为你回避了,就证明你怕了,你心虚了,周天子怎么可能对一个子爵心虚?况且,当时的情况是,人家已经把军队开到洛阳城下了,一旦让人家发现你心虚害怕了,人家把军队开到皇宫门口你怎么办?现在晋国自顾不暇,其他诸侯都在骑着墙观望中,周天子自己要是再怂了,那以后可真就混不下去了,这天下指不定会乱成什么样呢。

面对如此紧急的时刻,王孙满的大脑开始了高速运转,不久,他想到了解决办法。

为什么是楚庄王?

大家有没有想过,“问鼎中原”这个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在楚庄王身上?因为按照主流的说法,“春秋五霸”是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在时间线上,楚庄王出现最晚,为什么前四个人没干,就楚庄王干了呢?

古文观止吴乘权看完的感悟 古文观止王孙满对楚子(9)

有些人会说了,因为前四个都是中原正统,都打着“尊王攘夷”的称号称霸,周天子是他们“称霸”的合法性来源,动摇周天子的地位就是自掘坟墓。这是个原因没错,但按照常理来讲,楚国也可以沿用前四位的老路子,为什么就要干这么标新立异的事情呢?归根结底,还是楚国民族起源的问题。

《史记》在楚世家中记载:

其後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

这虽然是在楚世家的开头,但却是一句总结性陈词,楚国一直在加入中原正统文化,和逃离中原文化束缚之间游离。

楚人的历史非常悠久,传说他们是五帝中的第二位帝颛顼的后裔,但是一直发展得不太好。商代夏,周代商之时,楚人的祖先都受到了牵连,不是被灭,就是被打散。到了周成王之时,因为在平息“三监之乱”中出了力,最终才勉强被封了个子爵。从此开启了楚国的创业旅程。

古文观止吴乘权看完的感悟 古文观止王孙满对楚子(10)

因为这种“不公平”待遇,楚国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叛逆”的性格,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品质。开局条件不好,没关系,我自己慢慢发展,他们融合了当地的楚蛮等民族,逐渐发展壮大,并摸索出了一套有别于中原的文化体系。没过多长时间,楚国就开始不听话了。

在西周初期,周昭王就领兵南征并死在了南方。到了周夷王时期,就开始明确表示:

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基本上算是自己过自己的了。但是大有大的难处,随着楚国内部势力的不断增多,内乱加剧,国力虚弱,楚国怕中原诸侯的讨伐,又开始尊周天子为天下共主,试图让中原王朝接纳他们。

然而,随着平王东迁,晋国曲沃之乱等历史大事件的发生,中原王朝自己先乱起来了。而楚国自己也平息了自己的内乱,他们励精图治,筚路褴褛,逐渐发展成了南方的庞然大物。等中原王朝缓过神来,他们意识必须要遏制一下楚国了,于是周天子在江汉平原分封了“江汉诸姬”,挡住楚国。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一生都在以挡住楚国北上为己任,进而成就霸业。

然而即使做了这么多努力,还是没挡住楚国。

古文观止吴乘权看完的感悟 古文观止王孙满对楚子(11)

楚国一步一步地吞噬江汉平原的小国,在公元前704年征伐随国,楚国国君熊通再一次明确表示:

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这意思就是想请随国国君代替自己向周天子求一个封号,但是周天子没同意。这时候,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楚国还是很想融入华夏大家庭的,但是中原王朝似乎就从来没看得起楚国。

既然周天子不同意,那好,我就自立为王!于是,周朝的第一个诸侯王,楚武王诞生了。这个谥号也很有意思,完全是对标周朝的开国先祖。

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早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今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

面对这种情况,周天子想管,但他管不了。其他诸侯觉得无非就是一个自封“齐天大圣”的事,无所谓。

然后的故事大家就都熟悉了,楚国的实力一直在不断壮大,不断地北上消灭诸侯,于是,就有了这次“问鼎中原”。

古文观止吴乘权看完的感悟 古文观止王孙满对楚子(12)

生动的历史课

这些事情在王孙满的脑袋里过了一遍,他突然发现,似乎楚国人天生就有一种执念,他们似乎就是想获得周王朝的认同。

就像是家族里那种不受待见的孩子一样,在外面混出人样了之后,只想获得家族里长辈的认可。但是,此类孩子往往都有一个通病——盲目。他们似乎觉得只要是做出了成绩,比别的孩子强就可以达到目的了。于是,他们就经常会有那种标新立异、挑战权威的行为,其目的只是想证明自己比别人强。然而事实上,这类孩子并不知道他们该如何像长辈们一样去管理这个家族,或者说他们不知道要管理一个大家族并不是说只要比别人强就可以。

当王孙满想通了这一点,就开始给楚庄王同学上了一堂生动了历史课,上来就说给楚庄王了个下马威:“兄弟,你把事情想的太简单了。”

古文观止吴乘权看完的感悟 古文观止王孙满对楚子(13)

王孙满先说:

在德不在鼎。

那意思就是说,治理天下要看清楚事情的本质。你以为这个鼎是怎么来的?是靠打打杀杀就能得到的么?

接着跟着解释: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这个鼎是当年大禹治水的时候,百姓们自愿贡献来的。当年大禹不比你能打啊?即使这样,人家也是靠德行,靠功绩得到百姓爱戴的,你现在仅仅想靠暴力就能入主天下是不现实的。

最后教育楚庄王:

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你要是真想入主天下,就要好好的跟我们中原王朝学习先进经验,要给百姓谋福利,要让百姓都过上好日子,不是靠你们现在打打杀杀,穷兵黩武来的。

古文观止吴乘权看完的感悟 古文观止王孙满对楚子(14)

【原文3】

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白话3】

夏桀昏乱,九鼎就被迁移到商朝,商朝享祀六百年。商纣王暴虐,九鼎又被迁移到周朝。德行如果美善光明,鼎虽然小,也是重的。如果奸邪昏乱,鼎虽然大,但也是轻的。上天赐福给明德的人,也是有一定期限的。成王把九鼎固定在郏鄏(洛阳),占卜的结果是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这是上天所命令的。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微,天命却并没有改变。鼎的轻重,是不能询问的。”

重要的合法性

说完了“德”的重要性,王孙满就开始给楚庄王普及“合法”的重要性。

古文观止吴乘权看完的感悟 古文观止王孙满对楚子(15)

先是举例说明:

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所谓夏商周之间的改朝换代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夏桀和商纣暴虐无德,言下之意就是,现在周天子还没到那个程度,你是没有机会的。即使是夏桀和商纣都暴虐成那样了,商汤和周文王也还是九死一生才能得到王位,你现在就想这么轻而易举地挑战周王朝的合法性,你凭什么?

接着论证说明:

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

在做事之前,你先考虑考虑自己有几斤几两。你看看你们楚人的德行,自楚武王开始,到你楚庄王一共六代君主,有四代是篡位弑君上来的,老天会赐福给你们吗?做人做事都是有限度的,你想想后果可以吗?

最后,引出所谓的“天命”。

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天命,其实就是人心。那意思就是,现在我周王朝是人心所向,很多诸侯还都得靠着我吃饭,你把我打倒了,那些人会找你拼命的,你能承受得住吗?

就这样,王孙满用“连哄带吓唬”的方式,让楚庄王认清了现实,扑灭了他的嚣张气焰,维护了周天子的尊严,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古文观止吴乘权看完的感悟 古文观止王孙满对楚子(16)

【感悟】

回到文章开头,笔者认为,我们在生活中时常也会遇到这种“问鼎中原”的刁难或者挑战。有些可能来自想挑战你地位的下位者,有的可能是来自有利益纠葛的竞争对手。总之,人在江湖飘,肯定是不会消停的。王孙满的做法,就像我们展示了应对此类问题的教科书操作。

首先,绝对不能怂。不管对方何等来势汹汹,自己看似处于何等的劣势。第一点就是不能让对方的气势压倒。我们要记住,对方之所以来刁难或者挑战我们,是因为我们有他们想要但又得不到的东西。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不需要“怂”。要知道,在错误的时候“低头”了,再想抬起来了就难了。

其次,分析对方的目的,抓住问题本质。就像本文的“鼎之大小轻重”,这是一个左右为难的陷阱,我们不能跟着对方的节奏走,要看清楚这个问题背后的东西。并根据这个本质问题,找到突破口。

再次,知己知彼,找到对方的弱点进行反击。对方之所以需要通过刁难,挑战,威胁等方式希望你露出破绽,这实际上是证明了对方无法通过正常方式找到突破口。通过转移话题,或者深度剖析等方式否定对方的论点,然后再寻找其本身存在的弱点展开攻势。

最后,反客为主,找到自身的“合法性”。我们之所以获得现在的位置,或者掌握着某些资源,都是有理由有根据的,谁也不可能凭空得来。永远要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展现出自己的不可替代性,让对方知难而退。

以上,感谢您的阅读。


本文同步发布于公众号:小吕爱叨叨

关注我,一个为女儿寻找历史教材的不靠谱父亲。

读书使人明智,这本《古文观止》中的所有文章都值得花时间去思考,建议大家让孩子们读一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