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悼念吴孟达

上周娱乐圈的最大新闻,莫过于吴孟达去世。各界明星、众多粉丝和网友集体悼念,央视、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纷纷发文,纪念这位“黄金配角”。

人民日报一天连发5篇文章和1个视频,追忆这位从未当过主角,却为人们带来无数欢笑的老戏骨。这种关注度在娱乐圈史无前例。

达叔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重情重义的人格魅力,得到广泛好评和认可。

全网悼念吴孟达的原因(全民悼念吴孟达)(1)

网友表示:这份尊敬,这份荣誉,达叔值得!他受之无愧!

网上有个点赞很高问题:吴孟达去世为何占据几乎所有头条?说明什么?

可以说,一位明星离世,引起全民哀悼,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人们某种普遍心理的体现。

怀旧情结

一位网友说:因为爷青结(爷的青春结束了)!那天晚上,我默默喝了一斤酒,纪念逝去的青春和大叔……

达叔陪伴了几代人,是他们的青春见证和共同回忆。随着他的去世,人们不得不面对青春已逝的现实,即使不舍和再三挽留,依然回不到过去。

全网悼念吴孟达的原因(全民悼念吴孟达)(2)

因此,成为集体回忆杀,触动人们心底的“怀旧情结”。

这是一种情绪或心结,因曾遇到的某个人;或经历过的某个时代、某件事情;或自己有过一段生活经历的某个地方;或因上述现象牵涉的对某件物品的思念或回忆,所产生出来的较长时间的眷恋和怀念。

此外,从美学角度看,怀旧情绪是一种特殊审美行为。它是一种感怀,一种对于美好事物的梳理和思考行为。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睹物思人”、“乡情”等。

怀旧有两个层面:私人怀旧(如对自己故人、家乡,或者初恋情人的怀念之情);公众怀旧(如对一些经典艺术作品的怀旧之情等)。

人们对达叔的怀念,属于公众怀旧。他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和象征,勾起人们的“思古之幽情”。

正如张艺谋导演的《一秒钟》,令很多中老年观众感慨年少轻狂一去不复返,也是老电影人的一次集体回忆杀,告别胶片时代。

全网悼念吴孟达的原因(全民悼念吴孟达)(3)

而且,网络仿佛一张无形的网,形成一种“场域”,人们身处其中,均受到影响和感染,于是,集体默哀和追思实属正常。

其实,借此机会,人们可以和过去告别,为自己的前半生划上句号,人生步入新阶段。

集体共情

有网友说:达叔演的都是社会底层群众、小人物,而这个世界上我们社会底层占大多数,每个社会底层群众,都能从大叔塑造的角色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共情与共鸣。

这位网友的话,说出人们的心声。达叔离世,引起公众“共情”。

共情这一概念由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

剑桥英语词典对共情的定义是:能够想象自己置身于对方处境,并体会对方感受的能力。

即常说的“换位思考”,“感同身受”。

达叔在娱乐圈几十年辛苦打拼,从未出演主角,都是经典配角,甘当绿叶,却深入人心。

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别人是自己的镜子。人们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心疼他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平凡和普通。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是没有故事的小人物,无法获得普世成功,为生活疲于奔命,辛苦打拼,得不到关注和赞誉,注定默默无闻。

不会成为万众瞩目的主角,于是退而求其次,在社会生活中,甘当配角,守护自己的幸福,打造专属的小确幸生活,也可以乐在其中。

电影票房已破50亿的《你好,李焕英》,成为春节档电影的最大赢家,口碑和票房均创新高。

全网悼念吴孟达的原因(全民悼念吴孟达)(4)

之所以让观众集体泪崩,遗憾没带够纸巾,是因为影片引发人们“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及母女情深,成为集体共情,触动泪点和痛点。

写在最后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被看到和被理解,潜意识中都有当主角的欲望,及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未能得偿所愿,成为“心结”,挥之不去。

《偷影子的人》一书中说: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我们都渴望被了解。可是,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太会表达自己,或是有些话不太适合说出来,这就导致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我们。

达叔仿佛是我们的代言人,他饰演的小人物,呈现普通人或底层人们的真实生活,让观众卷入其中,“角色上身”,搅动内心情感,为自己的命运感伤。

因此,通过达叔的角色,让人们排解心中郁结,“痛并快乐着”,找到一个释放情绪的出口。

但是,即使我们不够完美或优秀,依然可以快乐生活,成为自己生命的主角。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我们绝大部分人天生没有主角的命,我们就是达叔,达叔演的就是我们。只要我们尽心尽力,用心用情用功做好本职工作,我们也是我们自己人生的主角。

所以,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够掌控自己的人生,努力过好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成为如己所是的人,作精彩人生的主角,这是对自己和生命最好的尊重!

你认为呢?

图片来自网络


【本体自在:一个不按套路出牌的心理咨询师,“十佳心理科普大使”,探讨心理和社会百态,终身成长者!欢迎关注@本

,