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朝鲜两国会晤之前,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给美国总统特朗普写了一封信,使用超大号信封,这吓了世界一跳,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古代人脸面具?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人脸面具(不问东西古代人的名片)

古代人脸面具

美国与朝鲜两国会晤之前,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给美国总统特朗普写了一封信,使用超大号信封,这吓了世界一跳。

还有这样的操作?

其实,古代中国有类似的做法,包括名片。

古人的名片,能大到多大?现代人使用的名片,一般长9厘米、宽5厘米,上下浮动不会太剧烈,否则,钱包、名片盒或者名片夹,都无福消受。

古人的名片叫拜帖,或者名帖。常规尺寸为“长约6英寸、宽约3英寸的红色薄纸片”,相当于长15厘米、宽7厘米,比现代人的名片大气、阔气。

英国阿美士德使团出使中国,当使团队伍到达天津时,天津道台张五纬、副道台寅宾(相当于副省级领导)拜访使团,他们出具的名片是“一张红色的纸片,18英寸长6英寸宽”。

澳大利亚人莫理循呈递给时任总兵(相当于总司令)的名片,就要大得多,“折起来仍是正常尺寸,打开来则有其他名片的十倍大(八英寸宽、三十英寸长)”,相当于长76厘米、宽20厘米。这局势,够震撼吧。

据他发现,中国人不但名片巨大,连高官之间的通信,其信封也是巨大的,“差不多有普通的枕头套那么大”。一衣带水,简直与金同志不谋而合呀!

李鸿章去世后,为了昭告天下和驻华使节,政府部门的治丧委员会专门特制巨型讣告,送给他的亲朋好友和外国公使们。李鸿章是晚清名臣,位高权重,贡献卓著,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巨无霸讣告的超大尺码。

照此推算,皇帝他老人家的名片的尺寸,会是什么规模的鸿篇巨制呢?

然后思考一下,慈禧太后的名片尺寸?

如果还有太皇太后?

当然,也有可能,人家根本就用不着名片。

古人的名片为啥子那么大?

古人的名片可大可小,收放自如,说明古代政府并未对名片的规格做出统一要求,也没有一定的行业标准,大家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全国一盘棋的良好发展态势。约定俗成的唯一规则是,“礼帖的大小和字体的粗细要与其主人的身份成正比”。这就给有权使用名片的朋友们提供了自由发挥的广阔空间。一方面,大官为了显示自己之“大”、地位之显要、官威之充足,势必可以把名片做得很大,大到吓人。另一方面,在更大的“大官”面前,为了自谦,为了烘托和恭维对方的“大”,势必需要把自己的名片做小。这不但指名片尺寸的小,而且名片上的字体也要小。小到多小?可能需要自行拿捏。如果这还不足以表达谦恭和对对方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的景仰之情,还可以自己给自己加戏,加“台词”,比如澳大利亚人莫理循就很聪明,他呈给总兵的名片上,加的是,“愚侄莫理循不胜惶恐顿首谨致麾下”,可以说是道地的“中国通”啦。手动点赞。

现在的名片上,有姓名、学位、职称、地址、邮编、电话(办公电话和手机号码)、邮箱、所在单位LOGO、单位网址、业务范围,有些同学还会把QQ号、微信二维码等印上去。更有甚者,会在名片的背面印一行行形形色色的头衔,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国际化一点的,中外文均有。

古人最早的名片上,只有姓名!简单、粗暴、直接,直指人心。

想想硕大的一张纸,红底黑字,就姓名那两三个字,格局上,怎么安排?只能有多大位置,印多大的字。好在古人充分利用了用毛笔写字这一天然优势,换到现在,用中性笔,一张名片得描画半天。

后来,名片上才逐渐加入官衔、封号等必要信息。

由此可见,古人名片的规格,实在不好做统一要求,因此也就没有强求一致,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欣喜局面。

古人的名片有哪些注意事项?

1.府邸设有门房,负责接收访客的名片。主人不需要亲自出来接收。2.来访者留下名帖,受访者必须立即回送名片,以示礼貌,不要托大。职位较低的人向职位高的人留下名帖,要立即走人,不要站在门房外傻等不走,要识趣,要知道高低深浅。职位较高的人去见职位低的人,会先让人捎去口信,告知对方“大官我要来了”,名片随后送到。职位低的人要抓紧换好应景得体的衣服,出门恭候,否则失礼。

3.如果受访者不在家,留下拜帖,表示人已经来过。这种情况下,受访者要回访。如果来访者地位更高,必须当天或次日回访。如果来访者与受访者地位相当,就不着急,三四天后回访也可以。如果很不巧,回访时对方不在家,留下名片就可以。假如回访者的地位远远高于受访者,首访者需要于第二天亲自送去一张感谢回访的名片。

4.不要见名片就收。对方的官位、职位、地位等明显高过自己,对方赐予名片时,应立即退回去,以示自己没有足够的品级保留它。不要好像捡了个宝儿似的,独吞私藏,未来拿出来招摇显摆,攀龙附凤,俗气得很。

5.访客回到自己家中之后,要派家童或仆役给主人送去名片,表示客人已经平安到家。不要杳无音信,免得主人担心。

6.送礼时,要附上送礼者的名片。否则都不知道谁送的,要办什么事,让收礼者慌张忐忑,颇费思量。

7.名片种类繁多,针对不同的对象,要有不同称呼的名片,所以必须有至少二十种用于不同场合的名片,上面写有适当的头衔。不要“一张名片打天下”。

8.新年拜年,手里要拿一袋名片,便于散发。红色的名片此时非常应景,正好也可以在一定区域内扩大交际面和影响力。要有足够的名片,保证在座的主人或客人人手一张。雨露均沾嘛。

9.要适时变色。国丧是重孝,皇帝是众生的父亲,百姓是皇帝的儿女,要如丧考妣,不失礼仪。清代,国丧100天期间,第一个27天内,名片改为深黄色;最后27天内,改为明黄色;重孝结束,恢复成红色。

【注:文中使用所有语料截至清代。】

作者 刘小程

主播 大圣神功六王爷

编辑/后期 凌文秀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