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

在很多人印象中,中元节是所谓“鬼节”,带着迷信色彩。但事实上此“鬼”非彼“鬼”,“鬼节祭鬼”祭的是先祖,而非厉鬼恶魂。它渗透着儒家深厚的“孝道”文化,也是儒、释、道精神大融合。

在这一天,人们思念离去的亲人,祭奠缅怀逝者,是孝亲报恩的重要日子。

七月为啥说是鬼节(儒释道三家眼中的)(1)

儒、释、道

三家智慧的统一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它渗透着儒家深厚的“孝道”文化,也是儒、释、道精神大融合。

01

儒家与七月十五

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祖先崇拜一直是古代社会最为重要的信仰之一。人们将中元节与清明节、寒衣节共同作为祭祀先祖的节日,以此来表达对先人的缅怀,这也是中华民族对儒家孝道的一种传承。

02

道家与七月十五

道教《太上三官经》有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地官所管为地府,七月十五是地官的生日,他这一天会为人赦罪。检验诸路鬼众的地府官的生日自然成为人们出资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赦免罪过,以便早升天堂的固定节日。

03

佛家与七月十五

依照佛教的说法,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是僧徒功德圆满的日子,佛弟子在当天,举行“盂兰盆法会”。据《大藏经》的记载,盂兰盆是梵语,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衍生出来的意思是: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苦难众生。这种仪式最早是从目连救母的法会开始流行。

佛教经典《佛说盂兰盆经》记载,佛祖的大弟子目犍连见到母亲在阿鼻地狱中受罪,形销骨立,于是以钵盛饭菜送给母亲,母亲抓饭要往嘴里送,饭一到手就变成炭火。

目犍连向佛祖祈求救母的办法。佛陀说,你的母亲生时谤佛谤僧,不信正法,所以受此饿鬼之苦。要在七月十五日斋僧,可救其脱离苦处。后来形成了孝亲报恩的盂兰盆节。

七月为啥说是鬼节(儒释道三家眼中的)(2)

中元河灯明,祭祖寄祝愿

中元节并非是神秘冰冷、甚至令人心生恐惧的节日,它承载了中国千百年文化和精神,更是承载着我们对故去亲人的思念。

中元节祭祖

一般来说,中元节祭祖传统活动会在七月十五中午进行,家家备办丰盛的佳肴,摆在厅堂之中,焚一些纸钱,借此告慰以另一种形式回到家里团圆的先祖,也暗含着对家人健康平安的美好祝愿。

放河灯

古人认为先祖回家的路非常黑,若没有灯很难看清路。放灯是古人乐善好施之义举,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走,照亮回家之路。

送花馍

送花馍在晋北地区比较流行。花馍图案不同寓意也不同,送给小辈的花馍是面羊,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哺乳养育之恩;送给长辈的花馍是面人,寓意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是面鱼,意喻年年有余。

七月为啥说是鬼节(儒释道三家眼中的)(3)

七月为啥说是鬼节(儒释道三家眼中的)(4)

诗词里的中元

在中华诗词中,诗人们也将感触诉诸笔端,记录了中元节异彩纷呈的岁时风貌。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

清·庞垲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清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中元夜

唐·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

红烛影回仙态近,翠鬟光动看人多。

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轻衣杂绮罗。

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中元

宋·徐集孙

今朝逢令节,依旧客殊乡。

禅衲同分席,清斋若过堂。

江茶浮水色,野菜带山香。

忽忆三秋菊,谁锄小迳荒。

中元,更多的意义在于告慰,用秋天的果实告慰先祖,既是对先祖的一种收获的汇报,也借此传递着不要忘记已在另一个世界,曾陪伴过我们的逝者的情感。

愿诸有情永具安乐,远离苦恼。愿逝者安息,早登极乐。南无阿弥陀佛!

图片来源丨十愿百科

摄影丨重影、孟和德力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