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诗

宝塔诗,属于一种杂体诗,顾名思义,它形如宝塔。从一字句或者二字句的塔尖开始,向下延伸,逐层增加字数至七字句的塔底终止,如此排列下来,如塔形、山形。起始的字,既为诗题,又为诗韵。宝塔诗,原称“一字至七字诗”,也叫“一七体诗”。从一字到七字句,逐句成韵,或叠两句为一韵,很有规律。对仗工整,令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节奏明快,有如“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之感。像这样字数逐句增多,如果把全诗横写,外形就像古代的宝塔一样,底宽上尖, 宝塔诗最早的雏形始见于隋朝,隋·释慧英有《一三五七九言诗》为证。其中从一言至七言的,又称为“一七体”诗,如是宝塔词则称《一七令》(词牌)。这种“一七体”诗(有的从一至九或一至十字),既立题又押韵,指物为题,以题为韵,一韵到底。诗人或状物赋形,或托物言志。每一句都各自成对。第一字(也是第一句)既是题目,又是音韵,同时也规定了全诗描写的对象和范围。第二字往往是第一字的重复。其他六对,都是隔句押韵。这中“一七体”诗的特点是扣题紧凑,对仗工整,形成诗歌独有结构美。读后使人玩味不已,其趣无穷。

中国国画:岁寒三友之一“竹子”

竹,竹.

披山,连谷。

出东南,殊草木。

叶细枝劲,霜停露宿。

成竹处处云,抽笋年年玉。

天风乍起争韵,池水相涵更绿。

却寻庾信小园中,闲对数竿心自足。

咏月诗:

月,月

无休,无歇。

夜东升,晓西灭。

少见团圆,多缝残缺。

偏宜午夜时,最称三秋节。

幽光可敌严霜,皓色能欺瑞雪。

穿墙深夜忽清风,曾遣高人情凄切。

宝塔诗的主要内容(浅论宝塔诗)(1)

唐文宗大和三年三月底,白居易被罢免了刑部侍郎的职位后,被任命为太子宾客,去东都洛阳上任,临行前,他的朋友裴度等在长安为他践行,酒入豪肠,有人建议以诗为题为韵,在座者各写一首一七体。白居易这首是这样写的:

诗。

绮美,环奇。

明月夜,落花时。

能助欢笑,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 。

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

第二种正反塔,民间流传最久的宝塔式,是两首一至七字的正宝塔和倒宝塔,只是简单的将一至七字罗列,使之更容易被民间所接受。据说乃是两位“特殊”人士所作,其中一位是麻脸,另一位是秃顶。他们互相嘲笑,留下了两首颇具打油风格的宝塔诗。

这日两人见面,互致寒暄,看着对方的秃顶或者麻脸,不禁莞尔。这天是十五,月光明亮,秃子便邀麻子出门对月吟诗,麻子乐意奉陪。秃子见月光照在麻子脸上,越看越好笑,立即做一首宝塔诗云:

藕芥

蜂窝开

雨打尘埃

后院虫吃菜

石榴皮翻过来

满地坑洼树待栽

秃子这首诗把麻子骂了个痛快,他很是得意,便对麻子说:“这首诗怎么样?你也能做一首宝塔诗吗?”麻子见秃子有意侮辱自己,便说:“宝塔诗古人已有,不足为奇,我做首倒宝塔诗如何?”秃子说:“请教。”麻子就吟了一首诗如下:

一轮明月照九州

西瓜葫芦绣球

梳篦不上头

虮虱难留

光溜溜

净肉

秃子本想辱人,结果反被辱,满面羞愧,再也说不出话来了。自此,这首奇特的倒宝塔诗,便在民间流传开了。宝塔诗无论从外观还是内容来看,都很有欣赏性、趣味性。它有除了上面说的正宝塔和倒宝塔,还有单塔、双塔、斜塔(残塔)之分。

二、单塔诗

一般正宝塔多见,倒宝塔少见,比较常见的是单塔独耸,从一字起首,依次增加字数,如吴敬梓《儒林外史》里的一首,每句都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

秀才

吃长斋

胡须满腮

经书揭不开

纸笔自己安排

明年不请我自来

宝塔诗的主要内容(浅论宝塔诗)(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