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叉是一种由生产工具演化出现的兵器,远古时代的原始人在打猎捕鱼活动中已开始使用木制鱼叉(也有骨制版)捕鱼。随着社会进步、人类战争的频繁爆发和不断升级,各种能搏杀的生产工具都会被当做实战兵器用于战争,这样,随着叉在战争中的不断使用完善,其功能也逐渐由最初单纯的生产工具生产特性转变为武器所必备的实战特性。

十八般兵器深度解读(兵器中的异类-叉的前生今世)(1)

▲现代文明社会的偏僻角落还有土著始终使用原始鱼叉捕鱼

叉作为制式军械最早配备军队的时间起源现在已很难考证了,但从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所载:渔民出身的阮氏三雄、浪里白条张顺所用的鱼叉;猎户出身的解珍、解宝两兄弟所用的钢叉;军人出身的中箭虎丁得孙所用的飞叉等不仅能用来捕鱼捕虎外,也用其战争作战的记述来看,早在宋元时期,叉就已成为很具实战性的战争利器了。《大明会典》中就有:“国初军器局造…马军叉…”的记载,这表明,在明初时叉已作为制式兵器由国家军械生产部门成批生产了。

▲水浒传梁山好汉—中箭虎丁得孙使用飞叉

现在所见古人留下的铁叉多为中刃长、两侧刃短的“山”字形结构,兼具刺、挡、挑、崩等作战功能,即今天所见的虎叉。

十八般兵器深度解读(兵器中的异类-叉的前生今世)(2)

▲水浒传梁山好汉阮氏三雄使用鱼叉

叉也有大小之分,小者又叫称马叉(骑兵专用),横宽一般在30厘米以下,两侧刃多与中刃平行或略往外撇,并“銎传铁盘三,相击作声”(详见清代《皇朝礼器图式》对绿营马叉的记载)。据明代的《武备志》所载:“马叉者,上可叉人,下可叉马。”可见其威力大、功能齐全、作战效果好的特点。大叉的横宽一般是在40厘米以上,两侧刃多向内弯,形如月牙,下面接木杆的套筒也多不设铁盘片,猎户多用于捕捉猛兽,故叫虎叉,或叫三头(股)叉。明代也将这种大叉叫做镋钯。与小叉相比,其威力更大,杀伤力更强。但叉的尺寸无论大小都深受明军的喜爱,不仅在明代很流行,至清代仍被大量制作和使用。

十八般兵器深度解读(兵器中的异类-叉的前生今世)(3)

▲水浒传梁山好汉浪里白条张顺使用五股鱼叉

叉除了用了实战外,还兼具仪仗军礼仪的功能,特别是大叉,由于外形气势磅礴,常被用来作为仪仗之器使用(其地位相当北京天安门仪仗军所用的仪仗枪械)。即使在清末火器盛行,冷兵器基本已退出来清兵制式装备的情况下,在高级官员观礼行仪仗及重要庆典活动中,依然能见到它的身影。而小叉则在民间较为流行,江湖天桥艺人多用耍马叉作为卖艺的主要表演项目。为增加表演的精彩性,演出用的叉头缩短,銎上铁盘较大,以提高舞动时的声响吸引更多观众,又从安全角度出发,将叉的中刃长度缩短,刃锋磨钝。这样叉又成了马戏表演用的道具。

十八般兵器深度解读(兵器中的异类-叉的前生今世)(4)

▲现代人还原古人使用的虎叉,又名牛角叉

大虎叉的升级加强增重版本正是镋钯,根据明代《武备志》对镋钯的描述:上用利刃,横以变股,刃有两锋,中有一嵴,造法须分嵴平磨,如磨刀法,两刃自嵴平减至锋,其锋乃利,日久不秃,中锋头之下库,可容核桃,则安于木杪,乃不折损,仍用一钉关之。可见是在山型大虎叉上面两边叉刃上可以开凿眼嵌装上铁制钯齿,用以增重、增强钩啄的杀伤力,也可卸下或干脆不装上,那是为了骑马振颤时减少带齿镋钯上的钯齿钩啄对骑兵和战马的危险而有意为之。

十八般兵器深度解读(兵器中的异类-叉的前生今世)(5)

▲电影《诸神之怒》希腊神话的冥王哈迪斯使用神兵——双股叉

镋钯在明代很常见,那正是明军对付日本倭寇日本刀的有效攻守冷兵器之一。明代郑若曾《筹海图编》卷十三记有:“此器自倭患时使用,在闽、粤、川、贵、云、湖皆旧有之,而制不同,乃军中最利者。”

十八般兵器深度解读(兵器中的异类-叉的前生今世)(6)

▲电影《诸神之怒》希腊神话的海神波塞冬(右)手持三叉戟实际上是渔民大鱼叉

由此可见镋钯是明军的正式装备用于对付倭寇,“钯”通“耙”,耙是古代农民用来翻地的农具,耙上的耙齿锋利似钉,攻击性强,也兼有兵器的作用。耙齿嵌装在虎叉叉刃上形成多方向钩啄砸击杀伤力,中间叉头换上长矛头增强刺扎杀伤力,这样虎叉与耙齿、长矛三者结合一起形成了虎叉的升级增强版——镋钯。

十八般兵器深度解读(兵器中的异类-叉的前生今世)(7)

▲天桥艺人表演耍马叉

隋唐英雄传第三条好汉宇文成都使用重达320斤的长柄虎叉兵器叫凤翅镏金镋,也是虎叉的升级变异增强版本,因为这兵器外表是镀金,故叫镏金,凤翅镏金镋的两边叉刃嵌装上钯齿外展形如凤凰翅膀展翅因此得名凤翅镏金镋,该镋具备了多种战术攻击功能:可当长型打击钝器打砸扫清一切障碍;可当矛枪猛扎刺穿敌人盔甲;又可暂充盾牌挡具能格挡敌人各种兵器攻击,是一个非常难以对付的兵器,唯一要求是持镋者必须力大无穷,才可拿得动凤翅镏金镋挥舞猛刺。

十八般兵器深度解读(兵器中的异类-叉的前生今世)(8)

▲影视作品《隋唐英雄传》第三条好汉—宇文成都手持凤翅镏金镋

十八般兵器深度解读(兵器中的异类-叉的前生今世)(9)

▲《隋唐英雄传》中的凤翅镏金镋细节

还有一种袖珍迷你版短叉:中柄多是圆柱形或多棱柱形,叉头有点穴为主的圆头或刺杀为主的尖头。叉柄两侧横架有向上的旁枝或两侧没有向上旁枝作为护柄,通常作战时双手各持一支,由于该短叉总长度为一尺左右,顾思名义故又称为“双铁尺”,操作时可正持或反手持。铁尺的横架旁枝多用于格挡时卡住对方的兵器以便捅刺或点穴,因此对付刀剑或长柄兵器近战时有较大的优势。

十八般兵器深度解读(兵器中的异类-叉的前生今世)(10)

▲古人留下的古代双铁尺——日本浪人叉的原形

双铁尺最早起源于唐宋时期,为我国衙役捕快的常用武器,易于携带,可暗藏于腰后不被旁人发现,在武侠小说中为普通捕快抓捕罪犯的标准装备。现在还见于双铁尺现在于世,多在广东、福建客家潮汕、川渝、湖南株洲、湘西一带作为武术表演器械还很流行。

十八般兵器深度解读(兵器中的异类-叉的前生今世)(11)

▲电影《夜魔侠》中艾丽卡手持浪人叉

16世纪初中国的双铁尺经海上贸易从琉球岛国传入日本扶桑后,自从日本江户幕府发布禁兵令,规定惟武士阶级可以佩带刀后,这样从琉球引进的中国铁尺又成了日本浪人们自卫用的极佳武器。因为系浪人所用,故在日本民间改称为浪人叉(Sai),日本官方正式称呼为钗或十字钗,即琉球三叉刺。

十八般兵器深度解读(兵器中的异类-叉的前生今世)(12)

▲忍者神龟使用浪人叉

浪人叉外观设计跟中国双铁尺是大同小异,横架两端还是向上的样子用以格挡,只是持叉柄末端加上锤头或尖头,用于加强持叉柄直拳反击的破坏力,浪人叉外观设计是针对刀剑、长柄兵器的,浪人叉向上的两横架贴近敌人兵器用于格挡卡住,然后尽力扳卡用以折断敌人刀剑、长柄兵器。若是敌人兵器皮实扳折不断的话,还可一手紧紧扳卡住敌人兵器,另一手持此叉猛刺敌人躯体要害处,迫使敌人防御或撤弃自己的冷兵器避免被刺中。由此可见浪人叉是攻守兼备、杀伤力极大的贴身近战双器械冷兵器,又因其浪人叉制作原料来源容易和加工方便,现在日本还是很流行的。

十八般兵器深度解读(兵器中的异类-叉的前生今世)(13)

▲电影《艾丽卡》美女珍妮弗·加纳双手持浪人叉力战敌人场景

尽管现在国内已是和平年代,很少见到叉兵,但叉还是现于西方餐具刀叉之中,西方人进食时正是用餐刀切割分离食物、餐叉叉住食物送入口中,该进食举止方式意喻很明显,就是野蛮加以暴力解决一切事务,具有攻击性和侵略性。而在中国进食的餐具正是一双筷子,通过用筷夹摄进食,举止文明优雅。足以证明我国大中华是天朝上国。

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黄药师。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十八般兵器深度解读(兵器中的异类-叉的前生今世)(14)

对刀剑感兴趣可加铸剑师老沈的私人LQLSSFB ☜长按左边字母复制

获取更多冷兵器知识也可锁定我们的LBQYJS ☜长按左边字母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