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浓郁朝鲜族风情的“百年老宅” 柴家权 摄
(改革开放40年·调研行)三个人三个故事 触摸吉林延边40年之变
中新网延边10月27日电 (郭佳 柴家权 李明姝)中国改革开放40年,也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经济快速增长的40年。数据显示,延边州GDP总量从1978年的8.2亿元猛增到2017年的927.6亿元,增长113倍,年均增长率达8.9%。
延边州位于吉林省东部,是中国唯一的朝鲜族自治州和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地,总人口212万,全州辖延吉、图们、敦化、珲春、龙井、和龙6市和汪清、安图2县,首府为延吉市。
记者日前走进延边州采访发现,延边州处处呈现出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各族群众生产生活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
延吉夜色 李哲 摄
姜华的四个家
延吉市是延边州首府,是一座保有浓郁朝鲜族特色的城市。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很容易会被道路两侧店铺牌匾上的朝汉两种文字所吸引。
记者日前走进延吉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想从这里找到这座城市的过去。谈及延吉的变化,该馆副馆长姜华列举了一组数字——最初馆藏档案700多卷,现在是79000多卷。
姜华是朝鲜族,在延吉出生,在延吉长大,在延吉工作,也在延吉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在档案馆工作近30年,对城市变化的点滴如数家珍。
姜华告诉记者,改革开放40年,她搬了四次家。从平房到单位公房,到集资楼,再到学区房,不仅房子越来越大,家电越来越好,生活基础设施也越来越齐全。“1978年,我们一家7口挤在17平方米的平房,出门都是土路,下雨后很难走。”姜华说,“现在我们家3口人住三室一厅,出门可以开车,不用走很远的路。”
延吉市被布尔哈通河一分为二,位于延吉市中心的延吉大桥是当地最有历史的桥梁,历经多次扩建和重建。它也是姜华最常经过的桥。
延吉大桥有很多姜华的回忆。儿时常和伙伴在这里玩耍,后来骑着自行车经过这里去上学,再后来坐着公交车和出租车经过这里,如今的她则是开着车路过这座老桥。
延吉市住建局总工办主任司德吉介绍,延吉市目前一共有8座桥梁,还有几座已经在规划中了。司德吉在住建系统工作超过30年,在他看来,修桥是民生工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延吉市官方数据显示,2017年,延吉实现生产总值336.42亿元,是1978年的330.9倍,近40年年均增长12.7%。
“现在好多来查档案的市民,看到之前的老照片或者材料,都会感叹,‘这变化也太大了’。”姜华说。
延吉街景 宋正强 摄
朴东哲的村史馆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大量的延边人选择以韩国为主,日本、俄罗斯等国为辅的劳务输出。位于延吉市郊的小营镇仁坪村就是这一现象的典型村庄。
朴东哲是仁坪村的“老支书”。从1984年在仁坪村任职,到1992年转任村党总支书记至今,朴东哲的工作从未离开过仁坪村。
提及村子的变化,朴东哲将记者领进了村史馆。这处不大的房间内挂满照片,中间摆着老物件。环视一周,照片由黑白变成了彩色,拖拉机变成了小轿车,服装也越发多样。
“仁坪村人多地少,土地薄,种水田、旱田都不赚钱。”朴东哲说,他上任第一天就发现村集体不但没有存款,反倒欠账不少。从那时起,朴东哲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带领村民致富。
当改革开放的大潮在中国风起云涌时,朴东哲等来了机会。1997年,由村里担保,仁坪村开始进行劳务输出,随着第一批打工者满载而归,更多的人加入其中。
“我们村的村民都会朝语,所以去韩国打工很有优势。”朴东哲说,为了实现全村共同富裕,朝鲜族村民带着汉族村民一起外出务工,帮助他们解决沟通难题。
70岁的朝鲜族老人赵松子的经历佐证了朴东哲的话。她曾在韩国务工15年,期间就曾带领许多汉族同乡一同到韩国务工。“朝鲜族与汉族是一家人,互相帮助是应该的。”老人说。
除了输出劳务,朴东哲还搞起了中外合资企业。朴东哲介绍,企业生产的产品是电焊管和玻璃球,短短两年时间企业就盈利了。如今企业早已不在,但它也完成了使命,使仁坪村收获了“第一桶金”,为后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今,仁坪村成为延边州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该村有70%以上的村民住进了楼房,许多家庭都拥有小汽车。仁坪村的学校采用汉语、朝语双语教学。每当有青年考上大学,村里还会给予一定奖励。
据介绍,仁坪村村集体现有资金达7000多万元。“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仁坪村的今天。”朴东哲说。
金京南的“百年部落”
3年前,从延吉到北京搭乘火车至少需要24个小时,现在这段路程缩短到仅需9小时。长春到延吉的最短运行时间也由原来的7个半小时缩短到2小时15分。
2015年9月,“东北最美高铁”开通,这大大拉近了延边州与外界的距离,延边州旅游业也搭上高铁迈上发展的快车道。
距延边州图们市月晴镇镇区10公里处的白龙村有一个古香古色的部落,名为“百年部落”。
这处“百年部落”有着浓郁的朝鲜族风情。建筑呈大屋顶形状,屋脊外观是中间平、两头翘立,中间平如行舟,两头翘立如飞鹤。瓦饰上有绳纹和吉祥文字。圆形或半圆形的莲花纹瓦垅、整齐的黑色瓦垅、耸立的屋脊、雪白的墙壁……
“百年部落”中最古老的一处民居叫“百年老宅”,始建于1893年,至今已有125年的历史。
“十多年前的时候,这里很荒凉的,没有一辆轿车来过村里,现在每年夏天都有大量游客涌入。”“百年部落”负责人金京南说,旅游改变了村子。
金京南是“百年老宅”的所有者,40多年来,他主要的工作就是对房屋进行清扫、维修和装饰。“我不会把这里打造成花花世界的样子,只是把最朴实的东西呈现在别人面前,用大葱蘸大酱来招待客人,就会受到欢迎。”金京南说。
每到旅游旺季,村民们都会穿起华丽的朝鲜族服装,招待客人或者表演节目,这些让村民们获得了不菲的收入。
金京南今年已经66岁了,他的一生几乎都与“百年老屋”捆绑在了一起。“这是我们朝鲜族文化的一个代表,我希望它能传承下去,而不是被商业改造成其他样子。”金京南说,房子以前是自己所有,现在则是整个村子的宝贝和财富。
过去40年来,吉林省延边州的民生发展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这些都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密不可分。据延边州官方统计,40年来,延边州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40多部,出台决议和决定120多个,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族政策法规体系。
“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红心振双翼,延边正起飞。”这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贺敬之1986年走访延边州时写下的四句诗。如今,梦想照进了现实,延边州不仅起飞了,还飞得越来越高,越来越远。(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