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童年其实是生活在一个在当时应该算是比较富裕的家庭。这一点从《朝花夕拾》中的《五猖会》里的描述即可观之。《五猖会》里又一段落写到:“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饮、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慎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我从相关资料查询了一下,鲁迅先生生于1881年9月25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鲁迅为什么痛恨郭巨埋儿(鲁迅童年时期为什么对)(1)

其父亲周伯宜(1861—1896),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本名凤仪,秀才出身,因屡应乡试未中,一直闲居在家。

鲁迅为什么痛恨郭巨埋儿(鲁迅童年时期为什么对)(2)

其祖父周福清(1838年1月22日-1904年),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号介孚,又号梅仙。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人。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西金溪县知事。

鲁迅为什么痛恨郭巨埋儿(鲁迅童年时期为什么对)(3)

从以上资料来看,鲁迅先生在7岁的童年时期实际上是生活在一个较为富裕而且还是官宦之家的。想想看去看个赛会,又是租大船,又是船椅、饭菜、茶饮、点心盒子,又是工人(不知道是船工呢还是鲁迅家里的佣工),所以那时候的鲁迅是无忧无虑的,换作现代生活来,活脱脱的就是有个高级知识分子的父亲,有个知书达理的母亲,有个当县长的祖父嘞。

在鲁迅先生12岁时,也就是1893年,1893年秋,其祖父周福清因贿赂浙江乡试主考官的事败露,被捕下狱,处“斩监候”,囚系杭州花牌楼。 科场案发后,上上下下打点,特别是快要秋审的时候,鲁迅家都要卖掉一些祖遗的田地,当掉金银首饰,以营救周福清的生命,致使鲁迅家庭坠人困顿,也因此使鲁迅有了出自肺腑之言: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我不知道鲁迅先生在读《二十四孝图》时是什么年龄,也无资料从中查询到。但从其祖父被捕下狱的事件来分析,应该是其家庭坠入困顿之时,也就是在鲁迅先生12岁后的事。也难怪乎《二十四孝图》里,鲁迅先生对“老莱娱亲”、“郭巨埋子”,尤其是“郭巨埋子”描述的这么详尽,同时也表露出对这种“孝”的痛恨。

家道落败,从《二十四孝图》中这句“我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道出了鲁迅先生童年时期因祖父被捕下狱后所造成家境逐渐落魄的困惑和恐慌及深深的无力感。

当然,这或许只是我个人闲来无事分析所感悟的一点点谬论和观点,希望更多的新老朋友能发表更好的更客观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