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这句话千古名言,尤其是前两句,我们会经常饮用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乐:喜欢,喜爱,喜乐,我们来谈喜欢,我们看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喜欢呢?举个例子,我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我喜欢读什么样的书?我喜欢看什么样的电影?我喜欢做什么样的事情?在什么状态下才能喜欢?,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论语雍也篇2627?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雍也篇2627(论语雍也篇第六21)

论语雍也篇2627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这句话千古名言,尤其是前两句,我们会经常饮用!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乐:喜欢,喜爱,喜乐,我们来谈喜欢,我们看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喜欢呢?举个例子,我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我喜欢读什么样的书?我喜欢看什么样的电影?我喜欢做什么样的事情?在什么状态下才能喜欢?

我自己内心是一个有仁德的人,我是不是喜欢和有仁德的人交朋友啊?如果我们本身是一个喜欢喝酒的人,我们可能会喜欢和同样喜欢喝酒的人交朋友,因为我们看到喜欢的本质是什么?是相通是有相通的地方,是有契合的地方,是有相应的立法,比如说我们听到一段话特别感兴趣,我很喜欢,为什么呢,它和我们当下相性,这句话是符合我当下的,所以我才喜欢,所以喜欢他有相通性,有相应性。相同相应,相感的,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这句话: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首先第一层意思,是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为什么呢?因为相通,哪里相通?智慧和水是相通的?水它是灵动的,变化莫测的,智慧是不是是灵动的,什么叫智慧啊,不是一板一眼的叫做智慧,书上学来的成为知识也不叫智慧,什么时候我们说这个人有智慧啊,是你在动的时候,你在用的时候,说我生活当中发生了一个什么事情,我用我的智慧去处理,你看他和水多像,水是不停的动的,所以用出来的才叫智慧,所以智慧和水是有相通之处的。

我们再来看仁者乐山,仁者喜欢山,为何?厚重,它是可以乘载万物的,我们看山上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什么都有。所以他又能承载,又能滋养万物,又能孕育万物,仁者是不是这样的?一个有仁德的人是可以滋养自己身上的品质,滋养自己身上的德行,滋养自己身上的智慧,同时是不是也可以化育万物啊?所以有仁德的人是可以承载更多的事情,承载更多的人,可以去化育万物,可以去帮助他人的,所以它是有相通之处的,相通故而才能喜欢,所以我们去看自古以来的圣贤诗人,或者有大的抱负的人,或者修道之人,是不是都喜欢山水之间?

智者动?仁者静!智者动,这里不是指的有智慧的人好动,那是孩子。这么解释是不对的,智者多动是什么呢?智慧本身还是动的。得像水一样是不停地流动着,所以想一想,我们遇到一件事情,我们在运用智慧的过程当中,他是不是流动的?他是不是活动的?所以他不停地在动。不停的在变,那么智慧本身就是一种变通,孙子兵法有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兵法讲: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一切都不是常态,他都是变的都是动的,因敌变化而取胜,因地方的变化我们还能取胜,谓之神,用兵如神。所以,孙子提倡带兵打仗,要如行云流水一般变化莫测,自然而然,这才是兵法的境界。

那不光兵法如此啊,你看我们做任何事情不是如此吗?我们说教育孩子,有智慧的人是灵动的,无论做什么事情它可以根据事情的变化而运用自己的智慧,人际关系不是一样吗,我们说一个人有情商,遇到什么样的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我可以讲什么样的话,可以运用智慧去化解的。

工作当中也是一样的,遇到不同的事情,不同的难题,智慧它是流动的,用起来他必然是动的,所以智者动,你看我们经常说你的脑子动一动,为什么这样说,没有智慧呀,就是你遇事情的时候不懂得变则通,这件事情的结果就是不好的,因为你不懂得变通,所以学习兵法也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只是死记硬背,把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都背下来也没有用,因为你不会因地制宜,别人变的时候你会发现不会了,所以我们要懂得不停地通过学习增长自己的智慧,当你有智慧的时候,你才懂得变通,智慧它是流动的。

仁者静。那么仁本身是静的,我们看有仁德的人没有欲望啊,欲望少就静得下来。不为功名利禄所动,你才能静得下来啊,我们经常说我不静,为什么不静?是你的欲望太多,总是跟着自己的欲望跑啊,今天有一个人找我谈一个什么事情,我觉得有利可图,就静不下来了,今年有一个人想找我卖点什么东西,我觉得好像有钱可赚,我就静不下来了,今天有个人对我很好,关心我几句我的心又开始动了。我就是想要得到更多,想要索取对方的爱,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就不静了,所以内心有仁德的人,他的根本是因为欲望少,故而他永远是平静的,因为不被外界的事情所扰,不被外界的事情所动。

包括我们经常引用的孔颜之乐,就是如此啊,一箪食,一瓢饮,可以乐在其中。孔夫子粗茶淡饭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没有欲望了,所以他才能一直保持平静,那么仁者的静啊,他向山一样是不轻易动的,所以我们再来体会,我们去看看那些有仁德的人是不是都比较厚重?比较稳重啊,不会轻易的被事情所扰,不会轻易的被事情所动。

智者乐,仁者寿。这是结果。第有智慧的人得到的当下的结果就是乐,喜乐,因为有智慧的人没有烦恼,很通达,遇到事情的时候,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去化解。没有烦恼结果自然就是喜乐的。

看看我们生活当中很多人总是抱怨,总是愁眉苦脸的样子总是不开心。为什么没有智慧呀,你看不透当下的事情,你不够通达,所以就不开心,不快乐,而有智慧的人还是可以处理各种问题,都没有烦恼,自然就是一直喜乐自在的状态,

仁者寿,有仁德的人他是长寿的。为何?少私寡欲,没有那么多的私欲,不会动那么多的心思,这样的人自然都是长寿啊,没有欲望就没有抱怨呢,想一想我们为什么会有怨言,因为总是欲求不满才怨呢,我们总是想要更多得不到满足就开始抱怨,我们希望孩子学习得更好,他没有学习更好我们就产生了怨气,我们希望老公赚得更多,他没有赚得更多,我们就产生了怨气,我们希望我们的老婆更温顺,没有更温顺,我们就不要抱怨,我们希望别人更加的关心和爱,没有得到更多我就抱怨,所以这些愿望都是从我们自己的欲望当中来,所以我们去观察那些越是乐观的人,喜乐的人是他没有那么多的欲望,少私寡欲固二就长寿啦。

这个时候回头先讲第一层意思,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我们刚才说到智慧的人是喜欢水的,仁德的人是喜欢山的。为何呢?因为他有相通之处。

我们要讲的第二层意思。智者的快乐像水一样,智者不是喜欢水,是智者的快乐就水本身一样,仁者的快乐本身就像山一样,智者的快乐像水一样,它可以滋养万物,灵活变化,你不停的滋养万物,化育万物,就是乐!仁者的快乐怎么来啊?就是厚重,就是包容,就是承载啊,

所以仁者你看你做的事情,我们说孔夫子是想让天下归仁,孔夫子一生都在讲仁,那仁者讲仁本身就是乐,他不需要借助山才能让自己乐,我不需要去喜欢水,才能让自己乐。不是的,所以这句话我还要再来体会,举个例子,如果你在生活当中有了一些智慧以后,你看你的乐从哪里来?在运用你的智慧的同时,你就是乐得,说用了我的智慧,解决了当下了一个什么问题,一个困难帮助了一下其他人,乐在其中,我在讲着仁的同时我在像山一样包容和承载万物的同时,乐已然在其中。所以智慧和水是相通的。仁德和山是相通的。这是第一重我们喜欢山何水的境界。

第二重:我们本身就是山和水的境界。因为我们有知,有仁。讲到这里我们再讲个故事。孔夫子喜欢观东流水,子贡问老师啊,你为什么逢水必观。总是喜欢看大水向东流去,大水说明这次再看的水,水势很旺,然后孔夫子就聊会了,他说,你看这个向东流去的水像不像君子之德?遍布天下滋养万物,从不偏私。我们来看一个君子的德行是不是如此?他的德行是遍布天下滋养万物的,没有偏私,对谁都一样,对所有的人都去讲自己的人德。你看这水像不像道啊。水势盛大,永不穷竭,不停留啊,好像永远没有枯竭的样子,你看像不像到,一下直在运行?再看这水像不像君子的智慧啊,浅流不息深不可测,最浅的地方也有水流,最深的地方深不可测。我们要思考像不像我们的智慧啊?它可以解决生活当中最浅显的事情,最普遍的事情,同时智慧又深不可测,无穷无尽。到底有多深?不知道,遇到什么样的事情,就可以用什么样的智慧去解决。所以又很浅,浅到随处可见,很深,深到不可测量,看这水啊,像不像君子的勇敢,勇奔赴万丈毫不迟疑?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他到了万丈深渊的时候,依然是毫不迟疑的,就可以落下去。所以你看像不像君子的勇敢,君子做事情为了心中的到义,未了的做事情是毫不迟疑,当仁不让,看这水像不像君子之明察。察,观察的察,明察秋毫的察,渗入细微,无处不达。水他可以渗透到很细微的地方,无处不达。所以君子要有明察秋毫的智慧,要有明察秋毫的本领。无处不在,随处可见,

水它可以包容一切,有体现君子的容人之量。可以容纳天下。这水啊还有一个特点,比如说我们把水倒在这个杯子里面,或者到在其他的任何容器都一样,他永远都是保持水平状态。所以它象征着君子的正,公正。任何时候他都是平的,他都可以一视同仁,水象征着君子的度。我们万事万物都要讲一个度,比如说这个水啊,我们把它倒在杯子里,水满则止,并不贪多。满了之后开始流向其他的地方,所以君子无论到什么时候都要懂得找好生活当中的那个度,也就是我们平常总讲的中庸之道,所以你看着水像不像君子的志,志不移,为何说水的志从来不移。一直向东流啊,从不改道。所以你看水当中可以看到如此多的道理。像君子的德行,又想但,又向君子的容人之量,有像中庸的适度,又像君子的勇,又像君子的公正。所以古人都喜欢欢水去悟道,老子也喜欢欢水,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我们听完论语的这一讲课程。我们再去看山看水,你会看到不同的境界。会有不同的体会,当我们站在山顶的时候,你去看这个山如此的辽阔,如此的雄伟,它承载着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那我们站在山顶的那一刻。可不可以增加自己的仁德?当我们这样去思维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承载更多的东西。可以承载更多的人和事,所以他无形中会增加我们的仁。

你看水,变化无穷,他一直都是灵动的,所以我们看到了水就像看到了智慧,我们要让自己的智慧动起来,打你智慧动起来的时候,自然可以解决生活当中的烦恼,我们就保持了喜乐的状态。

我们再回到原文,对这句话做一个总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智者的快乐像水一样灵活,可以滋养万物,化育万物。仁者的乐像山一样厚重。山一样可以承载万物。

智慧在用的时候它是动的,固而叫智者动。仁者是保持安静的,因为没有那么多的欲望,不被外界的环境功名利禄所扰,所以仁者静。

智者当下都是喜乐的,因为它很通达,没有那么多的烦恼,故而喜乐。仁者寿,仁者少私寡欲固而长寿,我们回来点题,这句话在讲什么呢,不是在讲山,也不是在讲水。他在讲智,在聊会仁。孔夫子这里借山水来给我们描述什么事是知。什么是仁?你说智是什么?仁是什么?整个论语都在讲。所以,只有这里开始给我们找到一个可以去观察的山和水,你要问我智慧是什么?你去看看水什么是智慧啊,我们现在来思考,象水在流动,这就是智慧,那什么叫仁呢?我们自己想一想,看一看,我们去过的那些名山,原来那个就是仁,所以不要理解成这句话,是在讲山和水,或者讲智慧的人和仁德的人,是喜欢去山水之间,不是这样。他是再借山水告诉我们什么叫智?什么叫做仁,这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更好去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