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请听爸妈最后一次话”

父母死了阻拦埋葬犯法不(不给子女留纷争)(1)

父母死了阻拦埋葬犯法不(不给子女留纷争)(2)

生活报记者于海霞文/摄

“我就想把房子留给姑娘,不想给儿子,趁我现在头脑还清醒赶紧把事交代清楚了。”刚刚过70周岁的周蕙大娘挤在人群中,提高嗓门,向来社区进行公益讲座的工作人员发问。

“现在立遗嘱也讲专业了,过去那种随便一写不行了吧?给我张表。”

“是,现在麻烦点儿,以后孩子方便。”

……

不大的社区活动室里,人声嘈杂,公益课堂几乎变成了咨询台,帮我预约个好号,给我填张表,我要立遗嘱……大家不再讳言生死,争相咨询自己的“身后事”。

这是哈市道里区经纬街道霁虹桥社区一个上午的场景。来这儿的绝大多数是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排队领表、仔细咨询,想给自己办一份遗嘱。

公益项目落户哈市为百位失独老人立遗嘱

近日,一项旨在“守护失独老人那份爱”的公益项目落户哈市,华夏遗嘱库的工作人员将走进哈市一百个社区,开展“遗嘱与继承公益普法讲座”,为哈市100位失独老人提供订立公益遗嘱服务。

据负责人甘田霖介绍,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里,一直避讳谈论生死,人还活着,你就不能先安排后事,更不能先把家产分了,致使很多家庭在老人突然离世后纠纷不断,亲人最后成为陌路,我们在社区开展的公益项目其实就是教会居民立一份有效合法的遗嘱,从根本上解决财产纠纷问题,规划财富传承,促进家庭和谐。

66岁的王明(化名)和老伴听完遗嘱继承普法课激动地说:“今天的遗嘱继承这一课太好了!这真是我们失独家庭需要的!”王明夫妇孩子去世后留下了11岁的孙女,老两口省吃俭用想把一生的财产留给孙女。在他们上完遗嘱继承课后他们才知道:死后的遗产并不一定都是孙女的!如果没有一份科学、有效的遗嘱,他们的合法权益是无法得到保障的。

除了遗嘱,老人还通过遗嘱库给孙女留下一张幸福留言卡,写下自己对孙女的叮咛和嘱托。甘田霖说,如今,人们不再像过去印象中那些传统、简单的立遗嘱方式——比如口头告知家人自己的身后安排、写一张过世后留待子女发现的字据、弥留之际以“遗言”的方式留下嘱托,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更严肃的态度提早规划自己的身后事。他们走进公证处、律师事务所或者第三方遗嘱服务机构,在专业机构的见证下订立遗嘱,减少继承纠纷的发生。

老人突然去世没留遗嘱子女为争家产大打出手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现在很多人因为遗产问题,一家人感情破裂。

小刘有兄弟姐妹三人,哥哥最早结婚,父亲给了一套房子。父亲因公去世,姐姐继承父亲公司职位,成为正式员工。小刘一直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后来结婚生子,他们也一起住在父亲名下的一套房子里,小两口自然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而哥哥、姐姐也口头承诺,等到母亲去世后,这套房子就给小刘了,因为是亲兄弟之间,所以小刘也就没有要求哥哥、姐姐立下字据。

后来母亲因病去世,小刘想把房子过户到自己名下,本想事情会很容易,但是房子现在市场价值近100万,哥嫂强烈反对,要求房子按照法定继承分配,在利益的驱动下,亲兄弟就这样因为财产的分割问题大打出手,形同陌路。

此时的小刘夫妻很悲愤,后悔当初没有让父母留下一份遗嘱。如果当初父母留有一份遗嘱,把财产问题安排妥当,就不会出现亲兄弟之间的财产纠纷问题。

多子女家庭遗产继承尚如此,那独生子女家庭,父母遗产就理所当然会全部属于其子女吗?很多人发现事实未必如此。

根据继承法规定,继承开始后,有遗嘱的,遗产按照遗嘱办理;没有遗嘱的,则按法定继承办理。法定继承的第一顺序继承人是配偶、子女、父母。

小王是80后独生子女,他和小丽打工相识,婚后第三年有了可爱的小宝宝,但是孩子的出生也彻底打破了原本生活的平静。因为小丽还有一个弟弟,所以自己父母无法帮助他们照顾孩子,而小王的父母身体不好,只好勉为其难地帮忙,后来因操劳过重,小王父母在孩子三岁时相继去世了,这使小王对小丽及其父母怨恨很深,最终闹到了离婚的地步。小王父母遗留下一套价值80多万的房产,因为房产属于二人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而小王父母也没有留下任何遗嘱文书,最终法院判决:房子属于夫妻共同财产,每人各占一半。

“以后小丽还会改嫁呀,我父母的财产要别人去享受。”小王越想越气,但又无可奈何,只因父母生前没有留下任何房产只属于他个人的字据。

70%以上老人想立遗嘱怕子女婚变财产被瓜分

霁虹桥社区已经是公益讲座服务的第十个社区,通过这十个社区的活动,讲座受益500余人,在调研中发现:老年人中99.93%的只想把财产留给自己的子女,不想给儿媳或女婿;90%以上不了解继承法;70%以上有订立遗嘱的意愿,但没有渠道和方法;40%以上现场报名咨询订立遗嘱事项;25%以上身体状况已经达不到立遗嘱的要求。

“老人其实不是防儿媳、女婿,而是防子女婚变,保护自己孩子的利益,处置自己的财产无可非议。”遗嘱库工作人员刘莉解释,现在老人的遗产主要是房子,大城市一套房子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是父母一辈子积攒的财富,如果离婚就分出去一半,老人肯定不甘心。

在遗嘱讲座中,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人们谈及“死亡”“遗产”时的态度。刘莉说,记得刚开始跟老人说话,她也不敢使用“去世”“百年”等词语,“死”字肯定不能用,都说“以后”,您以后怎么怎么样。后来发现哈尔滨的老人很开通,也不避讳,有的直接就说自己死了以后要怎样。所以走了十个社区,已经有上百人预约了订立遗嘱的服务,咨询者更是络绎不绝。

未来立遗嘱可能像买保险一样普遍

甘田霖介绍说,在国外很多人在年轻时就立过遗嘱,并在必要时更新遗嘱。他认为,随着社会条件的成熟,中国人对遗嘱的需求将发生很大变化:过去几十年来,国人个人财富由少到多急速增长,房价也今非昔比,继承需求随之增长;另一方面,人口迁徙流动、离婚率不断攀升等,让家庭利益格局日趋复杂,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又使未来将有更多人产生遗嘱需求。

遗嘱继承又称“指定继承”,是按照被继承人所立的合法有效的遗嘱而承受其遗产的继承方式。“我们也管遗嘱叫‘幸福留言’,有人说,对于子女,遗嘱就是最后一次听父母的话,立遗嘱是件专业性很强的事。过去很多老百姓随便一写就完,表述不清晰,缺少必要的法律要件,真正实施遗嘱分配时很容易受到质疑,产生争议。从这个意义上,在专业人员帮助下订立遗嘱,有助于减少财产继承纠纷的发生。”甘田霖认真地说。

2018年3月21日,中华遗嘱库向社会发布《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显示,从2013年到2017年,立遗嘱人的平均年龄从77.43岁降到了72.09岁。甘田霖说,有一天,遗嘱在中国会像保险一样,从无到有、从罕见到普遍,真正走进普通人家庭,现在,可能很多人还是会觉得家里没有矛盾,自己不需要立遗嘱,但你能保证不遇到这种情况吗?遗嘱和买保险是一个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