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国生活了17年的刘娜,至今都没能习惯喝冰水。

走上韩国街头,不论是繁华商区的高档餐厅,还是错落巷间的家常小店,只要迈入一家饭馆,桌上必然摆着一大桶冰水,无论冬夏。韩国民众喝冰水的习惯不分男女老幼,冰水入喉的刺激感总是令他们欲罢不能。在韩国文化环境中生活多年,刘娜早已说得一口流利的韩语,并在当地成家立业,这个从中国带去的“喝热水”的小习惯却始终未曾改变。

1992年中韩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此为契机,国内不少高校在语言类专业上增添了韩语的选项,刘娜正是吉林大学第三届开始学习韩语专业的学生,随后一路进修,如今她已经成为韩国诚信女子大学的一名外教,主要负责教授汉语文化知识。

作为参与中韩两国文化往来的其中一员,从事语言工作的刘娜深切感受到中韩关系稳定发展带来的影响。这些年间,她看到韩国大学开设的中文专业从最初的零星几个到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热爱并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

刘娜将自己形容为“中国女儿”“韩国儿媳妇”,对她而言,中韩两国就像她的娘家和婆家,生活相处总免不了磕磕绊绊,希望未来两家交往发展能够愈发密切,携手走出一条共同繁荣之路。

三次谈判

先把时钟拨回到31年前。

1991年11月,距离任期结束还剩下一年多一点的时间,时任韩国总统卢泰愚心里或许有点着急。

就任总统之初,卢泰愚明确提出“北方政策”,要在任期内实现与苏联、中国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截至1990年9月,苏联与韩国建交之时,绝大部分东欧国家都与韩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随后,如何实现中韩关系破冰,成为了卢泰愚心中的一件大事。

巧合的是,那时中国刚刚完成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的手续。不久后,时任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钱其琛前往韩国汉城(如今更名为首尔)出席第三届部长级会议。钱其琛一行人抵达汉城当天下午,很快受到卢泰愚的接见。

钱其琛在其所著《外交十记》中回忆称,卢泰愚曾多方试探,想要改善与中国的关系,自然也就不会放过中国外长在汉城出席国际会议这一绝好机会。当日,卢泰愚身穿藏青色西服与钱其琛会面,讲话中单刀直入,提出韩国真诚希望与中国改善关系,并早日实现建交。

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部长级会议返回后,中韩建交问题开始提上日程。钱其琛在书中写道,从国内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随之起步。接下来需要积极开展对外活动,最大限度拓展国际交流空间,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从半岛形势来看,南北双方已同时加入了联合国,还经常一起参加国际会议和体育比赛。国际上,与朝鲜和韩国同时建交的国家已超过100个。中国与韩国建交的条件可以说基本成熟。

中韩筹备建交的脚步极快。从1992年5月开始商谈,北京和汉城接连举行了3次谈判,前后只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中韩接受了双方的建交原则,并就建交问题达成协议。随后,中方也向朝鲜方面转达了立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1992年8月24日,钱其琛同时任韩国外务部长官李相玉在北京签署了中韩建交联合公报,正式开启了中韩关系的新篇章。

回忆建交历史,韩国首尔研究院城市外交中心研究委员李敃窥对新京报记者表示,1992年建交对于两国意义重大。中韩双方都期待建交后经贸发展再上新台阶。

此外,韩方还期待中方可以在半岛问题上继续发挥作用,推动朝核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中韩经贸关系在建交后日益紧密,韩国刮起了一阵“中国风”,不仅中国电视剧集在韩国很受欢迎,民众还掀起了一阵学习汉语的热潮。李敃窥也是在这段时间的文化交流中,逐渐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我想无论是对我个人,还是对韩国来说,中国都代表着‘机会’。我亲眼目睹了中国的发展,相信今后的中韩关系依旧会给两国带来极大发展机遇。”李敃窥说道。

韩国要学习汉语吗(中韩交往日益密切)(1)

2022年9月4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展区,韩国主题馆亮相2022年服贸会。 图/IC photo

两种文化

从中韩交往中看到未来发展机遇的还有李天的父母。

1996年,李天在韩国忠清道出生。那时候,李天的父母看到中韩两国贸易交往极为密切,预感中国的发展将会愈加迅速。于是他们在李天还只有五六岁的时候,带着她搬去中国吉林生活,提前学习中文,感受中国文化。

初来中国的李天,水土不服、语言不通,上课听不懂,下课玩不开。按照李天的描述,由于沟通存在障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她的课业进度和同学交往都处于“摆烂”状态。直到小学三年级,李天遇到了一位教学颇为严苛的班主任。

“有的老师知道我是韩国人,有语言障碍,在教学上会对我宽松一些。”李天对新京报记者说道,“但孙老师对大家都一视同仁严加管教,并没有因为我的国籍而放松要求。在她的教育下,我的成绩明显进步,和同学们的关系也融洽了许多。虽然当时也会感到委屈,但现在回想起来,她的严厉管教对我很有益处。按照中国的谚语来说就是,良药苦口利于病。”

满打满算,李天已经在中国待了近20个年头。本科从清华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她又来到北师大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深造。如今仅从李天的言谈举止中,几乎看不出来她是外国人。从语句中蹦出的口头语,还会让人恍惚觉得她是来自东北的朋友。

李天每年在中韩两头跑,学期开始来北京上学,放假再回到京畿道的家。谈及中韩间的文化异同,李天表示,长期在中国生活,许多文化习惯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她在中国喜欢上了喝热水,每次回到韩国,反倒有点不习惯。

同样是在1996年,就在李天的父母筹划着女儿未来的发展方向时,刘娜在高考后选择踏上学习韩语的道路。

一开始选择韩语专业,偶然的因素更大一些。刘娜表示,“我对语言类专业比较感兴趣,当时最热门的语言是英语和俄语,反正都是从头学起,我就想另辟蹊径,最后选择了一个开设不久、相对冷门的专业——韩语。”

回想这一路的生活,刘娜总会感叹缘分的奇妙。正是在毕业后的翻译工作中遇到了现在的丈夫。“其他韩国人都对我的口语似懂非懂,只有他能听懂我的话,这可能也算某种程度上的心意相通吧。”刘娜笑着说。

2005年,想要充分发挥双语优势,她选择前往韩国深造,并在当地成家立业,扎根生活。17年间,反复在中韩两种文化间来回,刘娜有时会受到韩国文化影响,学会在饭桌上转过身饮酒以示尊敬,有时她则始终保留着自己的小习惯,如向往中国春节的仪式感,爱吃火锅,离不开一杯热水。

在诚信女子大学授课时,刘娜总是捧着一杯热茶,穿梭于教学楼不同楼层间,进入一个教室后便要开始一场3个小时的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程度,她时常需要在中文、韩文间无缝切换。

作为从事汉语言教育的工作者,刘娜也见证了中韩交往的日益紧密。刚来到韩国的时候,汉语还是个较为冷门的专业,开设汉语专业的学校也不多。随着中韩往来日益紧密,刘娜的一个明显感觉是,不断有学校开设中文系,在韩国学习汉语的人变得越来越多。“每当看着学生从不了解中国文化,到慢慢靠近尝试,最后发自内心融入到中国文化中来,我都特别幸福。”

韩国要学习汉语吗(中韩交往日益密切)(2)

2020年11月13日,辽宁沈阳,在中韩投资贸易博览会暨中国(沈阳)韩国周上的韩国民俗特色表演。 图/IC photo

70倍增长

除了文化交往,将中韩两国紧密连在一起的还有经贸。

对于从事中韩贸易工作多年的李先虎来说,两国间经贸发展速度可以用“惊人”二字来形容。

李先虎是中国朝鲜族人,1993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银行工作,逐步与韩国商界建立联系,在中韩贸易间起到沟通桥梁作用。2015年开始,李先虎来到首尔,主要致力于在韩国民间推动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如今是韩中丝绸之路国际交流协会会长。

在李先虎看来,经贸合作一直是中韩关系间亮点成就之一。

1992年建交初期,中韩双边贸易额只有约50亿美元。30年来,中韩双边贸易额增长70多倍,中国已连续18年位居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2021年中韩贸易额更是突破3600亿美元大关。

“从数据上看,中韩经贸发展速度十分惊人,这些都体现出中韩经济产业的互补性。”李先虎对新京报记者表示。

中韩建交迈入而立之年,两国经贸合作也有进一步深化的趋势。2022年2月,中韩共同参与的全球规模最大自由贸易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在韩国生效。此外,中韩也在积极推动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希望能早日取得实质性成果。

面对两国经贸的合作发展,韩国外交安保研究所研究教授崔镇百对新京报记者表示,RCEP的生效和继续推进自贸协定谈判,不仅对两国深化合作释放了积极信号,这些措施还对推动区域内国家间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不过,在交往的30年间,中韩间经贸结构发展也并非一成不变。2022年8月,韩国全国经济人联合会(全经联)发布的一项报告指出,1992年韩中建交以来,中国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超过韩国,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大幅赶超韩国,同期对外贸易指标方面,中国进出口增速也大幅领先韩国。

在全球发展排名中,中国也实现了赶超。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进行的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CIP)排名中,韩国从1992年的第14位升至2020年的第5位,中国从第33位升至第2位。

近期,韩国贸易协会国际贸易通商研究院发表了一份题为《中韩建交30周年贸易结构变化和启示》,其中总结道,中韩两国的贸易结构30年间正由分工化的互补结构转变为相互竞争结构。

在中韩贸易结构变化的背景下,双方需要找出新型合作之路。韩国东亚研究院事务局长金良圭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中韩两国经济结构都在发生变化,市场也在变化,中韩间的经贸关系也需要按照两国整体发展情况,重新寻找符合实际的新思路。前不久,中韩两国领导人在巴厘岛会晤,就两国供应链保持安全畅通达成共识,这也是推动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积极一步。

李敃窥也指出,中国在30年的时间里实现快速崛起,中韩都需要正视双边国力的变化。其实,无论在经贸还是环境、能源以及安全的问题上,中韩首先都需要根据这一基本事实,建立新的分工模式。其次,各自须把握在全球性问题上扮演怎样的角色,这都是两国未来面临的重要课题。

千年纽带

然而,中韩间30年的交往发展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原本中韩间人员往来正快速增长,2016年更是达到巅峰,但随后该数字突然急剧下降。金良圭表示,导致中韩关系遇冷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萨德”事件。

2016年7月,美韩两国防务部门联合发表声明,决定在驻韩美军基地部署“萨德”反导弹系统。该决定即刻在韩国国内以及国际社会引起轩然大波。英国《金融时报》评价称,中方的顾虑不无道理,“萨德”的雷达系统能够探测到中国的腹地,使得韩国甚至其盟友美国拥有一条重要的情报渠道。

中方关于“萨德”问题多次明确表明反对立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中方理解韩方有维护自身安全的关切,但问题是,“萨德”损害地区战略平衡,无益于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可能使韩国陷入更不安全的境地。

“萨德”也在某种程度上暴露出中韩间沟通不及时、不到位的问题。李敃窥表示,分歧发生后,中韩间多层次沟通渠道都没有发挥积极作用。未来应该以此为鉴,首先要认识到两国间存在的矛盾问题,制定中韩间中长期发展政策,准备危机管理方案,重新评估两国间多层次沟通渠道,最小化敏感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

除中韩间政治问题外,两国民众在文化交往间也出现一些摩擦与分歧,导致相互基础民意都有所下降。李先虎认为,受国际形势和新冠疫情的影响,中韩两国人文交流明显减少,这也使得民众只能从网络媒体上了解对方,一旦有些误导舆论的情形出现,双方难免对彼此出现误读。

改变误读的重点在于加强交流。李先虎强调,未来对中韩关系发展起到主导作用的应该是两国青年,因此尤其需要加强青年之间的交流。如今,双方青年与相互国家间互动减少,对彼此也不够了解,受到不准确信息影响,进而扩大反感情绪。希望未来两国间能建立青年交流中心或科创园等机构,通过这些渠道感受彼此文化,体验两国发展进步。

站在中韩建交30周年的节点上,展望中韩关系未来,崔镇百表示,未来中韩间发展潜力巨大,希望两国今后找到良好合作契机。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强国,也期待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为实现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此外,韩方也期待中国在朝核问题上扮演积极角色。金良圭指出,根据东亚研究院民意调查数据显示,有42.7%受访民众期待中方能够起到引领对话的作用,促进双方回到谈判桌上来。

在文化层面,中韩合作同样大有可为。虽然中韩正式建交只有30年,但两国间世代交往已有几千年时间。檀国大学韩中关系研究所所长、东洋学研究院院长李在铃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中韩地理相近,纽带关系历史悠久。上个世纪,中韩都经历了列强入侵的惨痛历史。这样源远流长的交往历史是推动中韩交流稳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东亚地区文化主要发源于中国的汉字和儒家文化。”李在铃说道,中国拥有宝贵的文化资源,未来也期待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学术文化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地区国家也应一起努力,从东亚文化中找出共同繁荣之路。

谈及对中韩关系今后的愿景,身兼“中国女儿”和“韩国儿媳妇”两职的刘娜表示,“我相信中韩未来的蓝图是美好的,希望娘家和婆家能共同进步,携手走出一条共同繁荣之路。”

新京报记者 栾若曦

编辑 张磊 校对 赵琳 张彦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